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核定为北京市密云区第一批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丰(宁)滦(平)密(云)联合县政府遗址坐落在密云牛盆峪村北深山里一处称作“臭水坑”的谷地中。1942年4月8日,日军包围了“臭水坑”,联合县长沈爽等30多人牺牲,50多人被捕。1944年5月在烈士牺牲地竖立了纪念碑。如今,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被认定为革命历史文物,显示出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正中为海拔1200多米的臭水坑东梁尖,其下200多米处的山谷中隐藏着“臭水坑”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整合当事人的回忆和实地探访资料,对此段历史作一回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丰宁、滦平、密云三县属于我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平北根据地的一部分。 “臭水坑”是黄花顶-云蒙山系中一片狭窄谷地,当中有一个夏季积水的坑,当地人称作“臭水坑”,海拔900多米。 这里地势险要,北、东、西三面背靠敌人制造的“无人区”,最近的敌人据点大水峪远在40多里之外,非常隐秘,战斗在丰滦密地区的平北军分区十团多年来将此地作为军事活动站。1941年10月,日军开始对平北根据地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大扫荡”。1942年初,丰滦密联合县政府机关迁入“臭水坑”,十团团长王亢率二营六连亦驻扎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密云一带的敌伪军主力驻扎在古北口、石匣、密云县城、怀柔的据点中。另有伪满军三十五团团部驻四海,其下辖分队驻在永宁、大庄科、渤海所等处,这些据点距 “臭水坑”都较远,只有三十四团一个营驻大水峪,距“臭水坑”最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臭水坑”事件</b></p><p class="ql-block">事件发生前一天的4月7日,联合县政府接到后山铺自卫军的报告,说后山铺伪警察队向村中老乡征派毛驴,第二天要到莲花瓣一带搜山。接报后,经侦查大水峪的敌军并无动静,王亢团长即带着六连的两个排组成分队,翻过“臭水坑”东梁,进入二道沟,准备一大早前往莲花瓣伏击敌人,家里留下一个排掩护机关。4月8日凌晨,王亢分队派出的侦查员报告:敌人已先我一步到了莲花瓣村。</p> <p class="ql-block">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所在地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示意图(局部放大图)</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敌情已变,王亢分队决定返回驻地。然而就在此时,敌伪军正从三个方向对“臭水坑”形成合围(见示意图):一路由南从牛盆峪村进入大牛圈主沟,一路由北从二道沟翻越垭口进入大牛圈主沟,一路由东北从龙潭沟顺沟而上,占据了臭水坑东梁(臭水坑东梁尖和黄花顶之间的山脊)。联合县政府驻地“臭水坑”(海拔950米)就在东梁垭口的下方,高度相差200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臭水坑东梁尖(从黄花顶山顶处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花顶(由南向北拍摄) </span></p> <p class="ql-block">战斗在4月8日清晨打响。“臭水坑”东梁上的十团哨兵首先发现了敌人,立即向山下驻地鸣枪示警。听到枪声后,联合县县长沈爽立即决定:由熟悉地形的十团战士邢禄增带领机关后勤人员和伤病员先行撤离,沈县长则指挥其他人阻击北边东梁上下来的敌人,且战且退,下撤到海拔800米的大石峪北沟(示意图中“2”的位置),向西南方向突围。由于敌军三路合围,突围之路均被敌人封住,敌众我寡,战斗持续到当天下午两点,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及十团供给处主任乔宇、卫生队长郭廷章和地方、军队机关工作人员等30多人牺牲;县政府财粮科长李昨非、团卫生队医生张云阁等50多人被俘,只有邢禄增等5人因躲藏在悬崖边的山洞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捕。这是丰滦密抗日政权自建立以来蒙受的最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臭水坑”遗址的房舍遗迹</p> <p class="ql-block">当年石砌的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石峪附近的房舍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大牛圈村附近的村舍遗迹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牛圈东沟(由东向西方向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当天清晨王亢团长带着分队返回“臭水坑”驻地的途中,在山顶上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发现,北面两路敌人正在向“臭水坑”方向行进,自己的部队也即将陷入敌人的包围圈,于是在向“臭水坑”方向鸣枪示警后,立即带领部队快速翻越“臭水坑”东梁下山,向西跨过大牛圈主沟,进入枣树林东北沟,再向北来到莲花瓣村南的山上隐蔽起来。此后王亢分队派出侦察兵前往“臭水坑”查明情况,因二道沟-大牛圈垭口有十数敌人把守,侦察员无法通过。直到下午三点敌人撤离后,王亢分队才返回“臭水坑”驻地,和大牛圈村自卫队员一起掩埋了牺牲的战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后得知,偷袭“臭水坑”的敌人有600余人,分别来自大水峪、四海、永宁、大庄科的敌军据点,采取夜间长途奔袭的方式对“臭水坑”驻地进行合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在大石峪烈士遇难地竖立起一座纪念碑。碑体正面上方横排文字为“紀念碑”,正中为竖排大字“衛國愛民”,纪念碑正文用竖排小字排列在“衛國愛民”大字的两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喬處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沈縣長 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郭處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沈縣長爽,吉林雙城人,喬處長宇,十團供給處長,吉林敦化人,郭處長廷章,十團衛生處長,吉林人,以及張樸、曾志儒、崔子毅、高會德諸同志,於民國三十一年四月八日同時壯烈犧牲。這是堅持豐灤密最高血的代價,也是一筆最大的血債,他們堅決頑強與敵人搏鬥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是八路軍的光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倪蔚廷、師軍、胡毅敬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五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卫国爱民”纪念碑,碑文隐约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沈爽县长等烈士遇难处所在的大石峪与“臭水坑”遗址相距约4里,此处竖立的“卫国爱民”纪念碑属于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臭水坑”遗址周边现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臭水坑”遗址以北的二道沟村、莲花瓣村早年已撤村,现已消失。