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桑妮老师的《杨绛传》,文字手法细腻富有色彩与感情,正如书名一样“且以优雅过一生”,非常感性地记叙杨绛的一生。在她的笔下,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久被焦灼和无奈困扰的我带来久违的心灵宁静和慰藉。</p><p class="ql-block">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这句开篇语,不仅是对杨绛先生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她虽历尽沧桑,却淡定从容渡一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让读者进入一种安静、淡雅的状态,静静地读下去。</p> <p class="ql-block"> 出身书香门第的她,受父母的影响最大。父亲杨荫杭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孩子们学习。让杨绛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里学会了对事物的判断和养成了自控力,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接触、融入生活。对生活中的困难,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给杨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养成了她温文尔雅的性格。在家庭里耳濡目染,她逐渐明白 “有家人的家,才是家”。</p><p class="ql-block"> 开明而又有纪律的启明女校给与杨绛自主的信仰,英文,法文,旧约全书,从此以后,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可见学习有个好的起点是多么的重要。东吴大学读了四年,然后借读燕京大学,一年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梁宗岱先生,朱自清先生,22岁发表了处女作《收脚印》,《璐璐,不用愁!》。与钱钟书先生在清华相遇,相知,相爱,24岁结婚然后相守63年直到钱钟书先生离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曾经的大家闺秀学会了做各种家务,劈柴、做煤球,煲汤,缝缝补补……婚后一直毫无怨言地照顾着生活上拙手拙脚的丈夫。她总是退居后位,把钱钟书放在第一的位置,就连学生或书迷要求的签名也是“夫在前,妻在后”。她从不试图改变丈夫,或者拿任何家务事去烦他,使得钱钟书先生能一直安静地进行翻译和创作。她告诉我们:彼此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真正的懂得才是维系婚姻、保鲜爱情的良方。这位钱钟书心中的“妻子,情人,朋友,知己”,“珍惜得到的每一份,而那些没有得到的,皆是本应与自己无关的。" 陪伴并不是简单的陪伴,更是坚定地守护。</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杨绛先生经历了很多磨难,40岁被安排知识分子思想改造,47岁下乡劳动改造,55岁被安排打扫厕所,剃阴阳头。86岁那年女儿钱媛离世,87岁丈夫离开。在生命的坎坷和摇曳中,她一直守护着这个家,在浮华的岁月和寂静的流年里,始终保持着应有的沉静和稳妥。47岁自学西班牙文,61岁开始翻译《堂吉诃德》,由于文革耽误几年后又重新翻译。68岁写完《鬼》,然后《干校六记》,75岁《洗澡》……一直创作到91岁《我们仨》定稿!101岁的时候,依然整理钱钟书的学术创作和遗物,或者创作自己的作品,笔耕不辍!" 2016年5月,杨绛走完自己的百年人生,享年105岁。</p> <p class="ql-block"> 一代才女,学贯中西,如兰芷、如清水,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她的灵魂散发着优雅的香气。高中时创作的《斋居书怀》“俯视溪中鱼,相彼鸟饮啄;豪谈仰高人,清兴动濠濮;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高雅超脱的境界就非同一般,并且带着这种高雅脱俗的信仰走过一生。“她从来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书中桑尼多次提到这句话,自信和笃定的性格,淡定从容的处事态度。“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态度,更是底气。</p><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说自己总是把自己当作 “零”,什么都没有,自己是零,别人就注意不到自己,这样就能隐身安心做学问。这样一份内心的通透和洒脱,让她不受任何有限规则的限制,全心专注于自己的写作。也因此她给自己饱满的情感留足了空间,她带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对爱人的深情,着笔成文,铸就了一篇篇经典,也在翻译的道路上敢为人先,实现了中国文学史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先生一生经历的丰盈,以及生命细微之处的美善与力量,在我看来,她犹如一位精神领袖。她经历的百年往事,都成了和煦的春风,带着暖意融入人们的心田。“在岁月的风华里,心不能是招摇的枝丫,而应是静默的根系,深埋于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动,只求自身的简单和丰盈”。敬畏也好,虔诚也罢,我们都可以追随她走过的光影,来感知生命的静美,修炼自己的淡定与从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