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蓝屏、祠市红军足迹寻访记

天山童姥

<p class="ql-block">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兰山县记事》(1975年采访底稿/76年5月整理)原始资料记录:</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19日,中路到达罗知庙(现称罗阵庙)、潘家的红军某部进村后,刚安好电话机,我军接到(应该是截听)国民党打给李云杰匪部的电话,要李匪加紧追赶红军,说明天有飞机来支援。</p><p class="ql-block">因此马上又离开这里(祠市罗阵庙红军曾在此宿营),向前赶路走到兰屏的腊树坳与国民党李抱冰匪军打了一仗,历时一小时。</p><p class="ql-block">走到新铺上后山的倒葫芦,又和国民党匪军打了一仗,战斗中一位红军首长不幸被捕,匪军企图利诱这位首长投降,说"跟我们吧,你原来当什么官,我们仍然给你什么官。"当时这位首长义正言辞的回答"我不要官,要杀便杀,要打便打!随你的便!"后来终于逃出了虎口。</p><p class="ql-block">这天傍晚,红军从山口到达桐木坪,住了两晚,廿一日离开。因红军宣传队向村民宣传革命真理,一路写标语,曾秀林伯父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后来一直无消息。</p> <p class="ql-block">资料内容很少,我们决定实地考察一番!</p><p class="ql-block">黄健辉预定的路线是直达目的地蓝屏,在返回的路上去祠市,总市……与当年红军路线祠堂圩至蓝屏圩颠倒了一下…</p><p class="ql-block">今天走访成员新增了原党史办主任李土光和老红军曾庆知儿子曾怀湘两位同志!</p> <p class="ql-block">李老住县政府著名的四合院后面家属区,去接他时,发现这个四合院与我22年前见到的完全不一样了,如今焕然一新,装修时尚(我曾在四合院旁边的红砖房二楼住了7年)。</p><p class="ql-block">见到李老时,他手上拿了两大捆书,那是他的作品《我这八十年》和《蓝山共产党历史》(主编第一卷)</p><p class="ql-block">送了我一本他亲自签名的党史,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今天气温炎热,谷雨刚来两天吧,就热得不行。</p> <p class="ql-block">沿永连公路车行竹市、总市经祠市潘家、大基寺、祠市村左转,过山口、腊树坳,到地宝坪村…</p><p class="ql-block">地宝坪是蓝屏乡驻地,今天正值逢圩,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达蓝屏和谐村小水洞,小憩一会,原本有两个事情要做:一,探访瞻仰老红军曾庆知墓,其儿子曾怀湘可以带路,同时介绍其父生平事迹;二,小水洞有三处并列的祠堂,保存还算完好,堪称特色古迹,值得好好参观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结果黄健辉同志说,返回再去看了!</p><p class="ql-block">我一听就知道,所谓的返回再看,实际上是难以再看</p><p class="ql-block">因为据我的经验分析,有两个原因:其一如果按原路返回,一般都舟车劳顿,人疲马乏,要么天已晚急着回家,要么没了兴致;其二不按原路返回,那根本看不了了!</p><p class="ql-block">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按原路返回的…</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来到了桐木坪,曾氏宗祠和门楼好熟悉啊,原来去年4月份前往宁远大凤村与久安背村之间的秤砣山(玉玺山)经过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祠堂的门脸没有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整,建成了现代风格,有损此座祠堂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因为该村的古门楼反映出其历史的久远,门楼和祠堂是一体的,独立的同时也互相融合</p> <p class="ql-block">曾氏宗祠侧面看就非常完美</p> <p class="ql-block">而该村前面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子,韶水李家,属于宁远县。