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那些事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  与我前面谈到的晋国、楚国、齐国不同,宋国从地理位置讲属于前朝殷商的地界,从统治者看,宋国的首位国君是被推翻了的前朝殷纣王的亲哥哥,当然啦,之后的国君都是前朝贵族的后裔了,因此宋国的国姓保留了殷商时期的“子”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殷商王朝被消灭之后,武王不久辞世,武王的儿子成王尚小,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平息了管蔡之乱后,将原殷商的地界一分为二,北边封国号“卫”, 由武王的小弟弟康叔管理,这就是“卫国”。南边封国号“宋”,由前朝殷纣王的亲哥哥微子启管理,这就是“宋国”,并允许继续殷商的祭祀,因此殷商虽然灭亡但祭祀未绝。宋国的位置在现在的安徽淮北的北部和河南的南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微子启与殷纣王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因为在生微子启时他的母亲尚未封后,到生纣王时母亲封后了,子以母贵,因此纣王继承了王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殷商时期有著名的三贤——微子启、比干、箕子。这三位贤明之人对殷纣王后期的暴虐无道,昏庸无理不但劝解无果,殷纣王还挖了比干的心,箕子装疯卖傻勉强留得一条性命,微子启无奈逃走…… 这才有了之后的微子启做了宋国国君,箕子做了遥远的朝鲜王。</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内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微子启与他的子孙就这样安安稳稳中规中矩管理着宋国,直到多年之后,从陕西迁徙到中原的郑国崛起,以及新兴蛮夷楚国的壮大,宋国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不是遭郑国的讨伐就是遭楚国胖揍…… 再加上周边还有一个强大的齐国,这个老牌的诸侯国显得弱小无奈,虽然相邻的陈国、蔡国以及曹国关系尚好,但这些小国面对几个强国大国除了无奈还是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第14代的宋宣公,他传位时没有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依照“兄终弟及”将君位传给了弟弟宋穆公,这当然是值得传颂的一种义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穆公的晚年,他也没有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而是将儿子送往郑国,让儿子公子冯长期客居郑国彻底断了做国君的念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穆公临终前托孤大司马孔父嘉将君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与夷,是谓宋殇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位宋殇公可没有他的父亲宋宣公的心胸与气度,也缺乏他叔叔宋穆公的仁义与厚道。他时时刻刻盯着客居在郑国的公子冯且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找机会铲除这位假想敌。以至于在卫国叫宋国一起攻打郑国时,宋殇公毫不犹豫的答应并加入讨伐阵营,妄想着把客居郑国的公子冯一起灭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没有自知之明的宋殇公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宋殇公任内的10年中就打了11次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宋国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个是太宰华督,他是宋国第11位国君宋戴公之孙,任太宰(相当于宰相)。另一位就是宋穆公的顾命大臣大司马孔父嘉,他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孙,宋前闵公(第五位国君)的五世孙。大司马一职主要主管军队,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吧!这位孔父嘉就是大圣贤孔夫子的始祖,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宰华督与孔父嘉都是当时宋殇公的重臣。