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宝丰清凉寺,宋代曾为汝州管辖,过去窑以州定名,所以产于宝丰县境内的青瓷称为汝窑就不奇怪了。两地山水相依,都属伏牛山余脉东麓的丘陵地带。清凉寺村周围的山山岭岭都有丰富的瓷土、釉药和燃料资源,窑址附近更盛产玛瑙,这就为汝官瓷的烧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据《宋史》“汝州”条载:“汝州,辅,临汝郡、陆海军节度,本防御州,政和四年,赐军额。..县五:梁、中;襄城,紧;叶,上;鲁山、中;宝丰,中。”另《太平寰宇记》及《宝丰县志)均记载有:宋时“废临汝入龙兴(宝丰)”。证明宋代临汝已不存在,故“临汝南乡”应是汝州之南,即宝丰、鲁山之窑群。另据《宋史》及《宝丰县志)记载,当时这里置青岭镇,设巡检司(在今宝丰大营镇,距清凉寺仅三华里)专管坑冶。因青岭镇界盛产玛瑙,宝货兴发,蒙朝廷赐名兴宝镇,宣和二年改名宝丰。这些都说明赵宋王朝对这里坑冶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因此,把盛产玛瑙的附近窑场垄断为官窑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宝丰清凉寺窑在原有民窑的基础上,被宫廷垄断为官窑之后,由于宫廷用器不计成本,工艺要求甚高,精益求精,质量上乘,生产品种除原有日常生活实用的碗、盘器皿外,重点烧制宫内陈设品。根据汝窑传世品和新发掘出土的大量瓷片标本统计,传世品中计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纸槌瓶(实为盘口折肩瓶,因缺盘口,简称纸槌瓶)、尊、三足洗、三足奁、奉华尊、椭圆形水仙盆、十瓣葵口碗、罗汉碗、葵瓣盏托、盘、碟、洗等新发掘出土的计有:瓶、尊、钵、洗、碗、盘、盖、盏及盏托、薰香炉、套盒、盘口折肩瓶、鹅颈瓶、小口细颈瓶、荷口碗、刻花龙纹钵、盖盂、渣斗、板沿盆、龙把杯、长颈瓶、握柄盖、镂孔高足炉及直口深腹盂等器皿。成形工艺多采用手拉还制法、技法熟练。汝窑,因其原料土质细腻,胎质坚硬,呈香灰色、胎、釉结合紧密、全施满釉、釉层浑厚,有如堆脂,釉色润泽,视如碧玉,扣声如磬,有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清澈蕴润,故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称。特别是汝窑御用品,造型秀丽、工艺精港,胎坚釉细,釉色纯正,所以获得“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称。 汝瓷不仅以胎坚细密、釉层勾净、釉色丰润、富于装饰而赢得声誉,更以造型讲究、工艺精细、品种多样、潇洒秀丽、釉掺玛瑙、釉层蕴润、青色淡雅、高雅素净而备受宫廷青睐。汝瓷之所以既受民间欢迎,又受到北宋官廷的宠爱,与它特有的精湛工艺、卓越技艺和超凡的造型设计与艺术风格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汝瓷的艺术风格,集中表现在造型设计、施釉工艺及其釉面装饰诸方面。汝瓷主要分两类:一为民间大众生活日用器皿,一为供北宋宫廷玩赏的御用品及艺术陈设瓷。为民间生产制作的生活实用品,主要是根据广大人民生活的不同需要而设计、制作,其造型既丰富多样,又适应大众需要,既坚固耐用,又美观大方。更由于其施釉工艺讲究,釉层蕴润,其釉色因铁的还原气氛恰到好处,出现以青釉为主调的天青、豆青、豆绿、葱翠青、艾青、卵青等。各种青色釉的出现,充分展现了北方人所追求的以青为美的心理。然而也常出现青中寓白,或青釉飞红挂彩,或青色较深又形成海水般的碧绿,也别有风趣。而青色富有生机,寓意一年四季常青,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春天般的富有诗意的精神寄托。广大消费者,更以青色淡雅、春意浓浓、处处长青、高雅素净为乐趣,进而选用这种富有各种青色之美的心爱产品、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p><p class="ql-block"> 民用汝瓷的艺术风格,除了造型设计、施釉工艺及釉色之外,其釉面装饰也别出心裁,以其多种技法如雕、刻、印、画、镂孔、堆贴,最终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花、草、虫、鱼、或人物、景观,或动物、波浪,组成图案,来加以美化装饰。