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挪威游的美篇,断断续续写了好几个月,写了一路上旅途与经历,也涉及到挪威的历史,宗教,音乐与雕塑。最后我想以介绍它的绘画艺术(分两篇,专门为画家蒙克写一篇)作为结束。这次旅程安排得相对宽裕了点,所以还有空逛博物馆,确实看到了挪威画家的不少很好的作品。小城市不算,在奥斯陆去了两座艺术博物馆:蒙克博物馆,奥斯陆国家艺术博物馆。在卑尔根去了那里的一座艺术博物馆。在三座艺术博物馆里都有蒙克的作品。尽管我个人并不太喜欢他的现代派作品,但毫无疑问他是挪威最出名的画家。我们这里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里没有他的画,大约在十年前举办过他的画展,大多是他的版画。既然这次在挪威看了那么多他的油画原作,想凑上一篇文章。一动笔就觉得十分难写,所以写了又放下,反复了好几次。还有一个问题,怎么写?真的自己写一篇评论,我哪有这个水平。尽管网上有很多关于他的介绍,但绝大多数都是介绍他具体的画作,如果只是摘录,总觉得有点支离破碎。这样那样修改了好几次,最后决定先写一下他的家庭状况与影响,再根据他的生平时序,从我见到的画(註明出处)中来看一下他的风格变化。其中有的从网上转录的,有的我从博物馆介绍中翻译过来的,也有我自己信口胡诌的。最后再作个简单的结论,对蒙克与他的风格(表现主义)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反正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p> <p class="ql-block">蒙克博物馆不在市中心,乘公交车能抵达。据说这里世界上蒙克作品收藏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同一天还去了奥斯陆城里的国家艺术馆。这是一个展品比较全面的博物馆(下次还会专门介绍),当然也有蒙克的画。因为这是代表国家的水平,所以这里选的蒙克的作品大多应该说是他的主要作品,其中就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第三处看到蒙克的画在卑尔根的艺术馆,好像当时正好有一个蒙克的画展。</p> <p class="ql-block">卑尔根的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蒙克的画展在艺术馆的旁边蛮典雅的房子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蒙克青年时的雕塑。在卑尔根艺术馆里。</p> <p class="ql-block">蒙克生于1863年,去世1944年,从中国的虚年龄(享年)算82岁。他的画十分阴沉,能够活到这把年龄,真是不容易。我想可能是搞艺术的好处,不仅在绘画上,诗人写诗,音乐家作曲,即便是平常人的唠叨,事实上都是一种感情的发泄,这对精神上是一种解脱,可能有益于健康。当然有人问,同样喜欢用作画来发泄感情的艺术家还有比他大十岁的梵高,怎么只活了37岁?当然这里是讲讲而巳,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而且梵高并不是自然而死。梵高与蒙克,他们的风格不同,梵高的画是属后期印象派,而蒙克属现代表现主义。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点神经兮兮,都不强调表现客观的真实,也不刻意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都是一味强调自己主观感受,把个人的内心世界非常情绪化地诉诸于画笔,都是个性化十足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克比我上次讲到的雕塑家维格兰大6岁,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有意思的是,我是上午去了维格兰雕塑公园,这天下午去了蒙克博物馆。这两位艺术家的气质太不一样了。维格兰的作品中充满了阳刚与生气,蒙克的作品与之绝然相反,不知道是否与挪威纬度很高,半年日长,半年夜长,两人各取其一端有关。当然,影响一个人气质可能最重要的是他早年生长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蒙克出生在挪威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名牧师,他的叔叔 ,P.A.Munch 是一位挪威著名的研究中世纪的历史学家,我第一篇挪威游记中提到过,在奥斯陆大学大门口有他的雕像,也算是挪威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他的父亲是医生,在行政上还是一个医官。</p> <p class="ql-block">这是蒙克为他父亲画的肖像画,从这张画画得得不错,可看出蒙克的绘画功底还是很强的。(网上转录)</p> <p class="ql-block">1869年,蒙克5岁时的照片。蒙克是右后站着的那位。</p> <p class="ql-block">如果知道以后的事情,这张照片真蛮令人唏嘘不已。里面有5个孩子,几乎一年一个,显得人丁兴旺。但就在同一年,他的母亲患肺结核去世了,好在他有一个心地善良,也很有教养的姨妈来照顾这一大帮孩子,但是他的父亲从此精神上也有点毛病,而且蒙克从小从他父亲的说教中,听到地獄的恐怖,这也给他的童年蒙上阴影。母亲在他5岁时去世,如果说当时人还小,不太懂事的话,那么他14岁那年,与他最亲的姐姐苏菲亚(左右站着的只比他大一年多一点,姐弟关系最为要好)去世,这对他心灵上的打击非常之大,尤其他是一个敏感早熟的孩子。所以,他一生中画了好几次那幅《生病的孩子》,表达了他的悲伤与对姐姐的怀念。