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说无锡健康路新街巷在拆迁,今日外出匆匆办好家事,冒着蒙蒙细雨绕道赶往,希望再好好看看钱钟书故居,还好虚惊一场,附近都夷为平地,原址一切如旧。</p> <p class="ql-block"> 新街巷30号,钱钟书先生在此渡过了小学和中学时光。三开间江南典型明清式旧宅,黛瓦沧桑,雕花的门窗刚刚上过油漆,“钱钟书故居”<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块门匾悬挂其上,自有文化沉淀的厚重感</span>。门两侧由一幅石雕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是其父亲钱基博所写,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射潮是指吴越王钱镠强弩射潮的故事,点化出钱家的先人及功绩。</p><p class="ql-block"> 未进门,一股书香之气便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围墙上钱钟书三口之家雕塑)</p> <p class="ql-block"> 进门抬眼,钱钟书先生半身塑像落入眼底,青铜质地,沉稳内敛,一如他的人品。旁书一幅对联“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这幅出自元好问《眼中》一诗的对联,是先生至爱的一首诗,先生的名号“槐聚”,就出自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直为自己以及儿子都与钱钟书就读过同一所学校(辅仁中学)感到自豪,但从骨子里崇拜钱先生的,是他的真才学,真性情和真我。并且经常以先生为榜样鞭策儿子读书上进,后来儿子在辅仁读高中期间,担任了《钟书》杂志编辑,这也算一种缘分。</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曾经给儿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钱钟书先生考入清华,就立下“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誓言,但到底读过多少书,没有人统计过,但我们知道用“浩如烟海”形容也不为过。记得著名画家黄永玉要一个关于“凤凰涅槃”的文字依据,查遍了《词源》《辞海》《佛学大辞典》,都不得出处。一个电话打给先生,先生淡淡一句话: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三本里可以找到。结果真如先生所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但真正做到甘于寂寞、淡于功名者就如钱钟书先生,在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闭门谢客,安心做“读书的种子”,把镁光灯下的时光都换成了书房的雅静;远离尘世的喧嚣,守一份文人的心静。世人都知晓先生的大学者身份,知晓《围城》,但真正有几人读懂《谈艺录》《中国诗和中国画》《宋诗选注》《管锥篇》。</span></p> <p class="ql-block"> 园里一两个的游客更衬故居的幽静。这种幽静是最适合先生的性格,适合安静的读书。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钱先生依然把那些慕名而来的记者关在门外,那句名言被许多人转述: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生性淡泊,不求名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近20家省级电视台录制《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面对丰厚的报酬,震撼的曝光率,先生淡淡一笑,婉言拒绝。</p> <p class="ql-block"> 徐徐前行,穿过大厅,到了大堂。厅堂挂一匾额“绳武堂”,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烔筹建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钱钟书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 整体建筑典雅别致,陈设古朴素净,简朴中蕴含着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进内庭,没有小园香径、鲜有花影扶疏,只有一棵玉兰和一棵桂花相映成趣,忽然感觉就像你和杨绛先生,各自独立各有建树,但又相互敬爱,相守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钱钟书先生部分族谱)</p> <p class="ql-block"> 钱氏一族在无锡极具名望,仅从本世纪以来,在"爱国、爱民、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下,钱氏家庭人才辈出。仅"钱绳武堂"一脉,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爱国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更有年仅22岁为革命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钱钟仪烈士。钱氏家庭的众多成员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有的走上科学救国之路,有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有的走上武装革命之路,这与钱氏家族严格的家风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这些是钱氏世代相传的家训)</p> <p class="ql-block">(钱钟书先生部分经历——抓周、早慧、负芨英法)</p> <p class="ql-block"> 在故居的每个陈列点里来回,先生文章中的人物笑貌俨然于眼前,先生睿智有趣的话语尤在耳边回响,那深邃带着浅笑的眼神,戴了眼镜,穿了长长的风衣,脖颈间搭一条格子围巾的肖像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钱钟书先生,风雅如你,幽默如你,深刻如你,温暖如你。。。</p> <p class="ql-block">(先生部分书籍陈列)</p> <p class="ql-block"> 这两幅墙上,贴满了参观者的留言,最暖心和富有内涵的一张是:感受大师温润的目光。大师的目光像无形的推手,敦促每一位参观者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个小时就这么飞逝过去了。外面蒙蒙细雨变成淅淅沥沥小雨,再变成滴滴答答的中雨了,整齐的瓦檐挂起了美丽的珠帘,我却依旧舍不得离开这里,总觉得先生踏过的足迹,我想再走一走;这里先生读书的声音,我想再听一听;这里有先生生活过印迹,有书香门第的墨香,我想再染一染。我更留恋的是宅院里留下的安然自守的静谧氛围,就当玉兰花开、桂花飘香、腊梅傲雪、冬日暖阳时,宛若先生依窗苦读的身影尤在。</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在修建的部分,待时日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