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隆化镇“百堂微课讲党史”第四十八课开课,二级主任科员盖晓栋为大家讲述了中国农民运动早期领导人彭湃的故事。 彭湃(1896.10.22-1929.8.30),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br> 1926年,毛泽东称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 <div> 彭湃出生于大地主家庭,是受宠的“大少爷”;生活曾讲究、精致,是日本名校的留学生,不愁出路;一生忠于救国的理想,走上革命道路,领导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会、第一个苏维埃政权......<br> 像彭湃这样的富家子弟,本可衣食无忧地过一生,为何最后放弃一切,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了解爷爷短暂的一生后,就找到了答案。<br></div> 烧田契,变为“无产者” <p class="ql-block"> 1922年11月,彭家兄弟分家,彭湃本人获得丰厚家产。随后,他把自己所分得的田契送给佃户,佃户不敢相信,担心被秋后算账,纷纷把田契退回。于是,彭湃心生一计,邀请戏班在龙舌埔演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来看戏。演出结束后,彭湃拿着一大捆田契登上戏台,一张张宣读田契所写的内容、地点、亩数和佃户姓名,然后当众烧毁。第二天,彭湃烧田契的革命行为传遍了海丰、陆丰大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彭湃26岁,留学回国一年。这把火,烧掉了至少70石租的田产,相当于如今400多万元的资产。一瞬间,彭湃从富家子弟变成了“无产者”。</p> 穿粗布衣 搞农民运动 <p class="ql-block"> 1922年6月开始,彭湃在庙前的大榕树下,用从日本带回的留声机放音乐吸引农民,当农民聚拢过来后,他便宣传革命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深入农村时,彭湃最开始穿学生装,戴白通帽,讲“斯文话”,农民以为是来收租逼债的,或躲避,或不予理睬。经过思索,他取掉白通帽戴上尖顶笠,赤着脚,与农民谈家常、交朋友。</p><p class="ql-block"> 1923年1月1日,海丰总农会成立,彭湃当选总农会会长。此时,农会会员已达两万余户,管辖人口有10多人,约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由彭湃起草的农会章程提出,“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图农业之发展,图农民之自治,图农民教育之普及。”</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时期,农会的发展迅速。同年秋,农会扩展至周边十县。余俊冰表示,这是建党初期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之后,彭湃又相继组建了惠州农会和广东省农会,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和全国农民运动的兴起。</p> 建政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彭湃领导了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11月18日-21日,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宣布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当时,会场外墙刷以红色,场内用红布盖壁裹柱,从此孔庙改称“红宫”。</p><p class="ql-block"> 同年12月1日,5万余人聚集于红场,共同庆祝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p><p class="ql-block"> 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推行了土地革命,按照彭湃拟定的“四条分配土地标准”,烧毁地主的所有田契、租约,取消旧债、旧租等一切债务,按照人数、劳动力、家庭经济和土地贫瘠分配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据统计,海丰县苏维埃政权共收缴印契四十七万多张,租簿五万八千多本。</p> 家族多人为革命献身 <p class="ql-block">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身陷囹圄的彭湃还在做监狱士兵的思想工作,并在戒备森严的上海龙华监狱建立了一条地下交通线,成功传递出两封信给党中央。</p><p class="ql-block"> 1929年8月24日下午,由于叛徒白鑫告密,彭湃被捕。6天后,彭湃被秘密杀害在龙华淞沪警备区内,年仅33岁。在狱中,彭湃给党中央写了两封信。在最后一封信中,他用较为潦草的字迹写道,“我等此次被白害,已是无法挽救......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p><p class="ql-block"> 被捕后,已知时日无多,但他仍没放弃为党工作。当时军委一项重要工作是兵运工作,他发现监狱内的一名狱警曾参加过海丰农会,想法做通了这名士兵的思想工作,建立了一条交通线,不仅成功传递出两信给党中央,“爷爷牺牲后,这条交通线还发挥了作用”。</p> 了解彭湃短暂一生后,我认为,是救国的理想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支撑彭湃放弃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生活,走上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道路。“他是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他靠着理想活着、工作着,最后也为他而欣然死去。” 编辑:安 娜<div>责编:赵义平</div><div>审核:王 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