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加了五次战役四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天外香客

<p class="ql-block">茹河宁静,山川隽秀。殷红飘带,赓续绵延。老兵情怀,激昂豪迈。</p> <p class="ql-block">那些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日子历练了一个个热血青年,抒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凯歌,铸就了一个个坚强的军人气魄。虽然那些战天斗地的情景已经沉积在岁月的深处,但是对王栋臣来说是终生难忘的记忆,他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重四团三连的一名战士。他用一腔热血抒写了青春的誓言,用坚强不屈守住了战斗堡垒,他身上的一枚枚军功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抗美援朝中,他参加了五次战役,四次立功,塑造了真正的铁血军魂。</p> <p class="ql-block">在小岔乡,提起王栋臣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军旅生涯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人。如今,王栋臣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提起那段峥嵘岁月、艰苦年代,王栋臣依然历历在目,耳熟能详。</p> <p class="ql-block">他从小吃苦耐劳,性格温和,为人和善,受到当地老百姓的赞扬。干事有责任心、有担当,乡政府推选他担任民兵小队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初期,他刚好18岁,他便勇敢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因为战事紧张,他便主动请缨到前沿阵地。时值1951年8月,他与战友经过短期的防空、行装、伪装、掩护等军事战术,迅速投入朝鲜战争主阵地。据他回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行军就是步行,运输的工具就是独轮手推车。他们日夜兼程,从吉林安东市到朝鲜杨德,就花费了半个多月时间。因为他们是新兵,朝鲜向导安排他担任后勤供应工作,为前线护送武器弹药及粮食等。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严格掩护,白天隐蔽在防控洞里,晚上连夜行军。地形异常复杂,高山险阻,道路崎岖,兼之敌人狂轰滥炸,弹坑遍布,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去。这给夜间行军带来重重困难。他和运输队只能靠微弱的车灯照路,稍微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关掉车灯,抹黑行走。因为他严守军纪,责任心强,他被调到通讯班。</p> <p class="ql-block">据王栋臣回忆,1952年5月,敌机对杨德火车站进行袭击。为了及时将信件送到火车站。当他到河边准备过桥时,桥被炸断了。他只好淌河过去,河水十分汹涌,他用枪杆测河水的深浅。为了不让信被溅湿,他把信藏在帽子底下,冒着生命危险将信完整送到火车站,才没有耽误战情。七月是梅雨季节,朝鲜的夜晚经常下大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对战事极为不利。为了保护好电台,他们13个人轮流值班,每天几乎都是午夜过后休息。一天深夜下着雨,他十分疲劳,躺下来就睡着了。睡得正香,被班长叫醒换岗。他便穿上雨衣上了哨位,换下同事小陈。没过多久,忽然听到一声巨响。他细细一看,掩体倒塌了。同事小陈倒在掩体附近。他跑过去将小陈救起,发现小陈受了轻伤。紧接着山体滑坡了,掩体已经被滑坡的山体掩埋了。11名战友全部埋在下面。他与小陈拼命地刨土,希望尽快救出他们。营救的同时,营里的其他同志赶了过来一同营救。他们用手刨,用铁锹挖,将11名战友挖了出来。卫生员进行及时抢救,因为伤势过重,11名战友全部牺牲了。这给王栋臣巨大的打击和莫名的悲伤。他记得孙班长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接班时班长还叮嘱他说:“注意安全!”战友王叶生经常给他教文化,他们经常一起学习。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英容笑貌,那些举手投足都定格在那个漆黑的夜晚。随后,他们按照部队的要求将已故的11名战友的尸体抬到杨德埋葬了。为了战友的深情,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便更加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打胜仗。</p> <p class="ql-block">后来,王栋臣奉命调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司令部警卫连一排一班担任班长,负责后勤部(丁先国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和政治部(刘应启政治部主任)安全保卫工作。说是司令部,其实就是一个大山的石洞里。条件十分简陋,当地气候潮湿,老鼠、跳蚤等到处都是。警卫连战士水土不服,经常出现头昏眼花等不良反应。敌机的炮弹随时在身边爆炸,让人整天提心吊胆。为了全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王栋臣白天值班,夜晚配合卫生员灭鼠、消毒。一有闲暇,他便认真学习文化。丁部长和刘主任对他十分关心,经常嘘寒问暖,他至今刻骨铭心。他不但虚心学习文化知识,还学习各种技能。在警卫连,他除了全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外,与运输队、医护队、担架队密切联系,训练伤员抢救工作。</p> <p class="ql-block">据王栋臣讲述,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是他入朝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也是他军旅生涯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当时大部分物资属于国内运输,少部分是朝鲜部队运输,花费时间多,任务十分艰巨。路况十分差,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到处是落石、弹坑。为了做好物资运输工作,他与战友们抢修公路、推汽车爬坡。还要躲避敌人的轰炸。一次,他们在运输途中,敌人投来一颗炸弹,将路中间炸了一个坑,一辆装满物品的车不小心掉进了弹坑里,将路封住了,前线军需物资告急。他们只好卸物资,用人力将车辆往上拉。王栋臣带头扛弹药箱,累得满头大汗,战友们劝他休息一会儿。他说,战场上时间就是一切,一直坚持到最后。其他战友见他那样迈力,一同干起来。正是这样,提前四十分钟将军需物资送到了前线,最终获得了战役的胜利。当大家都称赞他时,他说:“作为军人,一切听指挥,勇敢打胜仗。”他还参加了五圣山、金城等战役的后勤保障及保卫工作。先后荣立三等功四次。1954年光荣入党,195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4月复员回到彭阳县小岔乡榆树村安家落户。回到家乡后,他曾担任生产队队长,带领群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他经常给村民讲述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艰苦的岁月,告诫村民和子女要努力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有好日子。他时时处处以一名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给人民做表率。他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那份独特的军情,用勤劳和勇敢续写了平凡中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山河描绘雄伟,历史铸就辉煌。祖国谱写盛世,老兵情怀依旧。让我们铭记历史,向老兵致敬!</p> <p class="ql-block">他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也是我们最可敬的人!他的故事将成为我们一生的“教科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