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碎碎念之~最是书香能致远

栀子花开

<p class="ql-block">文字编写:栀子花开</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栀子花开(第一张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相约在四月~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分享在书海中恣意徜徉的快乐,及掩卷后沉思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读书,有传统纸质阅读与有声听书两种形式,当然收获的是两种不同的效果。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互有补充。</p><p class="ql-block"> 先说纸质阅读。这是千百年来最传统的读书方式。一书在手,闻着墨香,看着一行行小楷,有一种文字可亲的踏实、温润感。取出一本心仪已久的书本,仔细阅读,反复揣摩,时常翻阅,那是一种心灵的旅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网购了一套《张爱玲经典小说集》,包括《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小团圆》、《金锁记》、《倾城之恋》、《怨女》等五部小说。</p> <p class="ql-block">  纵观 张爱玲小说,其文笔冷静,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感情基调悲凉。所以她<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span>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或许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时,偶然从同学那儿读到三毛的《散哈拉故事》,立刻被她传奇的人生及笔下的故事所吸引。只是那时很少有机会能获得她的书籍。大学时,在学校的图书馆借阅过她的《稻草人手记》、《万水千山走遍》《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送你一匹马》等。借阅的,总觉得不够过瘾。2019年,网购了一套《三毛作品集》,去年疫情期间,有了充足的时间重读这些书,时隔二十年,与当年又有了不同的体会、感悟。</p> <p class="ql-block">  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p><p class="ql-block"> 同时,三毛的文字,散发着生命的热烈与芬芳,又不乏对孤独、死亡、失去等人生命题的思考。我相信,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三毛。</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三毛辞世20周年。斯人已去,我们也已青春不再,但曾陪伴我们青春成长的她的那些作品,仍散发着耀眼而又温暖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网购的龙应台的“人生三书”~《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p><p class="ql-block"> 最初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是源于她《目送》中那段特别有名的话:</p><p class="ql-block">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p><p class="ql-block"> 真是一语道出了千千万万个父母的心里话。</p> <p class="ql-block">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是对生命最幽微、最使人不忍直视之处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作者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这本书中最打动我们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书中,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p> <p class="ql-block">  龙应台与大儿子安德烈年龄相差30多岁,年龄的差距与东西文化的隔膜,使这对母子以他们独有的方式做出了尝试:母子俩用了3年时间相互通信,而这些信则汇成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阅读这本书时,你也许会感叹这对母子之间令人惊讶的平等,以及近乎疼痛的坦率。通过这些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中,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一位女儿,直面生命的起源与本质,作最深刻的思索。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母子间的无奈和迷惑、父母的老去与逝世、对朋友的牵挂和兄弟的携手共行,这一切的脆弱、失落和缠绵不舍都印证着生命的充实与虚无。它不是对亲情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是饱含生命之爱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是一本女性修心启示录,作者李筱懿,当代女作家。 </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中,她娓娓道来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苏青、宋美龄、阮玲玉、胡蝶、许广平等26位民国女神们的传奇一生。在世人眼里,她们无不优秀绝伦、芳香袭人,然而谁又知道,风光背后却是异样的艰辛和苦涩。世间本无传奇,所有的幸福都拖着黑色的尾巴,愿我们读懂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人生。灵魂有香气,是对别人心存善意,也不委屈自己。当感受不到同等友好,有能力转身离去。灵魂有香气,是珍爱自己,懂得让自己高兴。即便选错了职业、爱人,也能即时纠错。灵魂有香气,是进退自如,得体有度。不拧巴不紧绷,与生活握手言和。灵魂有香气,是投资自己。眼界宽广,才能包容别人与自己成长的不同。……愿不完美的我们,都能成为灵魂有香气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中,这些女子的传奇故事,可以让我们增长阅历,也可以给我们以人生启迪,到底怎样的人生才算圆满,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不论你的家世怎样,容貌如何,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去依附旁人,我们才能追求自我的超越,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色彩。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人生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明确的目标,才能不憾此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门,里面藏着我们未涉足过的世界,能让我们从琐碎之中脱颖而出,修炼成更加丰富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现在社会,物质文明发达,传媒手段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得到信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电子听书,则是快餐文化。其优点是,方式灵活,可以充分利用散步、做家务、上下班路上等闲暇时间。最大优点是,可以休养眼力,不用看,只用耳听就行了;遇到好的朗读者,声情并茂,更是享受。特点是范围虽广但深度不够,如惊鸿掠影,如需深刻理解,还需反复多听几遍。</p><p class="ql-block"> 流行的听书节目。有免费和收年费VIP卡及购买单独项目多种选择。</p><p class="ql-block">免费听书,有些是电子读音,声音是没什么情感色彩的;或者内容普罗大众,一般性的。但是也有一些免费的听书节目,声情并茂,解析角度新颖、语言精准简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推荐几个感觉不错的免费听书栏目,喜马拉雅听书中,康震老师的《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魏小裴的《经典古诗词解析》、《名家消闲散文》,大于茶馆之《唐代才子实录》,都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 Vip年卡,可选择的范围扩大很多,且多为精品。如宋英杰说二十四节气,蒙曼说最美唐诗;而且,是名人本人朗诵,听来更是享受。</p><p class="ql-block">听蒙曼读唐诗,抑扬顿挫,解读通俗易懂,一首唐诗一串故事,读诗口齿噙香,听故事溢彩流芳,美的享受。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化不是精英的专利,读书令人高贵最低的门槛,是自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让你心有一隅,栖息自我。听书亦是如此,好的节目,给我们精神的世外桃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