这种造型讲究、施釉匀净、釉色丰富、善于装饰、巧妙构思、形神兼备的特点,反映3汝窑民用瓷器特有的艺术风格并为民间所青睐。</p><p class="ql-block"> 宫廷御用瓷的造型,除少数的碗盘盆钵器皿,大多为适应高雅的殿堂而需要的艺术陈设。如鹅颈瓶、盘口折肩瓶、小口细颈瓶、带镂孔高圈足的玉壶春瓶,皆以其造型、制作、釉色取胜,充分显示出皇家气魄。而碗、盘、洗、器的制作、更是设计灵巧、工艺精细,施釉匀净,满釉裹足,具有高雅的品位,不同于一般的日用生活器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汝窑御用品弦纹尊、奉华尊可谓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工艺讲究,形神兼备,古朴典雅,比例相宜,线条流畅,形体完美、实为皇宫殿堂里的商雅摆设。为了更加完美,有的还采用刻、印花卉型图案加以装饰,还有的采用镂雕、堆贴、印模、捏塑等技法予以装点,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集汝瓷的形体美、制作美和装饰美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艺术品位。</p><p class="ql-block"> 汝瓷御用品多采用外裹足满釉支烧,且为芝麻支钉,但也有少数例外而为长条状支钉。支钉的位置,不在器底,而在图足的周边。除支钉外,也有少数采用垫饼或垫圈烧造的。但支钉的大小不同,前者以小芝麻支钉或针尖状支钉著称,且常以三、五、六(仅限于椭圆形水仙盆一种)枚支钉为布点:后者支钉稍大,如绿豆瓣大小,多以碗、盘器底支烧,支钉多少,也以器底大小设置,小者三枚,大者五枚,四、六绝无。</p><p class="ql-block"> 宝丰汝瓷种类繁多,既有陈设用瓷,又有生活用具。器物多为素面,也有少量表面装饰有花纹图案。宝丰汝瓷的传统烧制工艺技术性强,工序复杂,窑变成色。烧制极难,一旦火候有失,将前功尽弃。宝丰汝瓷采用一钵一器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工艺流程表现形态有选料、练泥、制坯、素烧、制釉、施釉、烧制等主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选料:将所需制瓷原料高岭土、玛瑙石、黏土(俗称“干子”)风化、沉腐、逐项手选分拣,挑出劣质品后存放。待其干燥用火煅烧粉碎,或让其自然风化、再对其加工研磨、筛选,达到要求的韧度后,倒人澄泥池进行沉淀。</p><p class="ql-block"> 练泥:将沉淀后的泥料通过反复水洗,淘洗去杂物和部分铁质,然后对泥料进行反复捶打、揉搓,除去空气,使泥料完全达到软硬适中、细密有度、黏稠有致的制坯标准。</p><p class="ql-block"> 制坯:是对泥料进行拉球盘筑、范模拓制。拉坯,是在一圆形旋转台上,粮据所制器形构成特征、用拇指在器形外侧控制器形结构,另四指灵活抚于器形内侧把握内部轮廓、通过上提、外扩、内收等环节,拉制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器物坯型。盘筑,是将搓制好的泥条放在转台平面上,按照所制大型器形构造、盘出器形外部轮廓。范模拓制,是根据制作器形预先制出模具,然后用泥料在模具内部制出器形的坯体,去掉模具,再对坯体外部进行修整、刻画等精细加工处理。</p><p class="ql-block"> 素烧。把阴干后的成形胎坯放入窑炉内,根据坯胎厚薄、干湿度经过若干小时的低温除湿,再把炉温升至900℃左右,素烧完成。</p><p class="ql-block"> 制釉。将玛瑙、长石、草木灰、黄金土等制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水、研磨、成浆、过筛,使之黏稠度达到适中,即可使用。这个配方一般密不示人。</p><p class="ql-block"> 施釉。将素烧过的成型胎坯经过再次筛选,挑出器形完整、胎表光滑、无瑕疵、无破损、无开裂的胎体进行施釉。施釉分为涮、蘸、补、修等4个基本程序。涮,把釉浆注入器物内腔,双手把握胎体外部,不断变换角度,使内腔各个部位均匀吸附釉浆。蘸,是将器物表体浸入釉浆中,稍停片刻取出。如此反复二至三次,使胎体附着适当厚度的釉浆。