</p><p class="ql-block">图片上白色房子处就是韶水李家,而它右手边的这个村庄又是属蓝山,也姓李(估计是叫小李家之类的)</p> <p class="ql-block">直到车停肖家山活动中心,我都还没找到感觉,今天的红色足迹还没印上一个脚印…</p> <p class="ql-block">肖家山村内好多古树,远望一片平畴尽头青山连绵,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p><p class="ql-block">该村百多户人家,曾姓,是个位于蓝山宁远交界线上的村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本村的任务是采访一位1975年捐献一只藤编篮子的老人,叫曾德成。</p> <p class="ql-block">1934年红军长征期间,住在曾德成家,临走时一个红军战士将这藤篮子送给他。</p> <p class="ql-block">几经辗转才找到他家的房子。</p><p class="ql-block">在村里绕来绕去时发现了这个,一个篆体"寿"字嵌在窗棂上!</p><p class="ql-block">其实"寿"字有100种写法,还有福字,所以有"百寿图""百福图"!</p> <p class="ql-block">唐盛利已经坐在他家门前等了</p> <p class="ql-block">而曾德成老人才从田头干农活回来。</p><p class="ql-block">曾德成1941年出生,今年80,已记不得以前的事,问起1975年捐献藤篮子的情形,他一脸茫然,一直说"不记得了,不记得了",曾父去世时他才七岁,从小受磨难太多的缘故吧,不记得往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他儿子媳妇也说没听父亲提起过此事…</p> <p class="ql-block">看着小沟边洗衣服的村民,脑海里却在想:原始资料上记录有肖家山的红色足迹吗?</p> <p class="ql-block">今天特地翻阅了一下"征收的文物七十五件"这一栏,找到了"藤篮子:兰屏公社桐木坪大队曾德成献"这一行字</p><p class="ql-block">证实有这么一回事!</p><p class="ql-block">原来,在人民公社时期,肖家山村是隶属于桐木坪大队</p> <p class="ql-block">与肖家山隔河相望的乐家山,曾于南宋时期出了两名状元,是一对师生!乐雷发于读书岩秉烛夜读多年,屡试不中,后开馆收徒,其学生姚勉于南宋理宗皇帝期间高中状元,向皇帝推荐自己老师,乐雷发在殿试中答辩万条,丝毫不慌,获特科状元!</p> <p class="ql-block">而肖家山从前一直沿河顺流管理十八座水坝,也是相当的厉害,两个紧邻的村庄共饮一条河的河水,友好相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近在咫尺的状元府和读书岩,不去看看真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浇灌两村庄稼的源头水——湘江源</p> <p class="ql-block">读书岩不收门票,推开门进去,一股冷气扑面而来,真爽!外面温度28°,所以感觉来到了一处天然空调房。</p> <p class="ql-block">岩洞内造型各异,姿态万千,天然形成</p> <p class="ql-block">这只孔雀,也像凤凰,特别逼真,栩栩如生,四个方位看都像</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三层。上第二层第三层分别设置了梯子</p> <p class="ql-block">读书岩不仅山水神奇、岩洞神奇,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有乐雷发特科状元在此读过书,还有唐朝中南五省第一个状元李郃也在此读书,在岩洞内塑有两位古装少年李郃、乐雷发正在研读诗文的坐像!</p><p class="ql-block">更有更神奇的,在读书岩朝东的一个敞岩顶壁上,可看到十余行的题墨,40余字,描述了乙亥德祐元年(即1275年)一次日全食景象,该岩题记可以称为全国唯一的露天民间天文题墨了!</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两位少年读书郎的坐像和天文题墨都没找到…</p><p class="ql-block">也好,没找到就可以来第二次第三次…</p><p class="ql-block">发现,想出来玩借口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既然来到读书岩,心想不能辜负这个称号啊,怎么着也要读上一读吧!</p><p class="ql-block">故,黄健辉、成彩芹两位嗜书如命的书虫坐在洞里留下了读书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肚子饿了,真想呆在洞内不出来。