有一天,大司马孔父嘉携夫人上街,遇到同样上街的太宰华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宰华督立即被孔夫人的美貌吸引住了,从此不能自拔,决心一定要得到这位“美而艳”的孔夫人,于是他就四处大造舆论:“宋国10年内打了11仗,使得宋国 百姓民不聊生,这都是大司马孔父嘉造成的,我早晚要杀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几天,太宰华督果真杀了孔父嘉抢走了孔夫人。宋殇公自然大怒,太宰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又杀掉了宋殇公,从郑国接回公子冯,立公子冯为国君,是为宋庄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家因为孔父嘉的遇害举家逃到鲁国,定居于鲁国曲阜。&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宰华督大逆不道的行为也遭到邻国的反感,没事都想找宋国麻烦的郑庄公,立刻召集陈国的陈桓公、鲁国的鲁隐公,三位国君在稷会面,商讨如何平定宋国太宰华督叛乱的事宜,听闻风声的太宰华督立即携重金打点了这三位国君,遗憾的是这三位国君收了贿赂并选择了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太宰华督这位人渣就这样继续着他的太宰生涯。</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内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庄公就这样在国君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9年,之后将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捷,是谓宋后闵公(第18位国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回国继位的第二年,由于长勺之战中鲁国出现了军事天才曹刿,强大的齐国输给了鲁国,这使得齐鲁两国的梁子越结越深。这年夏天,齐国叫上宋国做帮手打算南北夹击攻打鲁国,齐国与宋国的军队驻扎在郎(鲁国的一个城邑,后世子孙都以此为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国的公子偃观察到宋国军队有些松散,于是就给鲁庄公出了个主意:“宋国的军队军容不整,应该先进攻宋国的军队,如果宋国的军队败了,估计齐国的军队也就打道回府了。”鲁庄公并不打算采纳这个建议,于是公子偃就私自摔兵出了都城的西门,并且给战马蒙上虎皮首先冲击宋军,虽然公子偃不听命令私自出战,鲁庄公也只能跟着出战。宋军中宋闵公的宠臣南宫万,勇武有力,带头冲入鲁军,左突右杀,如入无人之境,但不幸被鲁庄公的金仆姑箭射伤并被鲁军擒获,因为南宫万长得高大,人们也称之为南宫长万。最终鲁军在离曲阜不远的乘丘(今山东巨野)打败了宋军,果不其然齐国人看见宋军败了也撤兵了。这次战役史称乘丘之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宋国为了报复呈丘之役率兵侵伐鲁国,鲁庄公率领鲁军抵御,双双在鄑(zī今汶上县以南)对阵,鲁军在宋军没布好阵的情况下发动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之后宋国请求鲁国释放被俘的南宫万,可是南宫万回去之后宋闵公对南宫万说了这样一番话:“一开始我很尊敬你,现在你做了鲁国的俘虏,我就不会尊敬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来宋闵公不但穷兵黩武,喜欢打仗,尽管屡战屡败还是乐此不彼,而且及不会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宫万本是一贯受宠的勇将、大力士,做了阶下囚之后回来却被宋闵公嘲笑,强悍野蛮的南宫万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得不到礼遇还被嘲笑?南宫万心中怒火冲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蓄谋已久的南宫万终于在次年秋天弑杀了宋闵公,杀了宋闵公之后并未解气的南宫万在城门遇见了大臣仇牧,反手一掌拍在仇牧的脑袋上,大臣仇牧当即死亡。随后又在东宫西遇见太宰华督,恶贯满盈的太宰华督也未能逃脱南宫万的拳掌当即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宫万杀掉国君与大臣之后,立公子游为国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宫万的弑君之恶冒犯了当时的整个贵族上层,颠覆了三 代以来的宗法传统,因此,他的行为是跟整个诸侯国际社会、贵族阶层为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十月,宋国大夫萧叔大心和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庄公的族人借调曹国的 军队讨伐南宫万的同党南宫牛和猛获。