补,是对蘸过釉浆的器物上留下的手印、工具痕迹、气泡及裂釉等仔细进行逐一修补。修,是对胎表出现的釉浆过多部位,用专用工具进行修整,保持器形施釉的均匀性。</p><p class="ql-block"> 烧制,是汝瓷烧制技艺的核心技术。器物入窑前,先将匣钵、垫饼、垫圈、支钉等窑具备齐,根据器形所需,将器物用支钉、垫饼等支妥放稳,放入匣体内,然后人窑烧制。传统的烧制主要有柴烧、煤烧和炭烧三种方法。经过30多个小时的预热除湿、升温氧化和拉火还原等程序,使窑温达到1200℃左右时,通过不断取出火照来观察密内器表釉面变化是否达到所需的熔融温度后停火、待密变而莲步降温,这是汝瓷烧制过程中一项关键的技术。</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宝丰制瓷人在烧窑时一直传承着诸多特有的民俗文化,当地老百姓对此非常重视、信奉有加。一是烧窑的家家都敬有老君爷的牌位,点火前窑主必额净手焚香,给老君爷摆供,叩头跪拜,祈祷老君爷保佑烧窑时无风无浪,火候顺当,平平安安。二是要选季节,观天气,择吉日。俗话说,一年四季在于春,但烧汝瓷不一样,而是一年四季在于秋,因秋高气爽,烧出的汝瓷额色纯正、气质特别,比如秋天烧出的汝瓷盘碗,在炎热的伏天放进大蒜泥隔夜不变味。三是点火时要在猪腰处割一大块肥肉放在窑炉内让其燃烧,据说是“窑神”馋,喜食肉,投进一块肉供其食用,这样烧出来的汝瓷制品光泽莹润,有青有蓝。四是烧窑时忌女人进场,尤其忌孕妇和小产未满月的女人进入窑场,怕“扑”了窑神。五是出窑时要将窑里的产品出完,不留一件一片,意思是如果窑里遗留有产品,就等于这一窑没烧好,对下次烧窑不利。对盗窑者来说,所谓“十窑九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传统的烧窑习俗在当地一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汝官窑遗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并发掘直至官宣定论前后历时十五年,其后的多次发掘至今实际上仍然未完成。做为县文化主管部门,前有文化馆邓城宝先生主持,后有分离开的文物所(后升格为文物局)全程参与。做为当时地方文化负责人的笔者,与发掘考古队的专家如赵青云老师孙新民所长郭木森队长成为挚友,领教不少考古知识,聆听很多讲座性质的研讨,在无数次的现场踏查以及与传承烧制的村民工匠倾心的交谈,使我对汝窑汝瓷从初识庐山真面目到内涵的深耕细作,从烧造的表面工艺流程到其中的关键隐秘,一步一步刻进了脑海。毕竟,汝窑是中国青瓷史上的辉煌,是宝丰人的骄傲,也是汝州人梦寐以求的名片,干了半辈子文化的我,喜欢文化也热爱文化,总觉得义无旁贷。我想,汝州人争这个名分,做为爱家乡是无可厚非的。因宋时同在一个州治管辖,且汝州恢复烧制又早了十来年,如今突然的变成宝丰为汝窑真正的原产地,思想上认识上难以转过弯来,是情有可原的。但历史总归是历史,假历史是造不出来的,何况一个有名气的大遗址,它需要方方面面佐证的存在,怎么造假也造不出来。这个著名遗址谁也搬不走,就在宝丰清凉寺村矗立着,除非行政区划的强制性变更,取消宝丰县治并入汝州,但这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淸凉寺汝官窑遗址早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瓷传统烧制技艺也早在十年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年,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宝丰、汝州两地共同申报的,两地一同享用这一成果应是宝丰人的大度,因汝州早于宝丰恢复研究烧制汝窑,且出现了朱文立孟玉松这些大师,宝丰大规模生产从时间上可能晚于汝州一些,但象王君子马聚魁等的上代人从未停止过探索,只是人微言轻,少有人关注罢了。所以,关于汝窑的汝州乎宝丰乎的争论不休应该停止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宝、汝两地不正在共同享用着汝窑这个原产地地理标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红利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