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云南行(13)——建水小火车

过客

<p class="ql-block">但凡有点年纪的人,提到火车多半都会想起那长长的、慢悠悠的“绿皮车”。如今,老绿皮火车早已随着时代变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承载的却是几代人的记忆,回忆中除了温馨、难忘,还有一点伤感和怀念。而这份伤感和怀念,在建水能让您释怀。</p> 中国最早自己修建的铁路、中国最长的窄轨铁路、运行速度最慢的铁路、修筑时间最长的铁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民营铁路,这一连串的“最”,记载的是云南铁路史上一段最值得骄傲的精彩传奇。这条名为个碧石的铁路,创造了众多的奇迹和珍贵纪录。 从19世纪初开始,英法殖民者侵入东南亚及中国云南,法国自入侵后就步步紧逼,意欲控制云南。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因觊觎云南丰富的矿产,开始计划修建铁路加大运输量。1903年,中法签订了《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随即法国派人踏勘路线,绘制蓝图,滇越铁路法国公司正式成立。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在开阔云南百姓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滇南地区工业和矿业的发展,特别是个旧地区品质上乘的锡矿迅速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p class="ql-block">随着滇越铁路的建成和通车,云南开明绅士深感主权丧失。恰逢此时,法国意欲扩建滇越铁路支线,窥视个旧路权矿权。为此,个旧矿主和沿线乡绅纷纷捐资入股,决定自主修建。1946年2月28日,中法在重庆签订了《中法新约》,明确废止1903年的《滇越铁路协定》,从法理上实现了滇越铁路滇段的完全回归,个碧石铁路成为当时的中国主权最完整的一条民营铁路。</p> 在修建鸡街至石屏段时,时任总工程师萨福均建议按照米轨筑路,寸轨铺通,为日后发展留有余地,并在滇越铁路路权收回后方便两线直通运输。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轨距不同,米轨与寸轨列车间的换装给货主和铁路都带来了诸多不便,加之寸轨铁路设备老化、运能低下,改轨工作提上日程。 1970年,蒙宝铁路改轨工程顺利竣工。此后,除鸡街至个旧段仍保留寸轨运输直至1990年停运外,原个碧石铁路全部纳入滇南地区米轨铁路网,实现了与滇越铁路干线的直通运输,萨福均总工程师当年的远见卓识让人赞叹。如今,最后的3台寸轨机车分别被中国铁道博物馆、云南铁道博物馆和上海铁道博物馆珍藏。 1915年5月,个碧石铁路开工。百年之后的2015年,在个碧石铁路开建100周年之际,由昆明铁路局和建水共同合作的云南米轨铁路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性项目——建水古城小火车,于5月1日在个碧石铁路建水东至团山间线路改造后的米轨铁路上开始运行。 临安站 <p class="ql-block">古城小火车运行路段从临安至团山全程13公里,沿途设4个站,起点临安站,途中停靠双龙桥站、乡会桥站,终点为团山车站。每日只开行两趟,分别于早上9:00和下午14:30发车。若在节假日,想要如愿坐上小火车,一定要提前购票哦,成人票价100元。</p> <p class="ql-block">橙黄色的旅游小火车,承载着古城厚重的人文和历史,也满载着一路风景,成为建水古城旅游的又一黄金线路。</p> ↓ 木质的车厢,老式的壁灯,飘逸的白纱窗帘,就连头顶的老式电风扇,都让人生出一股浓浓的旧日情怀。这列旅游观光小火车以民国时期的中、法怀旧风格,让旅客在怀旧的环境中,去感受沿途古城的名胜古迹和乡间的田园风光。 随着列车缓缓驶离临安站,带着对前方的未知和期待,一段重温旧时光的愉快之旅在兴奋与惊喜中启程了。 延伸的铁轨,让思绪自由蔓延。 金色的田野充满了希望。 双龙桥 <p class="ql-block">小火车由起点临安站开出后,第一站停靠双龙桥站,列车在这里停留半小时。</p> 双龙桥位于泸江、塌冲两河交汇处,在这里两河犹如双龙蜿蜒,因而得名。双龙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初建时只是三孔,后因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148.26米,宽3米,造型奇巧,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得好,有得必有失,为了体验这百年小火车,就只能忍受时间的限制了。恰到好处的光影中,古老的双龙桥悠远、静美。然而时间有限,只好暂时忘记自己的年龄,跑起来吧。</p> <p class="ql-block">↓ 桥中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亭阁一座,后因战火三阁均化为灰烬。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再建三阁,护国战争中叛军溃逃时,焚毁了北端的桥亭,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只有这一大一小两阁了。</p> <p class="ql-block">我国有很多古老的桥梁,造型也是千变万化,如赵州桥、卢沟桥、 洛阳桥等,不论单孔还是多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称,而双龙桥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对称。</p> ↓ 除了不对称的造型外,双龙桥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如桥面的宽窄不同、拱跨的长短不同、桥墩分水的尖长不同等等,虽然双龙桥的造型奇特怪异,但却丝毫不影响桥的美观。 ↓ 远观双龙桥,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倒映于水天一色之中,蔚为壮观。 <p class="ql-block">↑↓ 近观桥上阁楼,楼中有楼、檐外有檐,雕琢精美,工艺精湛。</p> 双龙桥是云南古桥梁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它承袭了我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在我国古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p class="ql-block">完全不考虑我们的留恋情绪,守时的小火车准时、愉快的驶向下一站——乡会桥车站。</p> ↓ 除了怀旧的装饰,这列开往旧时光的小火车还很贴心的设置了开放式车厢,方便游客观景拍照。 个碧石铁路沿途所有车站无论大小,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每座站房都堪称艺术珍品。虽然铁路由中国乡绅投资,但车站设计还是以聘请的法国工程师为主,添之以中国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乡会桥站 <p class="ql-block">↓ 乡会桥车站,因附近的乡会桥而得名。一座漂亮的法式建筑,既有西式的门窗和装饰,又有中式木构架和大坡屋顶。</p> 古朴的建筑、泛黄的墙面、陈旧的青瓦,供游客寻找往昔的痕迹。 古老的站房无论是色彩的融合,还是墙壁的斑驳,都给人以特殊的历史沧桑感,这里是当年个碧石寸轨铁路上的重要一站。 小火车悠然向前,驶过田野、村庄,也驶过岁月和童年的记忆。 团山站 ↓ 古城小火车的最后一站是团山站,著名的团山古民居就坐落在这里,火车在此停留两小时。 好漂亮的团山车站,依然是中西结合,古朴而典雅。 众所周知,建水古城是著名的古建筑博物馆,没想到在离建水十余公里这个宁静的小村里,会隐藏着一个颇具规模、历经600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的汉族民居,这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实属罕见。 从团山车站前往团山村需步行约20分钟,还需另购门票,票价50元,凭小火车的车票30元即可,可以打折哦。 民安桥 <p class="ql-block">↓ 1936年,随着个碧临屏铁路建水至石屏段的通车,为方便村民乘车,团山人在村口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桥,以三民主义中民生为重而取名“民安桥”。石桥毁于1940年的一场暴雨,1941年重建了这座五孔石桥,全桥通体用青石建造,是泸江河上唯一的一座民国风格的石桥,其线条简明,稳重大方,与清代古桥的风格完全不同。走过古桥,跨过一段漫长的时空,我们走进了小村曾经的岁月,繁荣、富足、古朴、安宁。</p> 东寨门 <p class="ql-block">↓ 东寨门建于1904年,两层的阁楼式建筑,位于团山村的交通要冲,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楼上楼下设有瞭望哨和枪眼,可见是团山村东部重要的防御工事。这样的大门,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整个团山村俨然就是一个布局严整的营盘,如此格局、如此规模的乡间村落也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历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团山”为彝语“图手”音译,意思是有山有水有金有银、风光秀美的地方。村子建于一圆形的小山包上,背靠连绵群山,面向平坝沃野,位置极佳。</p> 团山村被誉为“云南楼兰古城”,村中现存的古建筑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建筑组成。 民居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形制规整、布局紧凑、空间丰富。屋顶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屏门、格扇、梁柱、走廊、屋檐等无一不是精美的艺术品。 整个村子的民居、庙堂、宗祠错落有致,墙体斑驳陆离的一些老房子里,至今仍住有居民。 如今团山村里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传统民居14座、古寺3座、宗祠1座、寨门3座,占地面积约1.8万多平方米。其空间布局灵活多样,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涵盖了合院式民居的精华。精美的门楼和精湛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展示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典型代表有东寨门、张家花园、将军第、皇恩府、营长府、司马第等。 将军第 ↓ 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房主张和任“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建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带兼督察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 宅院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院内装饰精美,雕花门栏、镂空窗棂巧饰各处,书法绘画出自建水民国文化名人邱庭栋之手。 