在阵前杀死了南宫牛,在宋国都城杀死了子游,拥立公子御说为国君,是谓宋桓公。猛获逃亡到卫国,南宫万逃亡到陈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猛获与南宫万均被引渡回国并被施与醢刑(hǎi xíng即剁成肉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齐桓公刚开始称霸。次年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邹等国君主在北杏会盟,主要是商量平定宋国内乱。实际内乱已被宋国的贵族联合曹国军队平息。</p> <p> 想称霸的宋襄公</p><p><br></p><p> 宋桓公在位的31年,正是齐桓公称霸时期,天下秩序被管仲齐桓公维持的很好,宋国倒也平安度过了几十年。</p><p><br></p><p> 宋桓公之后是宋襄公,宋襄公继位时已经到了齐桓公的后期,齐桓公立公子吕昭为太子后,将太子吕昭托付给了宋襄公,可见宋襄公在齐桓公心目中的位置。</p><p><br></p><p> 齐桓公崩后,太子吕昭逃亡到宋国。由于易牙、竖刁、开方各怀鬼胎司机作乱,齐桓公的儿子们争权夺利,齐桓公的尸身放置长达67天无人过问,齐国内部乱作一团。</p><p><br></p><p> 宋襄公凭着自己的血气方刚满腔热情联合曹国、卫国、邹国伐齐,此时齐国内部为了君位纷争不断,离心离德。勾心斗角的公子们能否真正调动起齐国的军队都是个问题,因此宋襄公的伐齐异常顺利,太子吕昭继位,是谓齐孝公。</p><p><br></p><p> 霸主齐桓公的驾崩,使得天下立刻群龙无首,各小国都在找自己的保护伞。郑国、陈国、蔡国立马归属楚国,郑、陈、蔡自然与楚国结为同盟。</p><p><br></p><p> 此时宋襄公站了出来,由于伐齐拥立齐孝公的顺利,使得宋襄公的信心大增,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接替齐桓公做霸主维持天下秩序了。</p><p><br></p><p> 随后宋襄公做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抓铺了藤国国君,并说要杀了这位藤子爵(藤国君)祭祀。</p><p><br></p><p> 之后宋襄公又与曹国、邹国在邹国的南部会盟,曾国的国君没赶得上曹国南部的会盟,就去曾国和曾国的国君盟会,结果抓了曾国国君。</p><p><br></p><p> 宋国国相公子子鱼,是宋襄公庶出的哥哥,非常贤明。劝宋襄公低调一些。公子子鱼认为小国称霸是一种祸患,可宋襄公那里听得进去。</p><p><br></p><p> 鲁国大夫臧文仲针对宋襄公的行为曾说:“如果想用自己的意愿服从别人,那样还行。如果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那是不可能成功的。”</p><p><br></p><p>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想要召开鹿上之盟,向楚国请求已经归属楚国的郑、陈、蔡等国不要归属楚国了,奉自己为盟主。不可一世的楚成王哪里可能答应这种请求?</p><p><br></p><p> 这年秋天,楚成王如期赴约参加鹿上之盟,楚成王来可不是以推选宋襄公为霸主作为目的的,而是来羞辱不自量力的宋襄公的。参加这次盟会的有:宋襄公、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豫(今河南睢县)。</p><p><br></p><p> 楚成王做事干净利落,一见面就抓了宋襄公,接着带领军队去攻打宋国。宋襄公这位准盟主大人,在盟会未召开之前就成了人质加俘虏…… 鹿上之盟就这样中途流产了。</p><p><br></p><p> 之后在鲁僖公的斡旋下,楚国才释放了宋襄公。</p><p><br></p><p> 公元前638年,因为郑文公再次赴楚亲近楚国,宋襄公随后就带领卫国、许国、藤国一起讨伐郑国。作为盟主的楚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楚成王为了救援郑国出兵讨伐宋国,两国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以北)相遇,宋襄公准备与楚军交战,司马子鱼劝解:“上天已经放弃商好久了,国君却偏要兴盛它,这是不会被上天饶恕的。”但宋襄公就是不听坚持要打。</p><p><br></p><p> 战前宋国的军队列好了阵,楚国的军队还没完全渡过河,子鱼想抓住这个机会攻打楚军,并说:“楚国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渡河之际我们可以发起进攻。”宋襄公不同意。楚军渡河之后还没列好阵,子鱼再次请求进攻,宋襄公再次制止。等楚军完全列好阵宋襄公才击鼓进攻,结果宋军大败亲兵全部战死,宋襄公大腿也被射了一箭。泓之战以宋国的大败告终。</p><p><br></p><p> 失败之后的宋襄公遭到国人的埋怨,宋襄公是这样解释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p><p><br></p><p> 大白话就是:君子不会伤害一个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拿头发花白的人,不利用险阻去攻击敌人,寡人我虽然是殷商亡国留下的余脉,但决不会向没有列好战阵的敌人下达击鼓进攻的命令。”