这是一幅他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蒙克:生病的孩子。蒙克博物馆(后面还会专门介绍)。</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他的大妹劳拉(右前坐的)年纪很轻就患上精神病,后来终生在疯人院里度过。在蒙克26岁那年,他父亲去世。又过了几年,他弟弟在结婚不到一年也生病去世了,只有30岁,留下一个遗腹子女儿。蒙克自己也一直体弱多病,而且情绪不稳定,终生没有成家。他在45岁那年,因为严重的焦虑症,一度想自杀,后来进了医院治疗。所以蒙克在晚年說道:「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伴随我的一生。」这句话千真万确,从他的画中就完全能体会到这一点。只有他的小妹英格(母亲怀中的)总算还正常,后来成了一位钢琴老师,而且也是一名摄影师,出过几本摄影集,但是她也是终生未婚,独身一辈子,享年84岁。她与蒙克的关系非常好,蒙克为她画了很多肖像画,她在蒙克去世后,为他收集整理通讯录及其他记录文献。</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幅蒙克小妹英格肖像画都在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蒙克:《英格在岸边》又名《夏天》Summer—Inger on the shore 1889。26岁。在卑尔根美术馆。他描绘了海滩上他的妹妹英格一身白衣在夜色下越加显得孤独与忧郁。挪威緯度很高,夏天白夜,有人据计这幅画可能在晚上9-10点左右画的。画面气氛宁静,主人公神情严肃,心事重重,显示出一种苦闷的情绪。这是他早年的作品,相对而言还是蛮传统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两幅也是英格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蒙克的艺术生涯并不很复杂,17岁那年就正式进了当时的艺术学院,他的老师就是克罗格(Krohg),我曾在挪威游的第一篇中讲到,他对蒙克早年的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蒙克的老师克罗格:画家Karl.Nordstrom画像。奥斯陆国立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早晨》1884。21岁。卑尔根艺术博物馆。这可能是我在挪威见到的蒙克最早的画作。那时,他巳经是克罗格的学生,他那段时期的作品体现了老师的自然主义。</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6)23岁。蒙克博物馆。 与荷兰画家伦勃朗一样,。在一生中,蒙克画了超过70幅的油画自画像。从中我们可以追随他生活中的许多变迁,从一个年轻而颓废的艺术家到一个生病的老人。这是我这次见到的最早的自画像,画风还是属传统的,画中能见到当年这位年轻人的傲慢和自信。</p> <p class="ql-block">22岁那年第一次到巴黎,之后就受到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从他那时的画中明显可见到莫奈与修拉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Hans Jaeger 》1889。26岁的作品。奥斯陆国家艺术馆。当时蒙克的朋友,挪威的作家,政论家,无政府主义者。</p> <p class="ql-block">《圣克卢之夜》(Night in Saint-Cloud.)1890,27岁。奥斯陆国家艺 术馆。1889年至1991年期间,蒙克在法国留学,潜心研究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然而在巴黎生活不到一个月,1889年11月便从祖国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12月霍乱在巴黎爆发时,蒙克搬到了城外塞纳河畔的圣克卢居住至1891年冬天,《圣克卢之夜》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画中那忧郁的蓝调婉如一首追念父亲的圣歌。幽暗的室内弥漫着无尽的哀伤。一个沉思的人影正凝坐在窗旁,街区的灯光穿过窗棂撒向地板,好似十字架巨大的阴影。</p> <p class="ql-block">《拉法叶街道》(Rue Lafayette)1891。28岁。奥斯陆国家艺术馆。蒙克在22岁那年去了巴黎,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在巴黎-柏林之间来回,从这幅画中明显可见受到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影响,用点彩的技法完成的。蒙克站在阳台上,倚栏望着纷繁热闹的拉斐特大街。</p> <p class="ql-block">梳头发的少女。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卡尔.约翰大街的春天》(Spring Day on Karl Johan )1891 28岁。 奥斯陆国家艺术馆。这是以印象派技法画的一幅比较杰出的画。卡尔约翰大街是挪威首都奥斯陆最为繁华的街道,现在也是,在我的挪威游第一篇中一开头写的就是这条街。画中这家“大咖啡馆”(The Grand Cafe)现在依然在原址开放,保留了19世纪末的装修风格。蒙克经常在那里和他的老师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交流。