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日记(3):三道岭~大海道露营

也夫

<div><b><br></b></div><b>2021年4月8日星期四 </b><br><br><h5> 早晨6:30出发拍摄三道岭蒸汽机车日出。<br> 蒸汽火车的定义为:“煤为动力,蒸汽机为核心的最初级、最古老的火车,现已淘汰”。而在三道岭,最初级、最古老的蒸汽火车依然堪当主力,成为中国最后蒸汽机车服役地。</h5><div><br></div>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随之出现蒸汽火车,距今已两百多年。中国蒸汽火车最早出现在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铺了一段500米长的铁路,但火车轰鸣声吓坏大清子民,老佛爷懿旨下令拆除。解放后,1952年我国生产出第一台蒸汽火车,然后一发不可收,先后生产出解放号、反帝号、和平号、反修号等多系列蒸汽火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国,三十多年共造出近万台蒸汽机车。</span><br></h5><h5> 实际上,就在我国开始生产蒸汽机车的时候,西方国家就已经步入内燃机车时代。蒸汽机车被淘汰,主要原因是高耗能和高污染。每台蒸汽火车要背上个锅炉,再拉车煤炭。燃烧煤炭使水变成高压、高温蒸汽,把蒸汽喷在发动机气缸里推动活塞,给火车带来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停产并逐步淘汰蒸汽机车。现在,三道岭蒸汽机车或许是硕果仅存、还在运营的古董。</h5><div><br></div> <h5><br></h5><h5> 到达一处卸煤场地,蒸汽火车将洗选的煤炭运到此暂存,等待二次外运。火车缓慢驶来,将煤炭倾倒在煤场中,煤尘蒸腾,狼烟弥漫。正值日出时分,天边有淡淡的红色,火车、煤尘和矿山建筑沉浸在并不灿烂的朝霞中。由于没有选好机位,拍摄效果不佳。我觉得,类似纪实性画面,需提前踩点,要有拍摄思路和最佳机位,但我们匆匆而来,时间紧迫,效果差强人意。</h5><h5> 9:00早餐后装行李准备出发,恰逢小学生上学时段,街道实行交通管制,车队在酒店门口等待一个小时之久。这次来新疆,常遇到类似管理过度的现象,如疫情防控,维稳检查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给与应有关爱理所当然,情理之中。但上学和放学时段实行交通管制,人行道上没有人,学生们大摇大摆走在机动车道上。且不论这种管理方式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占有,仅就小学生而言,小小年纪就享受特权,对孩子们幼小心灵发育和世界观形成或将产生不良影响。 </h5><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 老三道岭人常说:三道岭除了戈壁就是风沙。但,风沙掩埋不了旧时的痕迹,茫茫戈壁中留存住一段历史的记忆。</h5><div><br></div>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沿着矿坑北侧刚进入戈壁滩,就看到一座沉落在天山脚下已经废弃小镇。褐家山煤矿生活区,当地人也称“老二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道岭大开发时期,第一代建设者挺进戈壁滩,边生产边生活,用干打垒等原始方法建起的生活区。</span><br></h5><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h5><br></h5><h5> 现在,遗存的房屋屋顶都已消失仅留下残墙断壁,从遗存下来的残迹可以看出,这片生活区具有相当规模,中心广场上有一幅高大的毛主席像,邮电局、礼堂、新华书店、超市、录像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矿工住房分布在中心广场周围,规划和布局都很合理。</h5><div><br></div> <h5><br></h5><h5> 走进居民住宅内,从遗存的灶台、墙饰和房屋格局看,当时的生活相当艰苦,生活设施简陋,房屋狭小。</h5><h5> 现在,三道岭第一代建设者都已年迈退休,第四代人已经长成。原来的一片荒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创造过也放弃过,放弃了旧的生活区建起新型家园,这就是位于不远处的三道岭镇。</h5><div><br></div> <h5><br></h5><h5> 中午12:00,到达白杨沟佛寺遗址,据说这座佛寺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魏晋时代就已建寺,到了唐代达到了极盛,玄奘西行途径于此,讲经弘法,是哈密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院。<br> 遗址位于哈密伊州区五堡镇白杨沟村,白杨河从中流过,两岸河床黄土累累,远处白雪皑皑的天山横跨天际。管理员打开紧锁的大铁门,我们沿着景区临时铺就的砂石路走了进去。</h5><div><br></div> <h5><br></h5><h5> 佛寺遗址分布在白杨河西岸河床上,残墙断壁,寺庙中的大殿,经堂、洞窟,就连大殿中高大的佛像也已坍塌仅剩基座,残存的夯土墙垂立在厚厚的黄土台上。考古人员在黄土层中发现了唐代修建的地面,由方砖铺就,坚硬平整,暗红色。<br> 白杨沟佛寺遗址,是西域到中原传宏路上的重要节点,相信随着佛寺遗址的保护和考古工作的深入,还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发现。</h5><div><br></div> <h5><br></h5><h5> 下午2:30,再次回到五堡魔鬼城,这是通往大海道的必经之路。据说魔鬼城原来是地方开发的旅游项目,大海道区域也归属魔鬼城代管,后国家将魔鬼城收归国有,统一开发和管理,大海道尚未纳入其中,属于原始封存状态。</h5><div><br></div> <h5><br></h5><h5> 穿过魔鬼城开放区域,进入茫茫戈壁滩中。一条砂石路延伸到一望无际的天边,前车卷起了沙尘,肆意地在空中漫卷开来,孤行的车队踏入大海道范围。</h5><h5> 大海道是我们此行最重要的行程,据说“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到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路,汉代开通,唐代逐渐废弃,成为停留在记忆中的丝绸古道。因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巨大作用,始终受到学界重视,但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乏,当古丝绸之路多数线路清晰时,大海道段的具体线路仍然处于模糊状态。</h5><div><br></div> <h5><br></h5><h5> 大海道的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西州图经》记载:“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 ,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还有文字记录将其称为“大沙海”,唐代《元和郡县志》卷40记载,西州(今吐鲁番)高昌城“东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有“大沙海,在县(唐代柳中县)东南九十里”。</h5><div><br></div> <h5><br></h5><h5> 下午6:30,来到一片雅丹密集分布区。爬上一道山梁,回首俯瞰眼前的景象,大海道的名称顿时形象、生动起来。如同大海一样的碎石戈壁呈现出幽幽蓝色,峰丛垂立,弯弯曲曲的车辙绕过雅丹峰丛延伸向远方。在这里,给我带来的第一个感觉是震撼,第二个感觉是梦幻,瀚海戈壁无边无际,雅丹峰丛分布其间,如进入卡通世界。</h5><div><br></div> <h5></h5><h5><br></h5><h5> 扎营大海道核心区入口处,大风呼啸,搭建帐篷异常艰难。手忙脚乱好一阵子,才勉强将营帐搭建好。大风营帐刮的呼啦啦响,搬来石块和旅行箱等重物压住,但不知营帐能否坚持到明天。<br> 搭建完营帐,邀请岗虎兄帐内喝酒,将路餐食品堆在帐中,五个老爷们儿挤在狭小营帐中酣饮,天高地远,戈壁荒原上“伊力特”酒香醇厚,别有一番风味。<br> 酒毕,天空现出点点星光,看不到银河。原本扎营大海道就为拍摄星空下的雅丹,然而天公不作美,云淡星稀,收获不大。</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