莲花瓣村所在地现为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二道沟村所在地在云蒙峡景区的最深处。“臭水坑”西侧沟底的大牛圈村在日伪时期被划入“无人区”,文革前已撤村,现位于云蒙三峡景区内,未开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前往“卫国爱民”纪念碑,须从牛盆峪村北的云蒙三峡景区进入,沿主沟向北寻路而上。因“卫国爱民”纪念碑在景区范围之外,沿途并无成熟的小路和指路标志。报道中每年均有人到“卫国爱民”纪念碑处祭奠烈士,通常是由村民带路前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酒祭英魂</span></p> <p class="ql-block">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则更少人到访,可以查到的到访记录寥寥无几:1975年12月,密云县某中学在开门办学期间,由原大牛圈村自卫队班长、牛盆峪村支书彭瑞良带领一班学生,探访了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和“卫国爱民”纪念碑;1985年6月,<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臭水坑”事件中的幸存者张景旺携沈爽后人沈建平重返“臭水坑”;</span>2009年4月和2011年1月,北京的两支户外爬山队分别前去探访,均成功找到上述两处遗址。</p> <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臭水坑”事件中的幸存者张景旺(右)重返“臭水坑”。背景中的标牌中的文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滦密抗日联合政府旧址,密云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九月”。该标牌多年前已遗失,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将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定为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对密云区的文保工作提出了挑战。遗址地处深山密林之中,离最近的村子来回60-70里,使遗址的长期维护不大容易。目前联合县政府遗址地还是一片荒野,未见设立文字说明标牌。“卫国爱民”纪念碑原来是斜靠在山石上的,现在在纪念碑下面加了一个石板底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斜靠在岩石上的</span>“卫国爱民”纪念碑(2009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缮后的“卫国爱民”纪念碑现状(2021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云蒙三峡景区内建起了一座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碑体上刻有沈爽县长的革命经历和“臭水坑”事件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蒙三峡景区内的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待核定的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摄于2010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密云区对云蒙三峡景区内的卫国爱民纪念碑、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进行了修缮,并新建沈爽纪念雕像一座。</p> <p class="ql-block">沈爽,1931年(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亢(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大牛圈村自卫队班长、牛盆峪村支书彭瑞良(右)和老伴(摄于2009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注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1:文中的“大石峪”,如今牛盆峪的村民称作“大港峪”(“港”的发音为”jia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2:当事人回忆中提到的“大牛圈东沟”、“东沟”和现在村民说的“东沟”不是同一条沟:前两种说法是指大牛圈主沟向东分出的岔沟;后者是指黄花顶向南延伸山脊东侧的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3:王亢回忆中的臭水坑北大梁和现在村民说的臭水坑东梁实为同一道梁。黄花顶-云蒙山系大体为南北走向,个别地段的山脊线呈东南-西北走向。从二道沟的方向看,容易将臭水坑东梁称作臭水坑北大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4:“卫国爱民”纪念碑题写碑文者的身份:倪蔚庭,丰滦密联合县县长;师军,冀东第五区队区队长;胡毅,中共丰滦密联合县县委书记兼第五区队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5:有文章说,“卫国爱民”纪念碑碑文中的“张朴曾志儒”实为一人,即张朴曾,曾用名志儒。此说法缺乏考证,存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6:“臭水坑”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能是由于去过“臭水坑”遗址的人寥寥无几,目前看到的对“臭水坑”地貌和位置的描述与实地误差较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下根据本文作者的亲历试作一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臭水坑东梁尖与黄花顶之间的山脊--东梁(海拔约1200米)下有一条由东向西延伸的小沟,沟中无流水,“臭水坑”遗址位于此干沟地势较为平缓的西段,接近沟的西端,沟的西端是断崖;因附近有一集水坑,故得名“臭水坑”。在沟的北坡下坐落着多间破损的石屋和石头垒的地基,是遗址地尚存的遗迹。遗址处海拔约950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沟的北坡顶上有小路向上通向东梁顶,过梁后通往龙潭沟。沟南坡上的小路则环绕山腰向南下降至大石峪(今大港峪,“港”为多音字,此处读“jiang”),海拔约800米;大石峪水源充沛。从大石峪主沟向西翻过小坡即进入大牛圈东沟,小路顺沟而下,一路向西,最后汇入大牛圈所在的主沟,沟口南距大牛圈村约三里。从大牛圈村沿主沟向南,沟口就是牛盆峪村,两地相距约15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亢:“回忆‘臭水坑’惨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邢光新:“抗战时期的臭水坑事件”,《北京党史》2012年第5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曹友林:“'臭水坑'事件幸存者邢录增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臭水坑惨案幸存者—邢禄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臭水坑惨案历史材料”(密云某中学1975年12月的采访笔记,彭瑞良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网上还能检索到一些讲述“臭水坑”事件的文章,因文中有编造痕迹,在此不作参考资料列出。其中最离谱的一篇文章--</span>”北京的'狼牙山壯歌'--黄花顶惨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中大段内容明显是编造出来的,现在还挂在抗日战争纪念网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