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谈谈竹林七贤和他们的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饮酒清谈,吟诗作对,散发裸衣;他们不事权臣,鄙薄圣贤;他们寻仙访幽,吟啸山阿;他们放浪形骸,琴瑟为友……。 他们第一次大声地喊出,人要为了自己活着,而不是圣人!于是在这群另类的“叛逆者”身后,那个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的时代,终于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对,他们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是一群任性放诞的“由性”文人。他们是: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他们曾经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嵇康是聚会的东道主,也是这个小团体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安时期之后,魏晋文学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正始时期,如果说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是三曹的话,那么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就是竹林七贤,尽管他们表现方式不一样,但具有同样的风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要说魏晋文学,就不能不说竹林七贤,因为他们引领了整个时代的文学,成就了思想史上更高层次的突破,倾倒了当时甚至后世几千年的后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魏晋相交——那是一个“后信仰时代”,在汉朝几乎快成了“国教”的儒学,因为它自身的问题还有复杂的历史原因,渐渐地没那么管用了。在失落和痛苦当中,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文人名士们,心里都惶惶地没有了支撑。这时,建安文学慷慨雄壮的诗风逐渐从诗坛消失。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采取了残酷的领导政策,文人们受到政治局面的影响,也借诗歌逃避祸患。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庄盛行,玄学开始兴起,玄学诗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喝酒纵歌。正是他们,第一次为“放任”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让老庄思想和每一个人的生存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也正是他们,为那些生活在乱世当中,内心极其痛苦、几乎没法活下去的正直文人们,指出了一条内心的理想通路。虽然在他们“放任”的背后,都是深深的痛苦,但是他们提出的思想,却成为了后来几百年魏晋文人们的心灵指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人们把他们称为“大贤”,他们这“放任”,也引领了整整一个时代。于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了:整个晋朝,这“竹林七贤式”的“由性”,居然已经不再是“另类”,反倒是不那么“由性”的人,却让人们觉得讨厌。当时的当权者个个都想把他们召至麾下,好让自己脸上增光;求学的人人都想见他们的庐山真面,如能求得几句箴言,就是一辈子的夸耀;宰相们甚至除了料理好国家大事以外,在内心里,却都愿意自己能做个——像“竹林七贤”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而,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刘伶提着他最心爱的酒坛,跌跌撞撞、衣衫不整、发髻散乱地走向他心里的那片旷野;阮咸不像叔叔阮籍那样活的纠结,他很是潇洒,带着他的琵琶走了,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乐器延用至今;向秀无奈做了官但不做事,誓把老庄做到底。竹林七贤各散西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嵇康被杀的镜头一千多年熠熠闪光: 一个阳光明媚的正午,古都洛阳东市的刑场,将要被杀的,是一位看上去还很年轻的男子,尽管囚衣很凌乱,发髻也都散落着,但仍然掩盖不住他俊拔的身姿、帅得仿佛神仙一般的相貌。刽子手取出又宽又厚的屠刀,人群里发出一片惊叹,甚至还有哭声,但这位男子十分平静,他抬起头看看日影,发现还有一点时间,就向监刑官要来一张五弦琴,他端正坐好,神色淡然地弹起一支曲子来,直到琴声袅袅止歇,人们才听到他的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死时39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的文章在当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这里只想说说他们的诗,说说核心人物嵇康和阮籍的诗,因为他们是魏晋相交之际的顶级诗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嵇康擅长于创作四言诗。从《诗经》后,四言大家十分少见,可称得上顶级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曹操,而另一位,就是嵇康,于是,嵇康也成为了我们诗歌史上最后的一位“四言大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这是嵇康最著名的句子,代表了他一生的风格,极像他的写意肖像,也通透着这番半入仙风的神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嵇康是以他魅力独具的四言诗翘楚文坛的话,那么阮籍,就是靠他的五言诗承启了一个时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阮籍的五言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咏怀》,《咏怀》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这组诗里有八十二首,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创作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的诗在于表明他的心性;有的诗借史事讽刺曹魏集团的失政行为,才导致了亡国的结局;还有的诗描写了面对司马氏的残酷统治,不知能否自保的忧虑。《咏怀诗》中那凄迷、彷徨、忧思的心境,就是阮籍大半个人生的心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钟嵘在《诗品》中将这八十二首诗的特点总结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之所以会形成这个特点,是因为司马氏在易代之际选择了高压的政策,阮籍对此十分怨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竟是没有人用组诗这样的方式写过的,这是我们历史上最早的“五言组诗”。虽然八十二首风格并不完全相同,但“咏叹人生”的主旨却是一致,后世很多大诗人都受到了《咏怀诗》的影响,写出了很多优秀的“组诗”。近些的像陶渊明,他的二十首《饮酒》,就明显是对阮籍这个形式的继承。稍远些的像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也是从阮籍这一路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外,《咏怀诗》具有里程碑意义还在于,到了阮籍,他开始把文人的哲思带进了诗歌创作,从而提升了诗歌的思想高度,后来文人诗在大唐达到了极顶辉煌,而上溯起来,说“《咏怀诗》才是历史上最早的文人诗”是不过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想说的是:竹林七贤任性放诞、与众不同,别说是古时候,即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是绝对的“另类”——但是,就是这一群“另类”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却是魏晋那个时代里最引人注目的亮星,居然还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大贤”,并且被后世仰望一千多年,也许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这本书挺好看,文学性、历史性都很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