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黄鹤楼,武汉的城标

叶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行系列美篇】</b></p>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西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并且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的三大名胜。它也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1927年,34岁的中国革命领路人毛泽东,意气风发地登上黄鹤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词《调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毛委员,就在那年的9月9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湖南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历史。<br> 不过,当年可能没有人告诉毛委员,他在武昌登上的这座楼阁,其实并非真正的黄鹤楼,而是在被烧毁的黄鹤楼故地重新修建的奥略楼。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黄鹤楼的前世今生</span></h1> <h5>汉阳龟山晴川阁隔长江远观黄鹤楼</h5> <h5>武昌蛇山黄鹤楼隔长江远望晴川阁</h5> <p class="ql-block">黄鹤楼故地,处于江汉平原东缘的武汉长江畔。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的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建于斯。</p> <h5>黄鹤楼 瓷砖壁画</h5> 古代黄鹤楼,最早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的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p class="ql-block">而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曾有道士在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三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p> <h5>黄鹤楼 瓷砖壁画</h5> 到了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h5>黄鹤楼 崔颢提诗图</h5>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成为了经典传颂的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h5>宋代黄鹤楼模型(黄鹤楼内展出)</h5> 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黄鹤楼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 <h5>元代黄鹤楼模型(黄鹤楼内展出)</h5> <h5>清代黄鹤楼模型(黄鹤楼内展出)</h5> 后来因为兵灾火灾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故而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h5>[英]约翰·汤姆森于1871年拍摄的黄鹤楼</h5> 黄鹤楼有明确拍摄年份的最早照片,由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于1871年拍摄(清同治年间)。 <h5>清代黄鹤楼与胜象宝塔。</h5> <p class="ql-block">现留存当时的楼貌照片,已不是宋代在高台上丛建的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p> 清代的黄鹤楼就像一个站在山尖展翅欲飞的仙鹤,楼上悬挂着“黄鹤楼”的牌匾。楼的前面,矗立着一座胜象宝塔。<br> <h5>清代最后一次烧毁前的黄鹤楼</h5> 清朝历史上,黄鹤楼的最后一次重建于1867年(清同治七年)。1884年(清光绪十年)因附近民房失火,黄鹤楼被殃及而再次焚毁。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到了1907年,武昌军学两界因为张之洞久督两湖,为他在被烧毁的黄鹤楼故址上,修建一座“风度楼”。张之洞入军机后,谓“此楼形势,关系全鄂,不当为一人所私”,乃改为“奥略楼”,取“恢弘奥略,镇绥南海”之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奥略楼常被误认为黄鹤楼。</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7年,毛泽东登楼写下著名的诗词《调寄菩萨蛮·登黄鹤楼》,所登之楼就是这座奥略楼。</span></h3> 1957年,奥略楼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被拆除。我的表兄妹在被拆前的奥略楼留影,算是第一张珍贵的家庭照片。 <div>清同治年间,为了与重修黄鹤楼楼相配,武昌知府曾下令铸造了宝铜顶。宝铜顶上端为宝瓶,下部为两圆球结构,底部为莲花宝座。当清代古黄鹤楼被烧毁后,宝铜顶一直被摆放在蛇山上。</div>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我和妻弟曾在这个古黄鹤楼宝铜顶前留影(当时放在蛇山公园抱冰堂前),身后为毛主席语录,这算是第二张珍贵的家庭照片。</p> 现在这个宝铜顶,依然孤独地悬立在新建的黄鹤楼之后,供游客观赏。 黄鹤楼前的胜象宝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轮,所以又称“五轮塔”,因其色白,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原在武昌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 <p class="ql-block">胜象宝塔与古黄鹤楼一起,曾竖立在江边的黄鹄矶头,虽然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望见它。又因它形似灯笼,所以多年被误冠以“孔明灯”的称号。武汉伢都只知孔明灯而不知胜象塔。1950年,我家的至亲曾在长江边的胜象宝塔前留影,算是第三张珍贵的家庭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4年,胜象宝塔也后迁到重建的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已经远离了长江近千米,很难在这里再找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的原址,在紧靠长江的长江大桥桥头堡下方。蛇山坡前方的桥柱上,镶嵌着一块石碑,旁边刻有“黄鹤楼故址”五个大字(在上图红圈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黄鹤楼故址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1年在蛇山新址重修黄鹤楼</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今日重游黄鹤楼</span></h1> 昔人已乘黄鹤去,今日重游黄鹤楼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新的黄鹤楼落成。由于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了黄鹤楼旧址,重修的黄鹤楼建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黄鹤楼的搬迁虽然不得已离开了长江边,但它依然还屹立在蛇山之上。它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 <h5>黄鹤楼景区导游图</h5> 新建的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部,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 江山入画的门楼牌坊后,赫然可见胜象宝塔的身影。 新黄鹤楼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新的黄鹤楼更显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h5>黄鹤归来铜雕。</h5> <p class="ql-block">主楼正面台阶前裸露的岸石上,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了黄鹤归来铜雕。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帽脚踏龟、蛇俯瞰人间。该铜雕高5.1米,重3.8吨,系纯黄铜铸成。</p> <h5>建筑工程鲁班奖牌</h5>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着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 登楼向前远眺。登斯楼也,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向后观望,万绿丛中的白云阁、千禧吉祥钟等,一览无余。 走下黄鹤楼,背面观看,楚天极目牌匾高悬楼顶。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黄鹤楼运用了现代建筑技术,是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而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已经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 就在古黄鹤楼的铜顶背后,新建了一座千禧吉祥钟。 千禧吉祥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 大钟重20吨,蒲牢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含黄金2.1公斤,银8.4公斤,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中国铸造的最大铜钟。 走向蛇山东部。 在黄鹤楼以东245米处,有清代流传下来在武昌蛇山黄鹄矶的一笔草成的“鹅”字刻石一方,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群,有次情不自禁写下此字。景区依拓本重新制作的鹅字碑立于形如弯月的鹅池东端,在碑的北侧建一石拱桥,并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以碑名。这个遒劲的“鹅”字为清朝湖北松滋县令门振国模仿王羲之笔迹所书。 鹅池秋景图 <p class="ql-block">搁笔亭在黄鹤楼之下,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相传李白一看崔颢题的《黄鹤楼》诗写得太精采,自已写出来也不如他,只好搁笔,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后来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 白云阁。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书写。 湧月台。当年汉阳府城隍庙后凤栖山(今凤凰山)巨石上刻有“涌月”二字,后人将其迁至蛇山,并加高立柱建台。1955年涌月台因修建长江大桥被拆除后,这个清代的石柱迁到白云阁前面。 在蛇山顶部东行,经过若干牌坊。最后的一座牌坊上书“精忠报国”。 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庙废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民大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忱。 <h5>岳飞铜像</h5> 岳飞亭的石柱楹联为:“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楹联为同盟会员孔庚所撰写,他曾经和毛泽东、施洋“桃园三结义”。 茶社依然古朴。 古树依然苍劲。 山花依然烂漫。 漫步走下游客中心。 最醒目的,是武汉大学历史教授冯天瑜先生所书的《黄鹄山记》——为蛇山书写的颂歌。 前世今生黄鹤楼,武汉的城市标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p class="ql-block"><b>一张照片证明你来过武汉丨黄鹤楼红墙摄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