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在路上

chrfen

<p class="ql-block">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有时想起《劝学》中的这句话,总会想,君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不断学习的人?亦或是在通过学习不断修养自身的人?还是一种博学并知道自我省察的人?……这些人大概都是君子吧。直到昨天阅读了《孔子传》之后,眼前一亮,才真正明白了君子的两个字的分量以及真谛!</p> <p class="ql-block">  孔子他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在那个时代,已算是垂暮之年,但就是这位长着,把垂暮的晚年付之于无休止的长途跋涉,我们可以想到,一位老人,白发银髯,目光凝视着远方,坐一辆吱吱呀呀的木车,内心坚定地跋涉在漫漫长途,着实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但更令人震撼的是,十四年的跋涉,他传播着他的教育,传播着治国理念,传播着一种精神!</p> <p class="ql-block">  十四年,他遇到过冷眼,遇到过嘲讽,遇到过威胁、推拒,甚至驱逐,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他犹豫止步。</p><p class="ql-block"> 许多诸侯国想让他留下来,只是为了他的名声学问而不是为了他的政治主张,为了他的治国理念,但他绝不妥协,所以一直奔波在路上。就是这样一位精神巨匠六十高龄依然在自我放逐,在一年又一年的流浪,居然十四年没有停下他的脚步,没有回过他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年年月月,月月年年,他奔波在路上,总有一种鸿蒙的力量支撑着他。教育,考察,游说。他在播撒着仁爱,播撒着礼仪,播撒着一种精神!</p><p class="ql-block"> 有时风餐露宿,有时饥肠辘辘。他的学生子贡叹息:“可能老师的理想太高了,所以到处不能相容。老师我们是不是降低一下我们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孔子答到:“最好的农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成,最好的工匠不一定让人满意,一个人在传播自己的学说,也不一定被人接受,不接受或许是我们的学说不够完善,只追求被人接受,那志向就太低了。”</p><p class="ql-block"> 学生颜回的回答掷地有声,“老师理想高,别人不容,这才是君子的本色。如果我们不完善我们的学说,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完善了,别人不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p> <p class="ql-block">  孔子对颜回的回答最满意,他笑了,面对着夕阳古道,面对着黄沙扬起,但他依然饥肠辘辘。</p><p class="ql-block"> 其实,孔子要做官,要出名,都易如反掌,但那都不是他的理想,而那样的孔子也就不会垂范百世,而垂范百世的肯定会有一个巨大的相反的张力来抗拒,牵扯,在抗拒和牵扯中方能彰显出他所传播的学说的高贵!</p><p class="ql-block"> 孔子就是泰山!</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孔子在新郑,与学生走散了。他独自一人在城门口盘桓,有人告诉他的学生,“有一个高个的老头,气喘吁吁,像一个丧家犬站在门口。”学生找到他并告诉他,孔子乐了,“像,真像!”他的高兴让人心酸,但又让人肃敬!</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位智者一位学者的吸引力。至善,宽厚,优雅,快乐,他用自己的苦旅,告诉世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君子之道的治国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推行的坎坷重重,但是,就在道的起点上,有一位老者开始行进,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永远让我们倍感亲切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诗》《书》《礼》《易》《乐》《春秋》,一直在悠长的历史隧道里散发着独特的光辉,散发自身的魅力,这是那个老者的功劳,也是那个一直流浪的老者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千里古道,万丈西风,永远记着那个老人,因为历史已经把他定格,定格成一座塑像,定格成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1年4月25日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