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1892年,蒙克29岁,这是他画风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举办的画展。之后主要在巴黎与柏林之间来回居住,当时他巳经在艺术界小有名气,在他活动的圈子里包括剧作家易卜生。他个人的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也正是这段时间里形成。</p> <p class="ql-block">《约翰.卡尔大街之春夜》(Spring Evening on Karl Johan )1892。29岁。卑尔根博物馆。非常有意思,这幅画与上幅画画的是同一个地方,时间相差仅仅一年。人间的美景变成鬼魅世界。前面那个男子就是蒙克自己。画风一下子变了。</p> <p class="ql-block">《傍晚(黄色的船)》又名《忧郁》1891-1893 。28-30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在一个女子的面具下面)(1893)30岁。如果说前面一幅《自画像》还带有一些油画的传统技法,那么从这幅《自画像》开始,可见到他以后的风格。有点像法国形象派画家高更的用笔勾勒,色彩平涂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呐喊》1893。31岁。奥斯陆国家艺术馆。这是蒙克最有名的作品。尽管非常荒诞,但感染力真是不同寻常。据说鲁迅小说《呐喊》的题目与此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网上的摘录:“表现突然的刺激改变我们一切的感觉印象,画中桥上呐喊的人,凹陷的面颊仿如骷髅头,背景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天际,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人为什么尖叫,如此,这幅画更加使人感受到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脚下的峡湾,我感到浑身不舒服。"蒙克叙述他画这幅代表作《呐喊》时的灵感来源。"我停下来眺望峡湾,落日将云彩染成血一般鲜红。就在那时,我想我听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于是,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在画面最前面的是又像骷髅又像是幽灵的人,这就是画家蒙克自己。与其说他边扭动着身体边呼喊,不如说是他自己被贯穿大自然的呐喊所穿透,忍受不了那可怕的声音,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这声呐喊震撼了全世界,狂乱的彩色曲线,向他的周围滚滚而来……在画面上方,绛红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画家潦草的笔迹“只有疯人才画得出”几个小字。蒙克始终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保持怀疑的态度,在成为画家之后,仍竭力表现这种内心的不安和绝望。在《呐喊》这幅画之中描绘出他对生活的恐惧以及不安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呐喊》在柏林公开展出时,几乎所有评论家都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一向习惯于“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的人们,对这种形式、这种色彩以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疯狂”画面,感到震惊及恐惧,因为它似乎在自己灵魂深处引起共鸣、此后,名画《呐喊》于一九零一年由著名收藏家奥拉夫.秀所收藏,数年后捐赠给奥斯陵国立美术馆。从此这幅画可说是蒙克艺术巅峰的画作,超越了画家们个人的不安,一直在诉说着人类灵魂深处尚未被唤醒的不安和恐惧。”</p> <p class="ql-block">蒙克也是一位出色的版画画家。像下面版画《呐喊》其效果不输其油画。</p> <p class="ql-block">失望(1894)31岁。这幅画是在蒙克完成最有名的画《呐喊》一年之后画的,完全相同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灰烬》1894,31岁。卑尔根艺术馆。蒙克有一句话:“我觉得我们的爱情就像一堆灰烬一样躺在地上”。看不大明白画中究竟想表达什么。</p> <p class="ql-block">Madonna(1894)31岁 。在蒙克国家博物馆。“玛多娜”即“美女”之意。在性的恍惚瞬间,女人双目紧闭、嘴微张。蒙克说过:“这是身体的微笑,生命将要向死亡伸手。”实在是太可悲了,即便在别人心中是快乐与幸福,在蒙克眼中也那样阴暗,这幅画揭示经由爱的行为而孕育了生命的女人,是新生代与走向死亡时代的连接点。</p> <p class="ql-block">《月光》1895 。32岁这张画还是蛮有诗意的。尽管也显得很孤寂。</p> <p class="ql-block">以下两幅是描述他恋爱时的作品,都在蒙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双目向对》1897 34岁 情人之间深情对视,像是诀别前的凝望。整个画面以忧郁的绿和黑为主色,后面一幢红房子可能象征着过去的恋情。