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李泳彤</font></h1> 中国的拜天,是敬其为万物之本;其拜祖宗,系出于孝爱之诚;拜孔子,是敬仰其人格;都不能算偶像崇拜。人类的相互了解,本来是不大容易的。在学艺上,只要肯虚心研究,是非长短,是很容易见得的。但是国际上和民族间的猜忌之心,一时间总难于泯灭,就做了学艺互相灌输的障碍。要合前后而观其会通,才能明了其真相。 <h1><font color="#167efb">谢宛葶</font></h1> 因有了九二八惨案这一血的教训,跑警报成了昆明城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连五孔不入的小商贩在黑市上倒卖的本地酒,也挂名警报牌,以此表达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商业精神与现代化意识。跑警报几乎成为每个人每日不可或缺的要务和功课。时在西南联大就读,后来成为作家的汪曾祺在撰写的回忆文章《跑警报》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联大刚进入昆明的那几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br><br><br> 感悟:<br> 一次空袭,人群先好奇后惊恐,二次空袭有所了解,三次四次无比熟悉,再往回成了家常便饭,习以为常,小贩以此当卖点,放于现在简直荒唐,但在当时,便是正常。可见观念改变是可能的,所有我们现在习以为常之物,在某种状况下是奇特的。我们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保持本原不容易。 <h1><font color="#167efb">梁景锋</font></h1> 灾难变得频发,人们才开始抛弃自身的傲慢与无知,转而试图理解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并将目光投向与人类共居于这颗星球的更多生灵。<br> 感悟:<br> 重建,不再仅限于人类的家园,也是重建认知,重建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之心。 <h1><font color="#167efb">雷向跃</font></h1> 2009年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徐光宪说:“荣誉,属于我们这个集体。”这当然是一个公开场合的常用说法,但这平静话语的背后,是中国稀土工业人几十年的心学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h1><font color="#167efb">杨骐玮</font></h1>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br><br><br> 感悟:<br> 这是关于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弄会的内容,权力流向农会。几千年来,地主阶级第一次受到如此大的冲击。而权力的叠加,又没有外在加量加以控制,就极易造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以前是地主对农民,现在是农民对地主。而且要终结旧的秩序,必须用群众的革命方法。 <h1><font color="#167efb">胡馨</font></h1> 此时,人心望治!百姓的盼望并不过分,有一段安定的日子,逐步改善生活,知识分子及城市中产阶层则盼望国家彻底脱离独裁集权,走向民主。干部为了表功,虚报了农作产量,政府为了偿付苏联讨索债款,按照地方上报的生产数字要求收缴税款及产品。<br><br><br> 感悟:<br> 对待事物要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明确目标,做到脚踏实地。 <h1><font color="#167efb">邓薇</font></h1> 一定要为生活找到理由,只要活着,就别让自己手上那朵花枯萎了,那是命运的赐予。只要关注了手中这朵花,生活就一定会变得不一样。<br><br><br> 感悟:<br> 人们总觉得别人手上的花漂亮,却不曾注意到自己手上也有一朵花甚至更多。即使自己获得了与别人一样的花,又觉得不如别人的艳。这是一个关乎人看待别人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比如有人把自己的苦难看成灾难,怨天尤人,痛不欲生,有人则把苦难看成自己的阅历与财富,迎难而上,直至成功。时刻记住,别人有的你不一定有,但你有的你一定要珍惜。 <h1><font color="#167efb">徐筠</font></h1> 把竞争当作生活主旨是很可怕,很偏执的事,这会让人的意志和肌肉持续过度紧张,这样的生活顶多也就能过一两代。经历了这种生活之后,人一定会神经衰弱,寻找各种方式的逃避,连休闲消遣也会像工作一样紧张和困难。最后消亡于不能繁衍。<br><br><br> 感悟:<br> 高考是一种竞争,各种考试都是竞争。这关乎我的一生,是该重视,但不该作为唯一,一旦太想达到某个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可能跟自己行动力不足和付出的努力不够多有很大关系,也可能跟自己心态和状态有关。劳逸结合,接受清醒和恬静的娱乐,或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h1><font color="#167efb">邓睿茵</font></h1> 旷世奇才都是由时代造就的。并非人人都能生逢其时,很多人虽然生逢其时,却未能很好地把握。有的人就是生不逢时,因为,并非好就一定能够无往不利。凡事均有其时,才俊也是应时而生。不过,学识是永恒的,其好处在于,吐过此时非其时,必将有许多别的勃发之处。<br><br><br> 感悟:<br> 不是每个人都能生逢其时,但只要每个人都愿意去学习,总会有意外之喜。 <h1><font color="#167efb">潘卓岚</font></h1> 他还对这项测试中得分较低的那些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他们更倾向于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而不愿意费事去验证自己的直觉。<br><br><br> 感悟:<br> 许多人都凭自己的直觉做事,却很少考虑自己的直觉是否是正确的,这就易导致决策失误,事情失败。所以做事若想凭直觉来,先考虑直觉是否是正确,千万不要冲动,失去理性,不然事情将会以失败告终。 <h1><font color="#167efb">王清田</font></h1> 中国自己知道,必须在若干次会战中失败,才能够在最后一次会战中赢得胜利;必须丢掉许多城市与省份,才能守住这一条长线。中国必须在此线之东拖住日军,才能够在此线之西赶紧训练与装备一千一百万新兵。中国必须作出巨大的牺牲,才能找回昔日的荣光。中国人的觉悟总是来的有些无厘头。蒋共产党一定不停对日作战,所以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与它讲和。但是,一切善恶终有报,觉悟开始的那一刻,成败已定,功过已定。荣辱已定。那真是世上的至暗时刻,但人心都在发光。我们绝不投降。 <h1><font color="#167efb">何瑶</font></h1> 人类对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做的各种动作的结果,我们的工作被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身体的发展则受到我们心灵的指导和帮助,总而言之,人类的表现中到处都充满了心灵的效用,然而,过分强调心灵的分量,绝非我们的初衷,如果要克服困难,身体的合宜是绝对必需的。<br> <h1><font color="#167efb">麦钰莹</font></h1> 倘若不嫌民主一词今日用得太俗滥的话,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因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也喜欢官宦的荣耀,可是每当他混迹人群之中而无人识他时,他却最为快乐。