</p><p><br></p><p> 子鱼这次说的非常直接:“国君您不懂得战争啊!敌军非常强大,遇到险阻没有列好阵时,这真是天助我也,为什么不击鼓进兵呢?进兵我心里都会觉得害怕,敌人如此强大呀!哪怕是老头该抓就抓,哪里管什么头发是花是白呀,明耻教战目的就是为了杀敌。如果对方受伤了还没死,为什么不补上一刀呢?如果不想第二次砍伤敌人,那第一次也不要砍了,爱惜对方是花白头发,那就不如直接服输得了,两军对垒就是为了取胜的,如果估计这个又</p><p>估计那个,那还打什么仗啊!”</p><p><br></p><p>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鱼论战,已收入中学课本供后人学习。</p><p><br></p><p> 可怜宋襄公满脑子装的都是仁义道德,相信古远的君子比武的一些守旧的信条,终于落了个兵败受伤的下场为天下笑。</p><p><br></p><p> 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决不学习宋襄公蠢猪式的仁慈。</p><p><br></p><p> 宋襄公大腿上的箭伤一直未愈,次年抑郁而死。</p> <p> 晋文公救宋</p><p><br></p><p>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之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p><p><br></p><p> 齐桓公的离世使中原诸侯国群龙无首,郑、陈、蔡归属了楚国。齐孝公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霸主的继承者,决不能容忍周边小国自行结盟,因此在鲁国、莒国、卫国结成了三角同盟之后,齐国为此出兵伐鲁…… 天下秩序混乱不堪。</p><p><br></p><p> 宋襄公死后,宋国一度向强大的楚国示好,两国关系也有了友好进展,楚国也不再动不动就讨伐宋国了。</p><p><br></p><p> 而公子重耳此时已经结束流浪回到晋国执掌晋国成为了晋文公。低调的晋文公无论天下诸侯如何争名逐利,他都能静下心来整理朝政,训练军队……晋国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p><p><br></p><p> 晋文公流浪时曾得到过宋襄公的帮助。晋文公执掌晋国之后,宋国开始接近晋国,这让强大的楚国非常不舒服,于是公元前632年楚国出兵伐宋,宋国向晋国求救。</p><p><br></p><p> 接到求救信号的晋文公犯难了,自己在流浪期间得到过宋国帮助,同时也受到楚国的最高礼遇,不救对不起宋国,救宋如何面对楚国?于是征求左右大臣的意见,大家一直认为该救宋。</p><p><br></p><p> 好在晋文公与楚成王早有约定,若二位在中原兵戎相见,晋军会退避三舍(后退90里)。</p><p><br></p><p> 聪明的楚成王得知晋文公打算出兵救宋时就计划撤兵,他并不想与德才兼备的晋文公兵戎相见。然而他的手下令尹子玉是不会了解他的想法的,三番五次请战要求与晋军决一死战,何况当时主战派占多数。无奈的楚成王只好给了令尹子玉部分兵力。</p><p><br></p><p> 晋军与楚军在城濮相遇,晋军后退90里(退避三舍),晋文公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当晋军后退时,楚成王要求楚军不要再追击,骄傲自负的令尹子玉哪里听的进去,就这样两军交战,结果晋军大败楚军,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城濮之战。</p><p><br></p><p> 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而霸,从此,晋文公称霸天下,楚国从此基本退出中原沦为二流国家。宋国成了晋国忠实的同盟伙伴。</p> <p> 弭兵会盟</p><p><br></p><p> 所谓弭兵就是指平息战争。晋文公之后的春秋史,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晋楚争霸。</p><p><br></p><p> 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总是略占上风,争霸战争必然会波及到一些诸侯国,而宋国正是晋楚争霸战的焦点之一。</p><p><br></p><p>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有两次弭兵之盟,而这两次都是宋国的大夫做了和平使者。</p><p><br></p><p> 第一次是宋国大夫华元。华元与和楚国的令尹子中个人关系很好,而华元与晋国的执政大臣栾叔的私交也不错。华元听说晋楚两国有意讲和,于是就从中撮合于公元前579年在夏天5月,晋国大臣与楚国的大臣在宋国会面双方在宋国的西门外盟誓:“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p><p><br></p><p> 大白话就是:“凡是晋、楚两国,不要互相以兵戎相见,要好恶相同,一起救济灾难危亡,救援饥荒祸患。