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市头民族文化第一节 宗祠庙宇篇 吴氏宗祠

Ivan

<p class="ql-block">吴氏宗祠位于番禺南村镇市头村延陵路1号</p> <p class="ql-block">吴氏宗祠先后做过周南小学和化工厂等,荒废50多年,重建只剩一些残垣断壁。上世纪90年代初,吴氏兄弟有了重建祠堂的想法,但筹备多次均因资金问题未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重建前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祠堂在1927年时被用作做小学,称为至德小学,后来改名为周南小学。此照片拍摄于1937年8月27日,是吴氏宗祠在解放前保存得最好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兄弟齐心启动宗祠重建</p><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吴氏宗祠再次筹备重建。由于筹划了好几次均因资金问题未能成功。这次重建,北约坊(吴氏)事务委员会采取了新的办法:先对大家进行捐款统计,看看共能筹到多少钱,就拿这些钱做多少事情。</p><p class="ql-block">据街坊透露,按当时的统计,有200万元的捐款,而这对重建整个祠堂肯定是不够的。但就算钱不够,吴氏兄弟也打算动工,可以先建外面的墙围和门楣,里面的空着,有钱再建。</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人吴次根,他率先拿出了100万元,给大家做了标榜。后来吴氏兄弟你一万我两万,你一百我两百,就这样筹够了所有动工的钱。据了解,重建祠堂共花费了近500万元。</p> <p class="ql-block">两年后,2017年6月15号吴氏宗祠重光。</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吴氏宗祠和以前基本一样,三进两廊,不算门前的广场和两旁的花园,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虽然整个祠堂是这两年重建的,可是祠堂做工依旧考究,精雕细琢,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吴氏宗祠重建的材料均为新购的,除了两条石骨、三个旗杆夹和几个石墩是旧祠堂留下来的。留下了三支旗杆夹,其中一只和新的凑成一对</p> <p class="ql-block"> <b>吴氏宗祠 “至德堂”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吴氏宗祠里正悬着“至德堂”的牌匾,周南小学最早叫做至德小学。“至德”于吴氏到底有什么渊源?</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周太王见三儿子季历贤能,加之他儿子姬昌有圣王之兆,想立季历为王并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但是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自然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势必导致姬昌不能继承周朝天下。</p><p class="ql-block"> 周太王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矩,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意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郁郁寡欢,以致抑郁成疾。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借口采药逃到句吴(今江苏芜锡一带),创业建国,以国为姓,即为吴姓始祖。季历曾两次请太伯回来继承王位,季历死后其儿子姬昌也请太伯回来继承王位,三次他都拒绝,以称“三让”。孔子对此赞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后世吴人就以孔子的“至德”、“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宗祠不仅是祖先的安息地,族人祭祖之地,它更是子孙的根,它让无数在外的游子感受到了家的感觉,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更让所有的族氏后裔有了更强的宗族自豪感,以及强大的团结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吴氏宗祠的重光,光前裕后,世代流芳,既是吾族团结、兴旺、发展的象征,更是吴氏后人谦让、开拓、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从此,族裔到此,寻根有源,祭祖有祠,议事有厅;游客到此,游有胜地,观有胜景。</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石碑讲述了市头吴氏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p><p class="ql-block">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市头吴氏除了吴氏宗祠外还有两个小词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