</p><p class="ql-block">决定去祠堂圩吃中饭。从砠背经过…没有原路返回这回事了,所以小水洞的三个祠堂和老红军墓又留作下次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往祠堂圩路边发现的倒凉亭,——倒相倒相的凉亭简称倒凉亭</p><p class="ql-block">其实是座双胞胎凉亭,意即两座一模一样的凉亭紧挨着建造,格局大小材质全一样</p><p class="ql-block">唉,可惜只剩下一座都已倒塌得剩下三根石柱,另一座只有一两根横梁斜放在这个身上,趴开草丛也可看出一个凉亭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匆匆吃完中饭,接下来第三站是去祠市老圩坪的后山上瞻仰红军烈士墓!</p><p class="ql-block">经过圩坪边时,看到了这个记录"圩规"的碑,内容是不能短斤少两啥的,合乎买卖规则之类的……</p> <p class="ql-block">通往后龙山上的路,政府修了台阶,大概四五十级,两分钟就可以上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墓前鞠躬,默哀,悼念…</p><p class="ql-block">唐盛利录了像</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祠市坦头村回访当年捐献铜瓢的捐献者李红吉。</p><p class="ql-block">翻阅底稿资料,显示"铜瓢一个:祠市公社坦头大队李吉红献"这样一句,名字与我们询问到的刚好搞反</p> <p class="ql-block">不来不知道,一来真新鲜!</p><p class="ql-block">原来有两个坦头,我们先找到的是新坦头,李姓,修了祠堂!</p><p class="ql-block">再去找老坦头!</p> <p class="ql-block">老坦头的李氏宗祠,外形上真是花了心思,造型好看,有别于其他村的格局,古色古香中融入雕花元素,看着很舒服</p> <p class="ql-block">有新老坦头之分,只是奇怪了一会儿,真正让我觉得奇怪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是这个老坦头竟然给自己村子造了个我打不出来的字——三点水+水+口</p> <p class="ql-block">马路边拍下来的村碑,上面赫然写着这个自创字</p> <p class="ql-block">村里知情老人李超辉,71岁,听过当年捐文物的事。</p> <p class="ql-block">采访地点临时设在祠堂大门的石阶上</p> <p class="ql-block">当年捐铜瓢的捐献者叫李红吉,红军曾住过他家,临走时留下一个铜瓢和一担水桶。水桶是木制的,早已腐烂了,只有铜瓢还保存在县文物所。</p> <p class="ql-block">经询问,李红吉及后人不在家,联系不上,具体情况不详。</p> <p class="ql-block">李超辉老人告诉我们,村里当年有个地主也曾收留过红军,"6个红军他保了3个"(救下了三个)。后因被误杀政府予以平反,特颁发了奖状。</p> <p class="ql-block">地主名字叫李朋清,家境殷实,思想开明,并得到政府的嘉奖,对于地主阶级多年来都是以压迫欺凌百姓而生的固化形象,无疑受到巨大的冲击!</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的封建阶级固化要完全稀释掉,也许得从一些小细节小意识入手…</p> <p class="ql-block">当时斗争形势严峻,国民党杀红军,村里恶霸地痞也杀红军…</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1934年11月17日,过坦头时,以李玉为首的三人杀害红军一人,谋得光洋20多元和一条枪。另外一个掉队战士被一坏人用木棒活活打死。还有五个打仗受伤的战士死在五生产队的坪子上。</p> <p class="ql-block">但也有心肠善良的地主救助红军,老坦头村的李朋清就是这样一个"心思蛮好"的地主,讲他"做了件好事!"(村民原话)</p> <p class="ql-block">这是地主李朋清的老屋,吊脚楼形式,两层,曾经非常豪阔。