如果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攻打它;对晋国,楚国也如此。两国使者交流贸易往来要不设障碍,谁要违背盟约,神灵就要诛杀,使他军队颠覆,不能保佑国家。”</p><p><br></p><p> 五年后,楚国背弃了盟约,晋楚争霸战继续上演。</p><p><br></p><p> 3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因为与晋国的赵武关系较好,同时他和楚国的令尹子木也是好朋友。向戌觉得如果能在这两个朋友之间说和,使晋楚两国放下武器化干戈为玉帛,对天下诸侯岂不是一件大好事,这样也成就了自己的好名声。</p><p><br></p><p> 向戌就这样穿梭于晋、楚两国之间。好在与晋国、楚国的沟通比较顺利,等到与齐国报告此事时,这个曾经的霸主国小小地为难了一下向戌,还是大臣陈文子与齐国君讲述了弭兵是众心所向,晋、楚两国大国都同意的情况下,齐国同意不同意都没有意义了,况且不同意弭兵连自己的国民都得罪了,毕竟大家都痛恶战争喜欢和平。齐国就这样答应了。</p><p><br></p><p> 倒是秦国,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但没有派人参加会盟。</p><p><br></p><p> 尽管在会盟的过程中,楚国小动作不断,一会要求:诸侯相交见也。一会内穿铠甲进入会场,要求自己做老大先歃血…… </p><p><br></p><p> 最终还是盟主晋国以大局为重做了让步,盟会如期进行。不过后来史官在做记录的时候,还是晋国优先,他们认为晋国讲信义。</p><p><br></p><p> 就一项“诸侯相交见也”就让楚国占尽了便宜。</p><p><br></p><p> “诸侯相交见也”是指盟会之后,晋国的同盟国要去朝见楚国,楚国的同盟国也要去朝见晋国。而晋国的同盟国居多,几乎中原老牌诸侯国都是晋国的同盟,而楚国的同盟国只有靠南部的陈、蔡、许三国。</p><p><br></p><p> 各小国由原来的一个盟主变成了两个盟主,朝见盟主是要纳贡的,这无疑加重了小国的经济负担,但这点经济损失与战争消耗的财物相比也算不了什么。</p><p><br></p><p> 弭兵之盟虽然给小国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负担,可换来的是一段不短时间的和平。弭兵之盟基本上终结了自齐桓公、晋文公以来北方老贵族和南方新兴的楚国之间的大规模的争斗,让天下的小诸侯国免去了不少灾祸。根据《左传》的专家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弭兵之盟以后,晋楚两国停止大规模的出兵讨伐。宋国不被讨伐65年、鲁国不被讨伐45年、卫国不被讨伐47年、曹国不被讨伐59年……这也算是弥补之盟给各小国带来的红利吧!</p><p> </p><p> 如果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可以说:弭兵之盟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p> <p class="ql-block"> 尾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弭兵之盟之后的宋国,没有了外患,但内忧连绵不断。宋元公时期历时三年之久的“华、向之乱”、宋景公时期的“桓魋之害”…… 最终都是国君将这些作乱的大臣赶出了国门流放他乡。由此可见宋国虽小,后期的国君都是狠角色。比起被大臣瓜分了全部家产的晋国和赶走老东家并霸占其家产的齐国,宋国的国君是厉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过到了战国时期,宋戴公400多年后的后人子剔成废掉宋桓侯而自立为君,宋戴公的后人以“戴”为氏,所以史称“戴氏取宋”。这与当初晋国的“曲沃篡权”是一个意思,都是旁支篡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戴偃,史称宋王偃(宋康王),继位之后实行了政治改革,史称宋康王“行王政”,国力渐强。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藤国,取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当然啦,齐、魏、楚几个大国成了宋的死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6年,在苏秦的鼓动下,齐闵公再次伐宋,楚国魏国自然加入战阵。都城被破百姓四散奔逃,宋王偃被抓之后又被杀,宋国灭亡。殷商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香火就此终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2021年4月25日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