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那人 那事

“三朝”老太

<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31日,在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向下乡知青学习、向下乡知青致敬”口号声此起彼伏的热烈欢送氛围中,我和尹贤林同志带领垦利县28名知青奔赴建林公社的护林、广林、十三、生产村,开始了下乡生活。这一刻已过去46年了,但那情那景至今让我激动无比、热血沸腾,让我铭记一生。</p><p class="ql-block">(在县欢送大会上尹贤林同志代表带队干部表态发言)</p> <p class="ql-block">(在县欢送大会上程方伟同学代表知青表态发言)</p> <p class="ql-block">(在建林公社欢迎大会上盖金香同志代表带队干部表态发言)</p> <p class="ql-block">轰轰烈烈之后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也就接踵而至。让我满意的是,知青们面对困难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畏惧退缩的,比如喝水问题。进村时正值盛夏,老百姓用水的坑塘里漂浮着杂草,水呈现绿色,放锅里烧开后还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面对此情,知青们一致表示:贫下中农能喝,咱就能喝,喝!喝水关闯过了,其他困难也就不在话下了。</p><p class="ql-block">(知青在进生产村知青点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下乡后让我感动的事比比皆是,如知青们生活上互相关照,劳动时争先恐后,闲暇时坚持学习记笔记等。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贫下中农对知青的呵护和关心。如广林村的郭大爷家有什么好吃的,先让知青们尝鲜;十三村的王大爷,得知知青有个头痛脑热的,就赶紧做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荷包蛋送上;生产村的李大爷,得知知青的粮食不够吃时,就提议把不顶粮食指标的“薏米”分给知青们当辅助粮;护林村则专门为知青点安排了厨师,教知青如何做饭、调剂生活等。在日常劳动中,也尽量不让知青干最苦最累的活,有时知青要求干脏活累活,也会安排棒劳力协助。没有金钱的交换,没有利益的算计,百姓与知青的关系像雪一样纯洁,像海一样深,鱼水之情在知青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p><p class="ql-block">(知青在进十三村知青点的路上) </p> <p class="ql-block">下乡后对“有苦才有乐”这话体会更加深刻。割苇子,被当地百姓称为“冬忙”,十三村的知青们自告奋勇承担了当年的割苇子任务。苇子粗壮,根部杂草缠绕,镰刀下去拉不动,脚下冰滑站不稳,一天下来,手痛胳膊酸不说,还有冻麻的脚暖和过来那种痛中带痒的滋味,更让人难以忍耐,关键是任务啥时完成?有困难退缩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后来根据苇子在冰面上,其根部很脆的特点,大家试着用铁锨贴冰面向前推,结果用力不大,却像剃头一样连草带苇都推断了。小小的创新,即加快了劳动进度,又让大家免受了挨冻之苦,知青们欢呼雀跃,开心无比。其实,每次战胜困难,完成任务,都是知青们开心快乐之时。</p><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 广林知青点知青与大队民兵连连长&lt;前排中&gt;合影)</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的迷茫和困惑日渐显现。有一天知青邓镇约我独聊,他开门见山地问我:大姐,我们真的在农村一辈子了吗?我们的婚姻 、我们的后代就都这样了吗?看着他认真而迷茫的双眼,痛苦而无奈的表情,我感到了知青真实的另一面,但那时那景,我无言以对。面对现实,我只能想方设法利用好闲暇时间,组织知青开展联谊活动,以消解劳顿、排解困惑;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鼓励知青读书学习、提升自我。不知道这些当时自以为得意之作是否发挥了作用,但大家终究坚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 生产知青点知青与大队长、团支部书记&lt;左二、三&gt;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年多的带队生活,自我认为为知青做的最实在、最有意义的事是:帮两位文化基础低的青年学会了汉语拼音及如何使用新华字典,提高了她们读书、看报和书写家信的能力;协调争取、引导帮助5名知青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想那段时光,一切是服从 、是执行、是任务、是完成,我欣慰于知青点没出现任何问题,更没留下任何后遗症。</p><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 垦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辉&lt;后排右上&gt;与全县知青带队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是一份特殊的命运安排,更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历练。知青是我们国家发展建设的践行者、见证者,她随着国家的发展建设而跌宕起伏:长身体时自然灾害生活困难;上学时遇上“文化大革命”;工作时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婚育时提倡晚婚晚育计划生育;从政的讲文凭和年轻化;从企的破产倒闭砸三铁;子女教育靠自费,毕业之后不分配等,都在知青这代人身上首先体现。但他们无怨无悔,坦诚面对,他们是那个年代的脊梁!</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 惠民地区知青代表会议垦利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 十三村知青点知青回村看望王大爷夫妇)</p> <p class="ql-block">(2010年6月 垦利县组织召开知青档案资料征集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下乡时垦利县革命委员会发给知青的《毛泽东选集》)</p> <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垦利县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是时代的产物。不论历史如何定位,后人如何评说,我都无法拒绝那种轰轰烈烈的激情,我都无法释怀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我都无法忘却那段空前绝后的命运记忆。</p><p class="ql-block">我属于那个年代,那个年代选择了我,我感恩于那年那人那事!</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3日</p><p class="ql-block">(原文刊登于《青春奉献黄河口》、《黄河口姓氏与移民文化》,此处内容有缩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