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华陵为什么没开放呢?

少年狂熊

<h1>  一进入交城,确切地说,一进入山西吕梁市境内,马上就可以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华气场”。公路入境处写的不是“交城”,而是“华国锋故里”。吕梁境内的景区景点,凡有题名题字,大多出自华的手笔。我还是到了吕梁才知道,原来华国锋也那么喜欢书法喜欢题写。在文水交城一带,人们提到华,都不直呼其名,而只说“华主席”。在文水,出租车司机知道我们是来旅游时,马上建议“一定要去看看华主席陵园,太伟大了。”是在说华陵“伟大”,也是在说华主席伟大,二者兼而有之。</h1><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167efb">“华国锋故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山水交城”,大概出自“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山形卦象”,指卦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黄河奇湾”,指吕梁石楼县的“九曲黄河第一湾”</font></h5> <h1>  于是,我们临时调整行程,4月15日上午,专程从文水打车去交城的“华陵”。车上,司机看到我们岁数大,还特意嘱咐我们拿好拐杖,说是“要爬好几百层台阶呢!”没想到,来到华陵所在的“吕梁英雄广场”,却见大门紧闭,没有说明任何原因;里里外外不见一个管理人员,也无人可问。门口张贴的告示还是1月21日的,称<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吕梁英雄广场暂停开放。”</span>不但弄得我们莫名其妙,就连送我们过来的司机也完全没料到。一位从云南开车过来的中年人说:“我是专门来看华主席的,没想到不开门,也不打个招呼。”另一位从黑龙江北安来的老人更是愤愤不平:“这算啥事呀,不让看华主席,肯定另有原因。”我说:“前几天中央刚隆重纪念华国锋诞生100周年,应该没有问题。”他哼了一声:“说归说,做归做,上面一套,下面又是一套。”我们在门口逡巡了好一会儿,司机觉得对不住我们,就说:“我送你们到后面,后面肯定可以进去。”“后面”是卦山天宁寺景区,倒是开着门。我赶上前问售票女士:“前面陵园为什么没开呀?”回答是:“不清楚,我们和他们是两个单位。”我抱着一线希望又问:“在里面高处能看到陵园吗?”“不能,当中有大山挡着。”这下彻底没辙了,只好打发司机回去,我和老伴进去看原本没有打算看的天宁寺。</h1><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167efb">华陵所在的“吕梁英雄广场”大门紧闭,未说明原因。门柱上楹联写的是:</font><font color="#167efb">气回肠千载讴歌英雄 藏今涵古百年传唱交城</font></h5> <h1>  华国锋陵园位于吕梁市交城县卦山“吕梁英雄广场”内,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华陵”。卦山说是“位于交城县城西北3公里处”,实际却已经与县城连成一体。卦山因群峰环列形同卦象而得名,华陵置于此山,本身就带有一种神圣或者神秘的意味。所谓“吕梁英雄广场”其实就是“华国锋陵园”,因为怕过于张扬而改称“广场”,世上哪里有封闭在院墙里面的“广场”呢?为了名符其实,特意在园内两侧各建了一座“抗战英雄群雕”,还打算在这里增建晋绥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交城县文物博物馆,这就可以说华陵“位于纪念馆和博物馆旁”,听起来好像是两馆附属似的。</h1><h1> 华陵的设计完全参仿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陵墓从下至顶共有花岗岩石阶392级,与中山陵相同。其中主阶365级,当中设有4个大平台,宽12米,寓意一年四季12个月365天。顶上墓碑为5.5米见方的石鼎,寓意华55岁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碑上烫金大字“华国锋之墓”,下面是小字“一九二一至二零零八”。石鼎正面看为H形,这个“H”是“华”和“回”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也是英语“家(Home)”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华”终于“回家”了。华去世后,夫人韩芝俊转述其遗愿说:<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167efb">墓碑后墙上的浮雕</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墓顶上俯瞰整个交城</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鸟瞰是何等好风水</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广场上的抗战英雄群雕</font></h5> <h1>  华陵修建伊始就质疑四起,争论不断。先是有媒体报道陵墓投资1亿元,占地10公顷。对此交城当局回应:“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且均为“地方自筹,没要国家一分钱”。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他们说的是“陵墓总面积”而不是陵园总面积,是“安放工程总投资”而不是陵园建设总投资。1200万,放在北京只够买一套三居室。这种问题,是总有说法,总也说不清楚的。</h1><h1> 再有就是花巨额投资建陵的目的。交城当局说:2009年初,华国锋亲属提出将华的骨灰运回交城卦山安放,县里考虑,这一符合“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习惯,二可以借此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便经上级部门批准,决定将华国锋的骨灰安放点定在紧靠晋绥革命纪念馆、交城县文物博物馆和吕梁英雄广场的荒坡上。