人间最美四月天,春花烂漫绽新颜。2021年4月22日,威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涛主任携威海市生物教育名家工作室来到经区新都中学进行工作室系列听评课活动,第一届部分成员及经区教研中心于丽萍主任和丛萍主任,也参加了本次活动。“为解决问题而来,到产生问题而去”,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工作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还为与会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课例展示,实现了激烈的思维碰撞,每位与会教师都收获满满。<div><br></div> 理论引领 深入研究 <p class="ql-block"> 工作室成立之初,在第一届工作室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指向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力图在“整合式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和应用路径及策略方法。近一年的时间,我们不断借助线上线下的研讨活动,借助课例实践,将课题研究深度推进。</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分课题汇报和课例展示两个环节。首先,第二届工作室核心成员王艳君老师从设计策略、开发路径和质量标准三个层面为我们介绍了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她指出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策略包括任务的指向策略、任务的设置策略和任务的撰写策略。任务的指向策略是指我们设计的表现性任务要以表现性评价目标为指导;任务的设置策略包括情境的设计和驱动任务完成的问题设置;任务的撰写策略主要是考虑任务如何呈现给学生,能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 整个课题报告中,王艳君老师都以课例解读的形式,为我们细致解读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过程和任务的撰写方法,语言简练,讲解逻辑思路清晰。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得“高大上”的研究变得十分“接地气”。</p> 课例展示 实践探究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王艳君老师执教《传染病及其预防》课例,从表现性任务的投放、任务指导语的呈现到评价信息的研判处理、评价量规的使用,王老师将工作室几个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课堂中充分应用实践。课堂精彩纷呈,教师能够紧抓学生的生成,进退有度。整节课真正实现了“以评定教”。</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以传染病流行爆发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传染病的特点,抛出驱动性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预防传染病?以学生最为熟悉、正在经历的“新冠”为例,进行前知展现,基于学生生成的问题,引入表现性任务——构建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概念图,并举例解读;对于学生展示交流中呈现的问题,教师使用教材、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再一次将本节课所学与“新冠”对接,让学生分析个人和国家采取的预防新冠的措施的合理性;最后,王艳君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建构的概念,介绍课前自己查阅的传染病。整节课,教师始终使用“表现性评价”来诊断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并及时使用评价结果,不断帮助学生达成目标。</p> 评课交流 思维碰撞 <p class="ql-block"> 王艳君老师为本次研讨会带来了理论成果展示,又展示了大胆探索的课堂实践,使与会教师对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丛萍主任的主持下,工作室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p><p class="ql-block"> 首先,工作室第二届成员:刘剑锋、孙建伟、孙丽丽、李福好、林文杰、李铁林老师先后进行了精彩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 刘剑锋老师认为艳君老师这节课不仅展现了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还为我们展示了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尤其是如何实时收集评价信息。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体现表现性评价在课堂的实施,可以作为我们高区子课题的研究的课例素材,很有启发作用。</p> <p class="ql-block"> 孙建伟老师指出本课例充分凸显了生命化课堂的核心,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师生对话充分、深入,是一堂值得深入学习研究的课例。同时,孙老师指出评价量规的开发的维度和评价标准较合理,但评价主题、评价范围等需要进一步改进。</p> <p class="ql-block"> 孙丽丽老师认为本节课表现性任务指导语撰写明确,解读到位,让学生明确任务,提高活动效率。课堂环节完美融入五课型的研究成果,落实了教学模式3.0版本。同时她指出概念图构建难度大、耗时多,建议为学生提供概念图部分支架,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李福好老师认为经区团队的子课题表现性任务的指向、设置、撰写等非常清晰。课例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不是浅层次的目标评价,而是指向深层次高阶思维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林文杰老师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前知展现、探究实践、答疑解惑、结构完善、巩固应用的教学模式授课,尊重学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进退有度,教学效果较好。针对本节课超时的问题,林老师提出建议: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时,用了大量时间,原因可能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在学生的前知展现中,教师是否可以将学生的前知初步构建知识结构,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接下来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李铁林老师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和模式完整,尤其前置展现,暴露学生的疑难点和错误点,便于老师后期重点突破。 关注学生的生成,不怕学生出错,不断追问,听懂了吗?听懂什么了?一问到底,真正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观察,倾听,追问,对话,生成,贯穿整节课,说明老师非常注重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而不是老师教的如何。</p> 孙巧玲老师也对王老师的课例进行了评析。她认为王艳君老师注重概念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构建概念图不断完善概念图,还注重对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进行归类。同时,她也指出:常态课的时间上需要再进行打磨,注意一些细节的取舍,突出主线,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部分,剩余的学生自主完成,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概念教学要有提升,基于事实的证据,上升到扑面性的预防措施。 <p class="ql-block"> 接着,第一届工作室成员也对王艳君老师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的评价:</p> 毕明松老师认为本节课学生表达交流流畅,教师任务指导语解读具体细致,注重课堂上的追问,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在针对新冠肺炎预防措施环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情感升华。同时毕老师也提出疑问:部分预防措施是否应该人为地清晰界定。 苏田军老师指出王老师的报告汇报十分精炼,体现了子课题小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他指出,表现性评价的质量标准是否需要考虑优先级,应该将“与目标的匹配度”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丛雪雁老师给与了本节课高度的认可,她指出本节课课堂注重放手给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环节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评价内容。同时她建议,在传染病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先逐步构建小概念,再让学生察觉概念的层级、概念的内涵、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最终生成概念图,再用实例去验证。 <div> 王思玲老师提到作为第一届工作室成员,见证了艳君老师的成长。本节课呈现了两届工作室的工作成果。王艳君老师的课堂体现了表现性评价设计的研究成果。她建议:在本节课任务二的指导语设计上,尝试让学生用划线、批注等方式解读指导语。建议环节四概念图的结构完善与环节二相融合,而后用相关实例进行验证。</div> 夏熠老师指出王艳君老师的课例可圈可点,富有创造性,是老师努力的结果。她认为老师在评价环节下的功夫很大,前置展现的非常充分,但是个别环节不能做到评价到全体学生,建议进行组内评价,将评价面向全体学生。 <div> </div><div><div><br></div></div> 专家引领 高屋建瓴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张涛主任高度评价此次研讨活动:研讨会气氛热烈、人气旺,能够看出大家都很期待每次研讨活动,而王艳君老师没有让大家失望。她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让课程研究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在评课环节,两届工作室成员分析地都很透彻,实际又实在,给课例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同时,张主任提出,来到经区也能感受到经区生物教师们、年轻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针对王艳君老师的课,张主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本节课做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以老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设计与表现性评价是一致的,有目的性的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品的重要手段,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各环节清晰,要求明确,老师应该介入的时候及时介入,及时指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思考;课堂内容挖掘有深度,学生暴露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总结传染病预防措施环节,可以追问我们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让我们在新冠疫情中取得了胜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张主任也对本节课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评价量规到底评价什么不明确。评价量规应该评价学生构建概念图的情况;课堂应该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考虑给学生支架;课堂呈现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张主任如是说。最后,针对课程如何重构,张主任也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活动,得到了经区新都中学和经区教研中心的大力支持,新都中学刘玉乙校长代表学校对工作室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区教研中心于丽萍主任对此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工作室群英荟萃,有高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与高手过招的机会,是一场思想盛宴,感谢张涛主任为经区提供学习机会,感谢各位老师来到经区,欢迎这样的研讨活动常来经区。 “路漫漫其修远兮”,研究依然在路上,我们会继续坚定的向光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