张家花园 ↓ 张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筑面积近3千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寨门、一进院、三进院、花园祠堂和碉堡组成,有大小天井21个,房间119间,为一组城堡式私家园林,是仅次于县城朱家花园的又一大型民居。 房屋建盖者张国义、张国民,早年赶马维持生计,后在个旧开矿经商成为巨富,回乡建起了这三进宅院和花园池塘,随后修缮花园假山和院墙,又建一进宅院,形成了一组“寨中有寨”的民居建筑群。 院内书画装饰华丽,木雕、石雕、砖雕格调不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张家花园的主人在建房时,各主要出入口的墙体上都设置了若干抢眼,构成层层防御体系,防止土匪抢劫。 <p class="ql-block">↑↓ 位于张家花园内的团山村史馆,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张氏族人,怀着挥之不去的家园梦想,信守“百忍”之规,用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负重前行,在矿坑里打拼出殷实的家底。短短的十年时间,张家花园、将军第、皇恩府、秀才府等一批富丽堂皇的宅院拔地而起,光宗耀祖,辉耀门庭。</p> <p class="ql-block">↓ 花园左侧的吊脚楼,曾是中共建水县委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人团”的活动场所。</p> ↓ 张家花园门楼外观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光影中,古老的青石板依然泛光,蜿蜒的小路依旧在小巷深处延伸。时光飞逝,这里,岁月依然静好。</p> ↓ 村子里的孩子们,能享受许多城里的孩子无法享受的童年快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皇恩府 ↓ 皇恩府始建于清光绪末期,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准其立坊入祠,敕封“皇恩旌表”匾额而得名。 <p class="ql-block">↑↓ 皇恩浩荡,好一座精致、气派、繁复的漂亮门楼,</p> 皇恩府占地1885平方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两大天井、6小天井、两进院落组成,有房屋37间,庭院宽敞开阔,厅堂装饰精美,是团山民居中两进院布局的典型代表。 <p class="ql-block">↓ 冬日暖阳,一个古老而安静的小院,一把陈旧的小竹椅,团山村的老人们,就这样坐在舒心的小院里晒着太阳,回忆自己曾经艰难而辉煌的一生,慢品眼前儿孙满堂的无忧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院内精美、寓意深刻的木雕、砖雕,语重心长的楹联、诗词、格言,都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 皇恩府曾是浙江卫视推出的明星美食真人秀《十二道锋味》第七期的摄制现场之一。</p> 秀才府 司马第 <p class="ql-block">↓ 司马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而得名,是团山民居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p> <p class="ql-block">↑↓ 司马第宅院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二进院落,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院内木雕刀工细腻,手法精湛,反映出民间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p> 营长府 <p class="ql-block">↑↓ 营长府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原由村民张福来所建,后因张福来举家迁往个旧,将宅院卖给曾在革命军中任过要职的张国柱、张国芳两兄弟而得名。宅院占地近1000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9个,房屋64间。</p> 团山村建筑工艺精湛,雕刻装饰精美,书画题材内容丰富,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和生活气息,体现了云南地方乡土文化的特色,是云南乡村建筑中规模宏大、类型丰富、格局较为完整、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 受时间限制,匆忙中走过了团山村的数百年岁月,虽说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但对历经时光洗礼,依然质朴如初的团山村印象极为深刻。 <p class="ql-block">回程中小火车不再停靠,只管带着心满意足的旅客们,一路高歌返回了临安站。</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路边的田野在金色的阳光下分外迷人,可爱的小火车鸣着汽笛继续在这百年米轨上欢快的行驶。重回现实的我们,望着窗外渐渐朦胧的景色,满满的都是幸福。</p> ↓ 滇越铁路沿线大站的站房外都有使用三面钟,与站房是配套设施。由法国生产制造,其特点就在于有三个钟面,两面朝外,面向往来的旅客,供旅客看时间,一面在车站内,供车站工作人员掌握时间。该钟的三个钟面由同一组机芯带动共同运转,上一次发条可运行一个多月,墙上这个钟为复制品。 建水,一个在沧桑岁月中依然保持着宁静、淳朴的古城,处处透着不经意的惬意,人们安心的享受着生活的慢节奏,这样的日子简单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