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毛主席会见杨振宁,杨说了什么?

张菂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会见杨振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45年,23岁的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在那以后,杨振宁一直在美国学习、工作、科研。直到1971年夏天,杨振宁才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回到中国,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情招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3年,杨振宁因为父亲杨武之去世,回国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中国方面的接待人员问他,还想见哪些人。杨振宁不假思索地说:想见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于是,没过多久,杨振宁就被带到北京中南海那著名的菊香书屋。那一天,是7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傍晚时分。杨振宁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培源的陪同下,乘车来到中南海。周恩来早已等候在游泳池旁。他们便一同走进毛主席的菊香书屋。毛主席从沙发上站起来,向来自美国的客人表示欢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已经80岁高龄了。晚年的他,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不过,毛主席这次与杨振宁的会见,仍然持续了一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和杨振宁,一个是全世界闻名的政治家,一个是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们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会谈,会讲一些什么内容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令杨振宁想不到的是,毛主席一开场就问到了他的科研问题,问他在进行什么物理学研究。杨振宁回答,正在进行光量子结构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立即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问:“现在,光量子能不能分?”杨振宁如实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完全解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思维很跳跃,他立即将这个物理学话题转变为哲学话题,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以后,科学家干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谈中,杨振宁还有意无意地提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他说:“我爱人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先生,我们结婚时以为他死了,以前一直没有见过。前年我回来时问他,当时知不知道毛主席发表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他说只知道在无线电里边说杜聿明投降,那时他飞离徐州向西边跑,没有听见。他说: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打仗,一点希望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听到这里,毛主席轻轻笑了起来。他对杨振宁说:“你见了他,代我问他好。”</p> <p class="ql-block">在谈话中,有一个话题很有意思。杨振宁谈了当时物理界一个很有意义的结论,即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叫“虚子”,任何物质都是由若干虚子组成的,虚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即有即无,飘忽不定,甚至可以用“从无中来,又到无中去”来形容。</p><p class="ql-block">杨振宁说完后,又问毛主席有什么看法。</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沉思片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说这个虚子从无中来,到无中去,那这个“无”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个“无”,而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而已。虚子怎么从“无”中来的,又怎么到“无”中去的,一定有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听后,立即表示了赞成,说自己也曾想过这个问题,但一直不确定,现在听主席的说法,回去会好好研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应该说,这次会见是轻松、愉快的。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很快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了告别的时候,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毛主席却站不起来。他对杨振宁说:“你拉我一把。”杨振宁赶忙上去,将毛主席扶起来。杨振宁注意到,当时毛主席能正常走路,只是比较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将杨振宁送到门口,说:“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振宁摇摇头,他说:“毛主席,我在中国到处看到大家祝愿您万寿无疆的标语。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你不要这么讲。”毛主席微笑着说:“这句话不对,不科学。”</p> <p class="ql-block">杨武之受命赴日内瓦面见杨振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进入新中国政府的视野并试图争取他回国,还要从其父亲杨武之说起。杨武之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复旦大学等,是彼时国内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杨武之任教于复旦大学,举家居于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与家里的联络一直都很畅通。从笔者目前掌握到的材料来看,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里,没有证据显示杨振宁与家里的信息往来涉及回国问题,他与家里的联络更没有惊动政府。变化发生在1957年春夏之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夏天,杨振宁应邀到瑞士日内瓦工作几个月。作为二战中立国,瑞士早在1950年1月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新中国建交。杨振宁一直挂念着国内的父亲,便给上海的家中发了一封电报,大致内容是说自己不久将会带着妻子杜致礼和孩子到瑞士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希望父亲能到日内瓦来团聚,见见从未谋面的儿媳妇和孙子。接到电报后,杨武之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他写信向周恩来总理求助。据杨振宁的三弟杨振汉回忆:“父亲即亲笔写信给周总理,请求能去瑞士同大哥见面,并打算乘此机会说服大哥,要他不去台湾,最好回到中国大陆来。”很快,杨武之的请求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在这里,几个方面因素发挥了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1月该理论得到了实验的证实,遂成为科学界基础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杨振宁、李政道当时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青年物理学家,而且引起了国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比如,官方学术组织中国物理学会就于1957年2月18日向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分别发去了贺电:“我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对你最近在物理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为你们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赞佩和骄傲,并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这样卓有成就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自然是新中国政府努力争取的对象。