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赞叹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著名的龙门石窟主要集中在西山即龙门山上。</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出现作品比较多的是北魏,占30%;隋唐时期占60%;其它年代占10%。</span></p> <p class="ql-block"> 远视石窟,气度非凡。东西两山对峙,伊水南北中流,形似天然门阙。绵山秀水,俨然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近察龙门,环山叠翠,万像生辉。大道平坦,岸柳吐枝翠绿;石栏雕龙绘凤。各朝代石雕及题词尽显中国历史悠久,文人雅士层出不穷。水上龙舟,更是锦上添花。凭栏远眺,水波荡漾。晴空万里,山水相依,犹如江南风景。</p> <p class="ql-block"> 龙门大桥。走进入口,一座古典而又雄伟的连拱桥呈现在眼前。大桥横跨伊河,连接二岸石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洛阳龙门山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伊河东岸的香山。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p> <p class="ql-block"> 四月中旬的洛阳,气温不冷不热,适合游山玩水,微风带着伊河的水汽,轻轻拂过脸颊,让人心情愉悦。步履行道,虽然游客众多,尚洁净而无垢。进入二道山门,豁然开朗,洞窟雕凿于悬崖之上;佛像安坐于窟龛之中。大小不一,神态各异,姿态万千!</p> <p class="ql-block">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禹王池,石缝中一股泉水汩汩流出。过了禹王池-沿北河而行依次是: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为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p><p class="ql-block"> 宾阳洞内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萨面相清瘦,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很值得一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龙门石窟宾阳北洞内的一尊千年佛像,这尊佛像的动作清奇,右手食指和中指树立,和现代流行的剪刀手一模一样,事实上,这个姿势其实是一种佛教的手印,佛教修行者在修行时,会用双手做出各种姿势,配合念诵佛经,以此更快地达到修行成功的目的。这种手印或与唐代密宗修行有关系,象征着修行求法的强烈意志。</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31年的一个夜晚,几个盗贼偷偷溜进了龙门的一座石窟,他们盗窃凿下两组佛像装在麻袋里。几年后这两组佛像出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人们惊叹于它的精美和华丽,称之为中国佛像精品。这两组佛像就是皇帝和皇后礼佛图,它们都出自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梅花玉,也称之为牡丹石,是中国特有的玉石,产地洛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佛像10万余尊。</span></p> <p class="ql-block">光华寺,极南洞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奉先寺”。内部共有9座主像,以卢舍那大佛最为巨大,高17米,仅耳朵就长1.9米!虽然这些雕刻如此雄伟、壮观,但度过漫长岁月后也不再完好无损。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尊卢舍那大佛像的一部分已经脱落,我们再也看不见了莲花宝座前半部分,部分腿部与他的手型。抬头仰望她的身姿婀娜,体态优雅,面目露出了慈祥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大佛是按照武则天雕塑是有历史记载考证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卢舍那“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卢舍那的形象被海内外众多信佛者所仰慕。</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卢舍那大佛,体形高达22米,体貌神态逼真,两目炯炯,安静慈祥,弯弯的眉毛。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最壮观的一尊佛像,建于唐朝武则天时代,佛像圆润的面容带着一种平和的微笑。大佛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大佛卢舍那在中原,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大卢舍那像龛记》碑文记载,这尊卢舍那大佛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寺院无力承担,地方也无法筹集。只有靠唐王朝的拨款和武则天的赞助了。在塑造这尊佛像时,参照武则天面像雕刻。</span></p> <p class="ql-block"> 天王与力士,那个天王整齐的披挂着精良的铠甲,上面的纹路显而易见。他左手叉腰,右手托着一个宝塔,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注视着前方,脚下踩着一个凶神恶煞的母夜叉。一旁力士,面目狰狞,右手叉腰,左手放在胸前,气昂昂地看着前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span></p> <p class="ql-block"> 从伊河对岸远眺“奉先寺”及”卢舍那”大佛。伊河水忖托下的洞窟有序。非常壮观。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 南侧的是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主尊佛卢舍那的右側,是释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难。阿难刻像高10.3米,赤着双足,立于束腰台上。头光圆,面颊丰满,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着几分稚朴与憨厚,让人看了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难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其神态、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73, 143, 209);"> 古阳洞</span>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在龙门地区兴起。道士见古阳洞无主,不忍荒废,于是将释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也有传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 <p class="ql-block"> 在桥中间拍摄以龙门山石窟为背景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形态各异的石窟造像群。</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h3><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年前的同一时间段,我和同学们也曾经游览过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p><p class="ql-block"> 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登山拜访,照片是前二次游览留下的,但是诗人的成名之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伴随伊水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园内建有乐天堂,道时书屋,诗廊,听伊亭,白亭,翠樾亭等仿唐建筑。环境优美,景点错落有致,诗歌与书法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龙门风景区内让人流连忘返的纪念性园林。</p> <p class="ql-block"> 因为曾经在洛阳附近的济源市工作了八年,曾经十来次陪朋友来到洛阳游龙门石窟,也曾经游览过敦煌莫高窟石窟、山西云冈石窟、重庆大足石窟,而对石窟佛教文化,仍然是门外汉,并不懂得它的真正艺术价值。只是视觉上感到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因此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展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技巧,精美的佛雕,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深感祖国佛教石雕文化之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董美娟、郑伟南同学看了这组照片后留言:“小年英老了就要发嗲!这张照片拍得老好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太阳、月亮依然日出月落;源源流长伊水还是日复一日流淌;卢舍那大佛依然保持着千年不变淡然的微笑;变化的是岁月朝代的更迭,生命的轮回,人生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这次和朋友龙门石窟的游程就此落幕,而我对佛教文化的领悟,才刚刚起步。佛教博大精深,还请各位阅读,欣赏的同时,多多指教。(此篇文章有几幅照片为以前游览龙门石窟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4号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