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借此提高交城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名声。交城虽然久有传名,实际却没有什么重要的旅游资源,有了华陵的名人效应,就可以大大推动当地的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用交城县委、县政府的说法:“抓好华老骨灰安放工程这一政治项目”,“咬定发展主题建设伟人故里”。这是完全正确、无可非议的。江苏淮安违背周恩来生前的意愿,建起规模巨大的周恩来纪念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h1><h1> 最重要的,是对于华的政治评价问题。长期以来,华是个敏感人物,对他的评价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和政治形势的要求不断变化,华陵也就只能尽量低调,不好过于张扬。关于华陵的介绍说:<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华陵的建造相信对交城、对山西、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有益的。首先,对于交城,不仅可以满足家乡人民怀念和瞻仰华老的感情需要,还能促进当地人文旅游发展。其次,对华老有感情的人远不止交城家乡人民,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人在。华老作为一位革命家、作为一位中共和中国的历史人物,他不再是普通的人,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只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都能想通这个问题。”</span>其实完全用不着做过多解释,全国各地为了同样目的,千方百计挖掘攀扯“名人”,只要与本地有关,不管是真是假,也不管历史或当局曾经做过什么评价,都会如获至宝,大树特树,竭尽粉饰歌颂之能事。</h1><h1> 不过,华毕竟与其它人不同,在某种意义上,他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已经过去却与当下息息相关的时代。建墓可以,纪念可以,毕竟不能动静太大,影响太大。从上面头两幅照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陵墓前台座上写的是“吕梁英雄广场”,上面原先摆放的是一只巨大的花篮。2016年,台座上的花篮换成了高达10余米的华的铜像。这尊铜像其实早就铸好,此前在库房里躺了好几年。</h1><h1> 自从华2011年11月归葬此陵后,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前来瞻仰凭吊,清明时尤甚。此刻又是清明时节,其它所有能开放的场所都早开放了,偏偏只这个陵园广场闭门不开,我想,原因不外乎两个:或者是因为形势的变化里面又在进行“调整”,或者是为了躲过这个敏感的时期。</h1><h1> 我们都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完整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别的不说,我们都还清楚地记得:1976年10月之后没过多久,当华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响起《交城的山交城的水》的旋律,那首原先述说交城山穷水恶的民歌也被重新填了词:</h1><h5>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交城那个大山里住过咱游击队,游击队里有咱的华政委。华政委最听毛主席的话,他紧跟咱毛主席打天下。华主席为咱除“四害”,无产阶级铁打的江山传万代。(1976年版本)</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交城的大山里住过咱游击队,游击队里有一个华政委。华政委最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引路他紧跟随。华主席为咱除“四害”,锦绣那个前程放光辉。(1977年版本)</span></h5><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毕竟时代在前进,人们不需要另建一个神坛。</h1><h1> 华陵后面的卦山上有一座“卦山书院”,院内辟有两间专室,展出“华国锋同志手书毛泽东诗词碑刻”50通。这是1949年以来全国首次毛泽东诗词碑刻的展出,十分珍贵,也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华那<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揉融颜柳,端正严和,笔锋朴实而不乏潇洒,字体庄重而包含神韵,素有‘金钩铁线’之称”</span>的书法。</h1><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167efb">展览前言:“……1991年冬到1992年春,华国锋浸润手书毛泽东1918至1965年的作的诗词50首。其书揉融颜柳,端正严和,笔锋朴实而不乏潇洒,字体庄重而包含神韵,素有“金钩铁线”之称。北京市园林局依原作镌刻勒石,并遵华老与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同志之嘱,将碑刻全部运回交城,落户卦山,并于今天展出面世。华国锋手书毛泽东诗词碑刻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革命历史文化珍品,是1949年以来全国首次毛泽东诗词碑刻展出。”</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七古:送纵宇一郎(罗章龙)东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如梦令:元旦》</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蝶恋花:答李淑一》</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临江仙:给丁玲同志》</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