据说这幅画是以蒙克与他的恋人米莉的恋情为主题而画的三幅画中的一幅,下一幅《吻》,还有一幅《吸血鬼》,可能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悱恻缠绵、爱恨交加以及既羡且妒的心理,这样的爱情蛮可怕的。</p> <p class="ql-block">吻(1897)34岁。在这幅画中似乎还可见到人间的亲热,俩人的嘴脸都合在一起。但整个画面的气氛还是有种压迫感,像在牢房里一般。</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女儿 1897,34岁。卑尔根艺术馆。回忆中的母亲与姐姐。不是“宛如隔世”,是真的隔世!</p> <p class="ql-block">Red Virginia Creeper (1898-1900)35岁 。Creeper 是一种植物(爬山虎),也就是指画中的红房子爬满了这种红色的藤性植物,但我们见到的则是血红色一片,像是着火一样,反正有点不吉利的征象。只见一个男人(可能是他自己)面带恐惧从红房子里逃出来似的。究竟这幢房子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而且把这位男子只画了其上身,似乎他要跳出画框之外,真像噩梦一样,蛮可怕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桥上的女孩,1899。36岁。卑尔根艺术馆。这幅画在他的作品中算是比较明朗的,但是对岸那棵大树以及河里倒影还是有种讲不出的压迫感。</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与一瓶酒)(1906)43岁。蒙克博物馆。这是一幅自画像,尽管衣冠楚楚,但看上去很纠结,内心的孤独与不安都在脸上显示。他的背景画得很模糊,很抽象。像他头后的一块红色的东西不知究竟是什么。但是他把餐馆的桌子画得很清楚,而且有意将透视法过度应用,使房间纵深度增加,也就是把自己的孤独感增强。1906年在蒙克的一生中算是比较顺利,他的画尤其在德国很受人欣赏。他经常在挪威,德国两地来回。据说这一年他还去拜访了德国哲学家尼釆的妹妹,当时尼采巳经去世了。他是尼釆狂热的崇拜者。他还曾经画过尼采的肖像,画得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尼釆画像(这幅画不是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青春期(1907)44岁 。构图相当简单,女孩,床,与后面的阴影。平行的床与垂直坐着的女孩成了一个十字,后面巨大的影子斜着打破了几何的平衡。画中描绘的是半夜来了第一次月经,身体不由颤抖的少女,像是要保护自己似地两腿紧闭,双手放在前方。莫名其妙的不安突然袭击着少女,那不仅是对月经初潮本身的恐惧与羞愧,而是对今后要开始迈入的人生感到不安。映在墙上的不吉祥的影子在暗示对未来的不安。蒙克常常用这些画作来象征生命的变化,如上面的《玛多娜》象征了由爱到怀孕,由新生代到死亡的连接点。再有后面的一幅《自画像(钟与床之间)》,象征了生与死的转变。而这幅象征了少女到女人的一个转变。</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909。46岁。卑尔根艺术馆。据说这是经治疗后的作品。很奇怪,可以说在蒙克中晚年少见的风格比较明朗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哭泣的裸体》(1913-14)50岁。蒙克博物馆。这幅画中,这是一幅表现力很强的裸女画,看起来既充满肉欲,又富有悲剧,蒙克为她的美貌而着迷,也为她的悲伤而痛苦。 </p> <p class="ql-block">患西班牙流感时的自画像(1919)56岁。蒙克博物馆。据说蒙克没有真正患上西班牙流感,但是这段时间里他也患过病,但是他自己认为患上了西班牙感冒。这幅画蛮体现表现主义的特点,也就是要表现一种情绪,一种氛围。除了右边门框与床架还有点几何结构,整个画面一片混沌,显得不清不楚,邋里邋遢,看上去粘乎乎的,似乎鼻子都能嗅到一种生病的怪味。用了很多绿色颜料,似乎有种毒气在弥漫,床上胡乱堆放的被子像臭水沟一样。</p> <p class="ql-block">星空之夜(1922-1924)59岁。蒙克博物馆。与梵高的《星空》有点相似,同样阴郁与迷幻。 我觉得这幅画比梵高的《星空》似乎更怪诞。梵高画中,不管他把天上星星画作灯笼一样,并且似有旋风一样光轮,树木呈火熖状的样子,但基本上还能知道什么是什么。而蒙克画中,一开始真不知道在画什么。原来他是在他家的阳台上画,灯光从背后照来,右下角还有个人影,据说是他自己。灯光照个阳台的雪地上,雪地上两个像人像鬼的长影子是楼梯上的两根杆子的投射影。远方灯火阑珊的地方就是奥斯陆市区。天上闪烁着彩色的星星。</p> <p class="ql-block">梵高:《星空》</p> <p class="ql-block">夜游者(1923-1924)60岁 。蒙克博物馆。 这也是一幅自画像,蒙克抛弃了一切自满与自爱,将自己的脆弱和孤独暴露无遗。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艺术家,而是个衰老、不安、孤独的男人,夜晚在家中独步,带着不安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好像他的心灵也充满了夜晚的黑暗。与他的名作《呐喊》相比,晚年的这幅画中那份冷冷的直视似乎更让人恐惧。 </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舞(1925)62岁。题名为《生命之舞》。蒙克博物馆。夏至的节日里,人们在海边聚会。画面前方三个女性,左边是穿着白色衣服的女子,一旁还有一枝小花,象征着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是是沉溺于恋爱的红衣女子,爱征着火一般的爱情。右是憔悴,失落的黑衣女子。