</p><p class="ql-block">正面已看不出其显赫的气势了,毕竟80多年过去,左右居民房的建造,加上自然损毁倾塌,满目疮痍,显得局促逼仄</p> <p class="ql-block">李超辉老人说里面还比较宽敞,可以从这边进入</p> <p class="ql-block">绕过一条石板巷道,来到带有天井的堂屋,也是正厅…</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到来,惊动了村里的几位老人,他们这时过来跟我们详细介绍这位地主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老者叫李岩华,87岁,非常健谈,对当年之事知之甚多!1960年入党,曾当过兵,去过朝鲜参加过抗美援朝,后在青海呆过,在西藏平过叛…</p><p class="ql-block">李岩华老人说,当年李朋清被污蔑参与三一九暴动,被镇压的关键时刻,他曾救助过的红军赶来救他,希望能"刀下留人",但还是来迟了,"只是晚了那么十分钟的样子(李超辉原话)",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据老人回忆,1978年李朋清平反时,他时任大队副书记,也是民兵营长,他说,"平反昭雪"也算还开明地主李朋清一个清白。</p> <p class="ql-block">今早上,黄健辉说他买了刘统《火种》一书,谈了一点体会:"真实再现历史,不但要读档案和原始资料,还要实地考察……""许多事情你不到现场,就没有真实深刻的感受,而这些是你在书斋里得不到的。"</p><p class="ql-block">深以为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行结合!</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在此特地感谢党史办主任李志军和文物局黄健辉组建团队——红色文化采编小组,让我有此良机迅速提升自己——短期内制作了九个美篇!以往都是一年才制作一个,或者半年…</p><p class="ql-block">同时感谢唐盛利部长和龙溪老宁的鼎力支持和协助,无偿提供多渠道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探访罗阵庙红军宿营地遗址</p> <p class="ql-block">驱车经过潘星村,往返两次才找到,因为路旁没有标识,还有大量新建的民居遮挡了视线…</p> <p class="ql-block">落阵庙,早已倒塌没有庙了,只有一座福星亭,是经过修缮了的,其格局造型及四个拱门与宁远神下的仙龙亭相似,但无仙龙亭精致,也无雕饰</p> <p class="ql-block">外形远观图整体感觉不错,近看的话,曾经的青砖瓦葫芦顶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该庙目前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间是2017年4月23日,已定为"红军亭"</p> <p class="ql-block">该红军亭是当年红军多次途经之地,1934年8月30日,红军在罗阵庙与大基寺之间击败了尾随的国民党军王东原师,同年11月,红军中央军过境蓝山,其中多个军团经过罗阵庙,过了三天两夜,两支小部队还在罗阵庙宿营。</p> <p class="ql-block">罗阵庙解放后被拆除,现仅存一凉亭,名叫福星亭!</p><p class="ql-block">拱门门楣上有题名"福星亭"三字,不太明显,仔细辨认可以辨认出来!</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总市村探访当年捐献皮包者屠宗林</p> <p class="ql-block">未找到本人及后人,相关信息不详</p> <p class="ql-block">只有当年捐献文物记录签上面简短的介绍文字:1934年11月,红军过总管庙,当时屠宗林在家,红军进村后,屠宗林将家里仅有的四筒米煮熟,(让)红军来吃饭,(红军)没有钱就给了屠宗林这个小皮包。</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去探寻城头岭遗址,也无甚收获。来到下坊村,找到了杨氏宗祠,具体城头岭的地点在哪?老百姓都不甚了了。</p><p class="ql-block">而据我所知,公元前202年,即汉高祖五年置南平县,是蓝山建县之始,县城设在城腹村即现在的古城;另一说在土桥圩!后来不知怎么的兴起了另一说法,说蓝山最古老的城址是在总市下坊村辖区内…当时还有清华大学研究生来此考察,也无甚确凿证据</p> <p class="ql-block">在此处位置,可以看到远处一著名山峰,属黄二十八村的秀砠峰,曾经令徐霞客羡慕不已,因为他没能登上去…</p>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大体如此。详细记录,尊重本人的所闻所见!尊重内心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感谢所有陪同人员!</p><p class="ql-block">(附注:合影照片及与李老的合影留念在唐盛利相机里,暂时没发,到时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