<br><br><br><br> 感悟:<br> 读到这段话的前半段,便有对苏东坡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了。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人官员中找到一个有如此独特个性的人,是不容易的。从他在社会中与各种人的来往、至交等都可以看出他的平易近人,没有孤高自傲的架子。最最触动我的是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他给我的感受是真实的,并非不慕名利,以清正廉洁自居那种一般人无法理解遥不可及的高尚品质。苏东坡身上真正可贵的,在于他一面有对官场名利有度的追求,一面却又有对自由平常、无人识的向往。<br> <h1><font color="#167efb">余境文</font></h1> 我们不仅被日趋令人眩晕的挑战和决策所累,也同样处在一个威胁日益加剧的世界。<br><br>步向前。 感悟:<br> 世界形势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向前,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生于忧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抓住机会,成就自己,成就未来。正如主席说道,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时此刻,无法懈怠,只能大踏 <h1><font color="#167efb">苏泓霖</font></h1> 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对镜交谈,这些都跟随这一新事物本身而发展起来,社会习俗,财产权以及其他法律惯例开始固定个人,而不是围绕更古老,集体给更强的单元建立,如家庭,部落,城市,王国,人们开始描述他们内心的生活,并严格自我审察。 <h1><font color="#167efb">黄伊杰</font></h1> 你们两位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戴维斯博士发现了没有看到过的粒子,而西伯格发现了没有看到过的星系。<br><br> 感悟:<br> 一种东西,两种看法,两种发现,两种突破,两种结果,遇事冷静分析,在想不通的时候,为何不尝试换位思考呢,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开一扇窗。 <h1><font color="#167efb">刘耀文</font></h1> 也许,从来没有一种文化,能够像中国文化这样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平衡。但是,这样说,绝非像许多西方人所说,中国陷于停滞。中国只不过是比其特有的速度前进而已,而欧洲在科学革命后其变化进入到一个按指数增长的阶段。<br><br><br> 感悟:<br>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h1><font color="#167efb">陈培昕</font></h1>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孑然而立。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勤奋做事,勤勉做人。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人生百面,每个人都应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属于自己的成功生活,它充盈美丽,兼具广度深度与厚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你的所愿所喜。凌晨四点钟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日月既往,不可复追。<br> <h1><font color="#167efb">邓炫睿</font></h1> 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的,含混不清的。没有成就伟大的简单模型。<br><br><br><div><br></div> 感悟:<br> 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这一个观点是错误的。真正的对等交换可能只存在于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平时做的事,都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去迈出的一步步。所以我们会有方向,也应有方向,但过程中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方式是途径,随我们自身需求而改变,目标是心意,我们应去坚守。做到随心而动,心意驱动,所采取的方式才会真正圆滑且如意。 <h1><font color="#167efb">梁菲菲</font></h1>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付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才能引起美感。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拿美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少量的现实界帮助,创造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br><br><br><div><br></div> 感悟:<br> 我以前了解的美术,是用于愉悦身心,让人去欣赏,去评价。但读完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后,才知道,美术是一种学问。无论是油画,水粉,素描,雕塑,黏土,哪一种艺术品都要借助现实手段去尽可能的表现美术者的情感世界,它所表达的,更多是文字无法传达的,不像照片一样真实的意境。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h1><font color="#167efb">李乐怡</font></h1>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h1><font color="#167efb">周炜</font></h1>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br><br> 感悟:<div> 见多识广,知道过去人们的选择后加上自己的判断,就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div> <h1><font color="#167efb">黄安琪</font></h1>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感悟:<div> 这是林清玄老先生微博里最后一段文字。生死有命,老先生早就看的明白。因为林清玄曾经说过:“如果人能快乐的归去,死亡就不能杀人,反而是人杀掉了死亡。” 至于其他,放下便是,祝先生一路走好。</div> <h1><font color="#167efb">梁婧</font></h1> 很少有人想到,全部精彩都维系在一条十分脆弱的生态茎脉上,就像一条摇摆于污泥间的荷枝,支撑着田田的荷叶、灿烂的荷花。为了救护这条时时有可能折断的生态茎脉,曾经有多少人赤脚苦斗在污泥塘里。<br> <br> 感悟:<div> 其实在对待每件事情上我们都不应该停于表面,应该往更深处了解,从而引发一些思考。就拿学习而言,看着一些学霸好像学习很轻松,其实是你不知道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无以用言语表达的努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