在她们的后面,是沉溺于肉欲、疯狂舞蹈的男女。蒙克艺术之路,从现实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以及表现主义一路走来。这幅画中象征的意义很浓,蒙克把一个女人的恋爱变化集中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中。唉!说是说“生命”,但总有点鬼气,很阴沉。</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在钟与床之间)(1940-1943)71岁。蒙克博物馆。 这是蒙克的最后一张自画像。我总觉得有点像晚年的伦勃朗,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心情反而平静,把生命看得更透彻。像这幅画,老式时钟连指针都不见了,意味着时间不会太长了,当中的自我显得有些呆滞与病态,但脸色倒是还有点生气,所以他自认为还有一些时间。墙上挂满了他自己的作品。整个画面显得还算和谐,有趣的是右边的那张床,没有一点底色,直接用红的,黑的颜料一条条涂在画布上,非常醒目,造成了一种张力,将这幅画有了一种还没有完成的生动感。所以在展室的介绍中讲到,这床不仅代表了蒙克生命的归宿,而且也是代表了艺术的开始。他想到另一个世界再去画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克是在1944年去世。以上对他的作品作了最简单的梳理。下面5幅有关“死亡”主题的画索性放在一起。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画坛上真是各路神仙各显神通。我想到了其他两位同时期的画家,劳特累克(1864-1901)和梵高(1853-1890)。中国有句老话:“画虎画皮难画骨”,难的是画出其精髓,尽管所选择的题材各不相同,劳特累克的主题是风月场所,娱乐圈子;梵高早期的画主题是荷兰的农民;而蒙克画的是“死亡”。这三人在他们各自主题中的发挥都达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病房里的死亡》1892。29岁 这幅画也是蒙克对心爱的姐姐索菲的纪念。据说画中所有人物是蒙克画画时的年龄相貌,并非姐姐去世时的状况。蒙克希望表现出当前的时空维度,以此证明索菲之死一直影响着全家人的生活。根据画中人物及动作,可以判断出他们的角色。难以忍受压抑气氛的想要离开这个房间的是蒙克的弟弟安德雷亚斯,蒙克的父亲站在床边祈祷,前景里是蒙克和他的两个妹妹。其中英格表情僵直,眼睛瞪得很大,而劳拉坐在椅子上。英格后面的是蒙克本人,但他没有画出自己的表情。画面上方正中央床头的耶稣像想必他是怀着沉痛的心情画出的,这个似乎很重要的角色并没有能力阻止死亡。</p> <p class="ql-block">《在死亡之床》,1895年 32岁。</p> <p class="ql-block">死亡的气味(1895)32岁</p> <p class="ql-block">与死亡抗争(1915)52岁。这幅画是蒙克画他家人死亡的最后一幅画,看上去似乎与以前画的相似,但稍留心一下,是有所不同的。这幅画中的人物与物件变得更抽象,更奇特。而且在画面上涂有大量的不同颜色的斑点与斑块。墙壁,床,人物边缘不清,相互融合。最主要也是要造成一种氛围,将情感渗入进画面,像死者的被子画了血红的颜色,一位老人双手合一,各人的脸不求写实,只是一种悲伤,恐惧,木然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生病的孩子(1927)64岁。同样内容的画,在他一生中画了好几次。这里展出的是他64岁再次画的,第一次是23岁(1886年)画的。这是蒙克用他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生命,死亡的主题。他16岁的姐姐去世前的情景。当时他只有14岁。当时蒙克在自己的日记中有这样记载的:“那是黄昏的时候了——玛珈躺在床上,脸色微红,正发着烧,她那双晶亮的眼睛不安地扫视着房间,她的神经已经错乱了。她似乎在说:‘漂亮而温和的卡拉门,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拿开,它令我太痛苦了,你答应吗’,玛珈乞求地望着他。‘会的,我相信你会答应的,你看见了那个头吗——那是死神……’她的眼睛已经烧红了,那个死神就要来临。注意,女孩床边的那个女人,不是她的母亲,是她的姨妈,她的母亲早已去世了,是蒙克的这个姨妈带养着这群孩子。</p> <p class="ql-block">比较一下,下面是他的老师,挪威的著名画家克罗格 画的《病床上的女孩》,也十分出色,但画法十分经典。究竟哪幅画更动人呢?</p> <p class="ql-block">纵观蒙克的画,其中有自然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成份,但是应该说表现主义是主要的。他的画对于现代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很大。“表现主义”,就是要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从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表现动荡的气氛和恐怖的情绪。可以说是对以往所谓的“美”术是一种背叛。关于“表现主义画派”,就它的来龙去脉,我略说一下。</p><p class="ql-block">西方文明史有一点相当有意思的是,北欧与南欧的气质有很大的差别。像克拉克先生所讲的,北欧人是从黑森林里走出来的,先祖的心理因素可能潜意识地在后代传下去,与南方拉丁语民族不一样。