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团聚

凡夫

<p class="ql-block">我静静的坐在窗前,打开了家里珍藏的相册。那一张张年岁已久的照片,那一个个令人回味美好的瞬间,都给我留下了的美好回忆。眼前的这组照片是在2003年的十月,我们受茂功叔邀请,去泰州为菊君婶七十岁生日祝寿时,徐建农表弟拍摄下的,至今已有十九年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家祖籍扬州市邵伯镇。爷爷生了我的爸爸(茂贤)、茂良叔、茂瑛姑和茂琳姑,叔爷爷生了茂珍姑、茂德叔和茂功叔,姑奶奶生了德寿表叔。曾听爸爸说过,我还有一个大姑奶奶,嫁到了镇江的贾家,后因战乱与家中失去了音信。</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父辈们因革命工作的需要,都到了外地工作。爸爸和德寿表叔到了南通,茂功堂叔定居泰州,其他的叔叔和姑姑都迁居到了南京。</p><p class="ql-block">当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父辈们很难见上一面,连通讯也较少,相互的信息知之不多。我是家里的长孙,取名“建新”,父辈们也就给自己孩子按“建”字排行取名。巧合的是,我的两个妹妹分别取名建华、建平,茂功叔的两个女儿的名字也取了建华、建平(萍)。我的弟弟叫建农,茂珍姑的儿子也取名建农。我想:父辈们连给孩子取名字的想法都如此一致,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p><p class="ql-block">父辈们秉承了杨家“贤德功良”的优良传统,大家非常重亲情、讲仁义。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因业务需要去泰州出差。茂功叔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问爸爸的情况。茂功叔对我说:“大嫂(我妈)是杨家的好媳妇啊。她不幸逝世,我们都感到非常悲痛。”他还嘱咐我:“你妈的去世对你爸爸的打击太大了,他是极重感情的人,很难走得出来。你们要多去关心他、照顾他。”</p><p class="ql-block">茂功叔拿出一瓶他平时不舍得喝的青花瓷“洋河”,叫菊君婶搞上几个菜,我们叔侄俩边喝边聊,我在那里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味道。晚饭后,茂功叔还亲自把我送到旅馆,他摸摸床上的被褥,关心的对我说:“床上的被子不厚呀,要不要叫服务员再添一条?”第二天早上,我还睡在床上,茂功叔就到旅馆来了。他对我说:“走,我们到馆子里吃早茶去,尝尝泰州的大煮干丝和鱼汤面。”</p><p class="ql-block">父辈们虽然难得团聚在一起,互相的感情却十分深厚。在爸爸保存的来往信件中,相互关心、思念之情在字里行中无处不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茂功叔萌发了利用菊君过七十岁生日这个机会,邀请亲人们来泰州团聚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德寿表叔的鼎力支持和其他兄弟姊妹的一致响应。</p><p class="ql-block">这次亲情团聚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可大家见面时那种喜悦扬溢的画面,说不清道不完相互问候的话语,那种情感迸发的浓郁氛围仍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这次的亲情团聚很有意义,让我不但受到了一次很好的传统教育,而且与建农表弟和建中、建民等弟妹们第一次见了面,这对我们以后的交往,对杨家的亲情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近二十年的光阴真是弹指一挥间,我的爸妈、三个姑姑姑父和三个叔叔都已相继逝世,真是“子欲孝而亲不待”啊。我深深地缅怀逝去的亲人,而父辈们重情重义的优良传统,已经深深地种进了我们的心田,也一定能够得到发扬光大、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