恰在此时,杨武之主动提出要说服儿子杨振宁回国,于是,同意杨武之赴日内瓦就成了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据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回忆,国务院办公室派人来到复旦大学,由她带去华东医院看望杨武之。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下,带病的杨武之先到北京,并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离京之前去了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一号看望从未谋面的亲家杜聿明先生。杜聿明托杨武之带了一封亲笔信给他分别多年的女儿杜致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武之于6月中旬抵达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相处数周,于8月底返回上海。在日内瓦期间,杨武之没有忘记自己向周总理的承诺,积极争取杨振宁。他向杨振宁介绍了新中国的各种新气象和新事物,并一起去中国驻日内瓦领事馆看纪录片《厦门大桥》。据杨振汉回忆:“父亲从日内瓦回来后告诉我们,大哥和李政道于1957年初扬名世界以后,台湾即不断地派人去拉拢他们,希望他们能回台湾工作,或至少是去台湾讲学,父亲说,他告诫大哥和李政道,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中国大陆,但绝对不能去台湾。当前的形势将是中国大陆会一天天强盛起来,台湾会慢慢萎缩下去,这就是当今潮流。”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杨武之争取杨振宁回国是认真的,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中国大陆”,杨武之的争取没有成功。至于“种种原因”有哪些,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杨振宁紧接着与国内方面的第二次接触,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p> <p class="ql-block">张文裕两次当面争取杨振宁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故而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通报》等主流媒体纷纷给予报道,提振人心。中国物理学会再次发去贺电,电文中说:“中国物理学家对这一可喜的事件感到自豪。”同时,中国政府还决定派物理学家张文裕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用意就是要争取李、杨回国。之所以委派张文裕前去,主要是考虑到张文裕本身就是著名物理学家,西南联大时期张文裕曾是李、杨二人的老师。张文裕旅美期间,与李、杨之间也一直保持联系——李、杨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就是张文裕在1956年10月份回国时带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张文裕这位李、杨的老师,说服二人回国工作。当时,张文裕正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国内给他打电报,让他去瑞典,一方面祝贺李、杨获奖,同时争取他们回国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张文裕回忆,在瑞典期间,“尽管授奖活动的日程安排很紧张,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是抽时间到旅馆里看望了他,并且邀请他参加授奖典礼和瑞典皇家为他们举行的盛大宴会”。当然,张文裕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向杨振宁和李政道转达了周总理的意思,希望他们能回到国内工作,他们听了很感动,两人都表示很感谢国内的关心。他们说,我们还年轻,争取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去”。此外,张文裕还谈到杨武之请他为杨振宁捎信之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曾让我给杨振宁带信,信写得很长,叫杨振宁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那时的李、杨二人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加之1957年“反右”运动的消极影响,因此婉拒了国内方面的盛情邀请。据张文裕回忆,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高能物理会议,国内又派他去做李、杨二人的工作。可是这一次,张文裕在与李、杨二人交谈的过程中,明显感到1957年国内的“反右运动”给李、杨二人带来很大的思想震动。当张文裕提到回国的事情时,李、杨二人明显不像一年前那样热情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杨振宁没有在1950年代后期回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管您愿不愿意,中国当代科学史,绕不开杨振宁,谈论杨振宁,绕不开他的第一任妻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管杨振宁和翁帆八卦如何受欢迎,杨振宁和原配杜致礼的婚姻持续了53个春秋,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琴瑟和鸣是盖棺定论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49, 49, 49);">杜致礼(1927年12月—2003年10月),陕西米脂县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出生军人家庭,从小受到严格教育,酷爱文学和音乐。之后跟随丈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一起在美国生活,2003年10月因病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杜致礼与翁帆</p> <p class="ql-block">争议</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24日,时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从这个时候开始,对杨振宁私生活的议论就成为坊间经久不衰的八卦话题。杨振宁的公众形象,也因为这段婚姻而逐渐走下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的前妻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在杜致礼2003年离开人世后仅1年多,杨振宁就与翁帆结为连理,双方年龄差距之大令世人咋舌。以至于在他们婚姻持续了十余年以后,还有人在互联网编造恶搞消息:翁帆之父娶了杨振宁的孙女。</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认为,杨振宁之所以娶翁帆并不是看中翁帆年轻,而是因为翁帆与杜致礼的长相极其相似。</p><p class="ql-block">杨振宁的婚姻有点特别,引起公众的一时兴趣,受到一些议论,也属正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是严肃的科学家,以及科学教育领域的社会活动家,而非娱乐名人。舆论不停地将这位老科学家八卦化,在道德上对他吹毛求疵,是很不应该的。</p><p class="ql-block">除了私生活饱受诟病,杨振宁到底爱不爱国,也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批评者者们往往搬出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老科学家,指责杨振宁“爱国晚矣”。</p> <p class="ql-block">2011年6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夫人翁帆在南开大学为其举行的89周岁生日宴会上。当日,30位院士在南开出席了“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杨振宁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人物档案</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张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