早在16世纪初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拉斐尔同期,在德国有一名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画了一幅《伊森海姆祭坛屏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可算作最早的表现主义画作。画面上无论色彩与形象都充满了悲働,恐怖,非常情绪化,没有通常的“美”的感觉。尽管主题可以相同,但与同时期及以后的拉斐尔,提香,鲁本斯的作品的表现手法完全不一样。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作品在德国能够放在教堂的祭坛上,肯定有它的观众,这在意大利是不可想像。</p><p class="ql-block">但如果说在16世纪初,像这幅祭坛画只是非常之少有。那么300年后的西方文艺界有一股很强烈的世纪末的思潮,一群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像法国诗人波德莱尔,㨗克小说家卡夫卡等等一样,无奈,徬徨,都在梦幻中寻求象征,并用奇诞的形式来表现心中的各种情绪,各种现代画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因素下出现的,蒙克就是在这样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但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弄潮儿”的人物,对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很大。。然而,正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卡夫卡的小说《变形人》,在文学上有它们的价值,但是究竟世上有多少人喜欢或者读过呢?估计不会太多。所以蒙克的作品也同样如此。当然,喜欢是一回事,是否有意义又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是蒙克同期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对她作过很高的评价:“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她的作品在鲁迅先生的推崇下,在中国版画艺朮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抗战及以后一段时间里,很多中国版画画家的作品与她的风格很相似。她与蒙克有很大的不同,她的作品更有社会意义。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都属现代表现主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柯勒惠支:母亲</p> <p class="ql-block">但无论是蒙克表现个人的情绪,还是柯勒惠支表现她对社会现象的情感都超脱了以前美学的范畴,画中失去了以往所谓的“美,”。文学作品可以揭示人的丑陋,为什么艺术家就不能呢?面对着内心的矛盾,挣扎,痛苦,同时也面对着人类的荒谬,苦难、贫困、暴力,不加修饰,没有“心灵鸡汤”,将这些真实地,或者更夸张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是现代表现主义的特征,也是它们的价值所在。毕竟在人间,看似光鲜的表面下面还隐藏着那么多的不幸,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试图将蒙克这位怪异的挪威画家介绍了一下,估计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不会太多。下面有个附录,我把在挪威所摄的关于蒙克的画全列在如下,有的画名,时间也沒有。如果有朋友感兴趣可以看看,不然忽略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附录:下面画是在蒙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月夜(1893)30岁</p> <p class="ql-block">《Olag Buhre 》(1891) 38岁</p> <p class="ql-block">手撑住下巴的自画像(1911)48岁</p> <p class="ql-block">在藤椅边的模特尔(1919-21)56岁</p> <p class="ql-block">画家与模特儿(1919-1921)56岁</p> <p class="ql-block">画家与他的模特尔(1919-1922)56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失眠之夜,自画像(1920)57岁</p> <p class="ql-block">患支气管炎的男人(1920)57岁</p> <p class="ql-block">在窗边的自画像(1940)71岁</p> <p class="ql-block">下面画作是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白夜 ,1901。38岁。也是鬼气阴沉。</p> <p class="ql-block">以下画作是在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岸上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四代人</p> <p class="ql-block">裸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