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滇行——晒盐图

慈照

<p class="ql-block">  地处川、藏、滇三省区交界的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澜沧江河谷,在近2公里的范围内, 两岸的少数民族(纳西族、藏族)百姓用木头、石板开辟出大大小小3500多块盐田。上面晒盐,下面挖坑储备卤水。吸卤、晒盐、刮盐、收盐、卖盐,这种原始的人工制盐 方式,在澜沧江河谷已有1300余年历史。这种井盐晒制技艺于2008年6月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驱车沿着陡峭的山路,风尘仆仆地抵达盐田时,被眼前的景观震住了。远远望去,一块块矩形或方形的盐田错落有致,田中卤水宛若镜面,有红黄绿多种色彩,仿佛是女人用的一个巨大的眼影盒,形成壮丽奇观。我们跟随薛总径直下到江边,一路上看到每块盐田的下面,都有因卤水下渗给支撑着盐田的木头支架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盐柱,如同东北雪乡民居屋檐下的冰棱,或溶洞里的钟乳石一般,甚是令人惊诧。江边的卤水池,都是刚抽出来的卤水,呈现的颜色为绿色、黄绿色及黄色。与碧绿的澜沧江水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澜沧江河谷的盐田,能给人们带来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沉思。只要看上一眼,就会对这里的一方百姓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为生存所迸发的劳动智慧,并做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注:所有照片均用华为手机P30 pro所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