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姓氏基因检测数据

黄帝后裔子姓商王

<p class="ql-block">O3一M117</p><p class="ql-block">O3一002611</p><p class="ql-block">03一F444</p><p class="ql-block">华夏文明</p><p class="ql-block">三家分晋雄神州</p><p class="ql-block">龙山来贺一家亲</p><p class="ql-block">开天辟地中原人</p><p class="ql-block">威武霸气仰韶魂</p><p class="ql-block">英雄辈出震环宇</p><p class="ql-block">王候将相誉古今</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遗址,城子崖遗址,大汶口文化,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市文化遗址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对龙山文化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数据</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到2013年已经可以肯定的是,龙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到2014年的汉族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龙山人。</p><p class="ql-block">单独看O3,各地汉族中至少60%-70%来自龙山文化,对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一文的数据,可以肯定,中国各地的汉族,从东北到广东,从东南的客家到西北兰州,其主体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无异,如今的汉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后代,在汉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5000年一直没有变化。 龙山文化,尤其是庙底沟遗址,带有漂亮的玫瑰花图案的黑陶,被认为是和“华—花”部落有关,而对光明的崇拜是这个部族的特征,被认为是古代<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E%E5%A4%8F%E6%97%8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华夏族</a>的祖先源头。到2013年底各个汉藏语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词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语的gua,畲语的hu,汉语的hao(昊、皓),藏语的gu,无不具有光明、光华的含义,龙山文化,被认为是汉族人的祖先华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对陶寺遗址的确认,也支持了这种说法。随着<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中国</a>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龙<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B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山</a>文化也会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并把相关研究推到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Y染色体看,最具汉族(<b>当代汉族</b>)特色的单倍群如下:</p><p class="ql-block">1、O2a1-L127。该支系年龄(共祖时间)1.6万年左右,主要包括F1876、002611两大支。目前看,无论F1876还是002611,<b>分布区域都集中在华北和华东</b>,个别分支集中于湖南及周边。可能(至少其中若干支系)与古代东夷人有关。</p><p class="ql-block">2、O2a2b1-M134*。此处主要指的是F444,该支系年龄1.4万年左右,其下游的支系F46的年龄只有8000年左右,且在汉族男性中占了11%,在江苏山东等省可达15%,无愧为超级祖先。<b>该支系在汉族以外分布较少,且集中于华北华东,推测早期扩散地点就是黄河中下游。</b></p><p class="ql-block">3、O2a2b1a2-M117。此处主要指的是年龄7000年左右的F5,该支系在汉族中占15%左右,而且可能是原始汉藏成分、汉语族的奠基者。但是与汉族的匹配度却不及前二支,原因在于,该支系的下游分支CTS1642在藏缅语族人群(藏族、彝族、纳西族、缅族等)极为高频,在缅甸的缅族中可达40%左右。如此看,缅甸倒成了M117的代表国家。<b>不过,由于藏缅语族主要是CST1642这个支系,其他几个主干分支与汉族的匹配度依然比较好,所以仍是汉族代表单倍群之一。</b>另:广东的20%+的M117以Y7080、CTS5063、F2188三个晚近的蔟为主,目前看前两个支系不像是历史时期的北方移民,可能来自广西和湖北。</p><p class="ql-block">4、O1b1*-F2320*。此处主要指的是Page59这个支系。该支系又以F1759占大头。F1759集中于华北华东等地,总体上与汉族匹配度很好,应该是<b>汉族早期来源之一</b>。</p><p class="ql-block">5、C2c-F1067。即俗称的C2南支。该支系绝大多数都是C2c1-F2613这个1.1万年的支系,极少数为C2c2(集中于两广)。F2613下面又分3个主要分支:CTS2657、 F1319、F845,三个支系偏北程度为CTS2657&gt;F1319&gt;F845。其中,F1319可能是殷商所属的支系。<b>F2613与汉族的匹配度较好,但在东南亚、西南少数民族、东北一些民族也高频</b>,其中有的分支如CTS2657可能来自历史时期的北方民族。</p><p class="ql-block">6、Q-M120。该支系预计年龄不超过1万年,在汉族中占2.3%左右,北方大约3%,南方大约1.8%。该支系虽然北方偏多但南方亦达北方的60%水平,<b>推测早期分布在宁夏、河套地区等长城沿线,但在2000年前已经绝大多数融入汉族里了。</b></p><p class="ql-block">7、N1-M2183。该支系年龄1.8万年左右,分为N1a和N1b两大支。<b>N1b与汉族匹配度较高,在汉族中占4%左右,但亚洲东部其他民族也有不少,</b>例如泰国北部也有7%左右,彝族中也很多。N1a下面又有很多支系,其中北亚和东北欧主要是M178、P43等支,汉族则主要是M128、F4063等支。</p><p class="ql-block">8、O2a2*-P201*。此处主要包含了M188(除M7)和AM01822两支。<b>AM01822总体上集中于华北和华东,与汉族匹配度较好。</b>南岛人(如菲律宾人)虽然也有很多AM01822,主要是下游的个别分支,一般认为南岛人是7000年前从中国东南部下海的。M188( 除M7)是个近2万年高龄的支系,有些下游分支与汉族匹配度较好,有些不是。</p><p class="ql-block">9、其他支系。O1a-M119仅与南方汉族匹配度较好,目前看其几乎所有分支都集中于南方。PK4可能起源于湘赣一带,但目前是壮侗语系、南亚语系人群的主流支系。C1a1-M8和D1b都是日本特有类型,其中D1b在阿依努人中占70%以上,该支系与西藏的D1a分开近5万年了。O1b2-P49是朝鲜半岛特色单倍群。O2a2a1a2-M7集中于苗瑶语系人群。R、J等几乎都是历史时期的西域来客。</p><p class="ql-block">最后补一张O单倍群在全球的分布<b>(注意:O的年龄有3.1万年之久,O2(旧名O3)也有2.9万年,都只能代表亚洲东部主要父系类型。而汉族从汉朝开始算只有2000多年,因此无法与3万年的支系挂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