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间,中村的妇女们嘴边常挂着一句话:“嫁姑娘都愿到中村来,村子又大又平。"<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这句话说明当时中村的小伙儿很吃香🤔)</span>说完这句稍微一顿,然后又会忿忿不平地接上下一句:“什么又大又平,简直又大又穷!"<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这句明显有当年被欺骗的意思,有种后悔和无奈的心情在里面。当然,老辈人揶揄的话与今天的主题无关,请直接选择无视😏。再者,“穷"和本届村委领导班子没丝毫关系,因为那是“早年间"💀)</span></p> <h3><br>其实,所谓的“平"不过是相对而言罢了,诺大的村中心地带就是建在起伏和缓的浅丘陵上的。这一点你从胡同的地势上明显看的出来。<br></h3>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借代</p><p class="ql-block">老大街在建村前应是丘陵间的一条河,村民们顺坡就势在它的两侧营造房屋,河床就成了大街。这是个绝佳的选择。每当夏季雨水泛滥,洪水会顺着地势向大街俯冲下来,汇聚成水流湍急的“村中河”,向村西浩浩荡荡奔流而去,场面蔚为壮观。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村民们就会兴奋地大叫:“发河水了!"我默默地把它排成“<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中村第一景</span>",但遗憾的是这道风景不是每年都能看到。</p> <h3><br></h3> <h3><br>图片上这一区域原始地貌应是一条废弃的水沟,不知何年何月在村庄扩张过程中,先辈村民沿沟的四面建房把它夹在中间。现其中一部分已改造成菜园,外人很难找到它的入口,它当之无愧地成了中村一处隐秘的“王国"。箭头所指的小屋全用土坯砌成,应是上世纪的遗留物,这样的房子村内很少见了。既然身处“王国",就称它为“王国"的宫殿吧,尽管简陋了点😆。问题来了,做为“中村通”的您,能找到它在哪吗👆<br></h3> <h3><br>著名的“三级跳"胡同,与四十几年前比相差不大,行走其间唤起多少童年回忆<br></h3> <h3><br>几十年的时光,就这么倏忽远去了😭。童年的、快乐的我,停留在巷子的那一头,年老的、疲惫的我,徘徊在巷子的这一头…老房子这时也深有感触地发出一声粗重的叹息😤,哦,这声音只有我听的到😟<br></h3> <h3><br>狭窄逼仄的胡同里与一位面孔陌生、体态微胖的大妈迎面相遇,我主动上前搭话。细问之下,得知她是位三峡移民,四川的。她那浓重的地方口音,让我们的对话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只能边听边揣摩🤷。我问,是不是你们那儿没地方建房了才过来的。她说,修建水库时低处的房子重新往高处盖,但是她们这些当时建房手续不全的人家就被政府疏散到这里来了。我问,感觉我们这里好不好。她说,气候还行,比她们那里干燥,夏天也比较凉快。就是吃不惯,他们那里常年吃大米,而这里却是吃馒头。收入倒是比家乡多一些…说话间,眼神透露出些许感伤。通这对话,我了解到她的心情:虽然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了,但心里还是充满了对故土的依恋。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千好万好不如家乡好,故土难离啊。我们也不是如此吗?人本是种恋家的动物,或许她们的下一代就适应了。(这段与主题关联不大还罗嗦,仅为凑字数,见谅🤦♀️)<br></h3> <h3><br>外来人说中村,哪怕再完整、再仔细、再用心,也难免流于肤浅,因为他缺乏一种深情。那种真切的、细微的、深入骨髓的感受,只有中村人才有。还是让中村人说中村吧,尽管我只算是五分之一中村人…😜<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我的探寻终将进行下去,但中村毕竟太大了,如果将中村当做薄皮红瓤的西瓜沿东西、南北两条主路划分四份,我还没享受完东南角这一份呢🍉。所以,如有兴趣,望你持续关注;如有打扰,只能说声抱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但愿照片的场景里有您的故事,您的过往,能引发你的回味:有兴奋,有怅惘,有喜悦,或许也有悲伤…,只要有属于您的就够了,不是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