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更新道德与法治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兄弟学校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探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双惠双赢,4月23日,城关镇小学县级名师王天珍老师一行8人来到马良镇小学,开展了道德与法治课的送教下乡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共分为课堂教学展示、说课、评课、专题讲座、互动交流探讨等环节。</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马良镇小学李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教材《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课前李老师和同学们从民间戏剧、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方面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激趣情景导入,教师播放全国各地民间艺术集锦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继而教师引入了课堂的正题一一《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第二个环节是了解马良的民间艺术,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民间艺术品,亲自动手打击自己搜集的器乐,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评析面对民间艺术的衰落,谈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是城关镇小学县级名师王天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教材《餐桌上的浪费》,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情景导入,王老师用河南省1942年受灾后一位老人因为没有粮食吃而啃树皮的真实故事导入本课,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要节约粮食这个严肃的话题上;接着王老师又将学生引入到第二个环节,用一个人如果每天大约浪费50克粮食,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乡镇⋯⋯通过算账,让同学们由会算到不敢算,进而把学生节约粮食的愿望深深地刻在心里,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第三个环节是反对浪费我践行,通过模仿饭店服务员与客人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p> <p class="ql-block"> 课后,两位讲课老师针对自己讲课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说课,李老师说课的题目是《让民间艺术浸润孩子的心》,从为什么上这一课,怎样上这一课以及课后反思三方面进行了说明。王老师说课的题目是《创生活情境,润物无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无痕却有声有色,无痕却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是听评课活动,周立斌主任和詹大林老师从以下方面给两位老师的课给予了肯定:一是两位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能将三学小组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中;二是老师能大胆放手学生展示交流,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三是能够结合实际明理导行,有效渗透德育教育。</p> <p class="ql-block"> 最后,聆听了詹大林老师《道德与法治》课应实现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的专题讲座,强调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实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化到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 这次名师"送教下乡"暨联校教研活动,发挥了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把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送到兄弟学校,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更快地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 邓国莲 詹大林</p><p class="ql-block">审核 李兆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