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潍坊市初中道德与法治领军人才人选齐聚潍坊广文中学,进行为期两天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领军人才人选培训活动。年年清风,岁岁春光。此时学校报告厅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叶王蓓教授与参会教师们正共赴一场思想盛宴。</p> <p class="ql-block"> 4月21日上午会议叶王蓓教授报告的主题为“上海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论与案例”,共分为上海市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业设计、上海的校外公民教育——课内外结合、上海的思考——单元教学设计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art1—作业设计</p><p class="ql-block"> 叶教授首先播放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垃圾站该不该搬》《我搜集的和父母的照片》三段视频,并鼓励参会教师说说这三段视频的特点。其中,来自安丘的张志勇老师从《垃圾站该不该搬》中学生采访校长的视频片段入手,认为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的行为是指向高中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解决思维能力的培养。高密的李爱萍老师认为《养家的父母最辛苦》、《我搜集的和父母的照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利于情感升华。叶教授在总结两位老师点评的基础上,也指出这三段视频分别代表初、高中不同学段、课堂的不同环节、不同的作业设计,其中就作业设计方面展开了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叶教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要达成认知目标,也要兼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她对领军人才人选的作业设计进行了分类,将素材类、活动类、仪式类、方案类归纳为说一说、画一画和写一写三部分,指出作业设计也要从传统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实现深度跨越,在时间段安排上可以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art2—课内外结合</p><p class="ql-block"> 观看《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视频,这段视频聚焦于课堂导入环节,在导入脱贫话题时,播放同事的女儿在西海部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感受,并且根据课前调查,展示了同学们对于贫困的了解程度。随后叶教授说明了播放此视频的目的,她表示在上海这座中学的学生对于贫困的了解少之又少,授课教师为解决此问题,特意选取了同龄学生的真实生活感受来拉近距离,聚焦于对贫困问题的思考。所以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注意课内外结合。</p><p class="ql-block"> 叶教授选择了上海的校外公民教育来补充课内外结合,她展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系列教育资源,指出社会教育资源便于教师选择、便于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但是在使用社会教育资源时要了解其特点,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适当运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模型,依次来达到课内外相结合的最佳效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art3—单元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教材难度、抽象性增大,学情变化,选考形势严峻,核心素养多元化等新情况的出现推进了单元教学设计的进程。单元教学设计向上承接课程目标,向下统领课时目标、内容、活动、作业、评语和资源等。对于单元教学设计的讲解,叶教授依旧用一段视频进行案例分析,通过《中国向何处去》视频的展示,明确了单元设计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时间在老师们飞速的笔尖中划过,张庆杰老师就上午叶教授的报告中分享了“三结合、两感想”的看法。理论与案例的生动结合、报告与老师互动的生动结合、上海做法与潍坊特色的生动结合;两感想是在同与不同的基础上,一样的是上海与潍坊思政学科的春天来了但选科形势同样严峻值得好好思考,在教学时都有亮点、有特色和有思考,不一样的是教学改革的理念,课堂改革的进度。</p> <p class="ql-block"> 下午会议叶教授针对一线教师在科研课题上的困惑,进行了以中小学思政教师科研选题为主题的报告,报告共分为选题起点、选题聚焦、选题确定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art1—选题起点:问题+文献资源</p><p class="ql-block"> 叶教授在讲解选题时,围绕着“工作中遇到的哪些问题可以成为研究选题”和“哪些文献不能忽视”进行回答。她指出研究选题要有一定的文献综述基础、具备创新性、应用性等论文价值,可以按照工作生活指向阅读、阅读指向工作实践两条路线进行。</p><p class="ql-block"> 工作一线中可以细心发现研究问题,文献资源同样也可以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政策类、学科教学刊物、教育类刊物、相关外文刊等书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art2—选题聚焦:关键概念的提炼</p><p class="ql-block"> 选题聚焦实际是关键概念的提炼,关键概念的提炼从何而来?叶教授也给大家支出了三个小妙招。</p><p class="ql-block"> 1.沿用阅读指向工作实践的路线。阅读是指对教材的静态分析,分析课本的内容选取、结构、呈现和编制工艺等内容,基于课本的深度解读形成自己的选题。</p><p class="ql-block"> 2.沿用工作生活指向阅读的路线。工作生活是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案例,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做法与案例形成文字材料,作为自己的选题。</p><p class="ql-block"> 3.教学资源、资源开发的研究。选取一个案例进行研究,比如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师德的教育,那研究主题可以为师德案例教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art3—选题确定:研究计划的浮现</p><p class="ql-block"> 选题确定后,可适当制定研究计划。在研究计划的制定时,叶教授首先提示大家区分案例研究与案例故事,案例故事呈现的是故事,案例研究是个案研究并总结规律。在下一步的报告中,叶教授针对个案研究进行了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 在讲解个案研究问题时,叶教授从个案研究概述、个案研究设计、个案研究常见数据搜集工具—观察和访谈三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在个案研究概述中详细讲解了研究方法类型,在第一层次中描述了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论范式;第二层次中描述了实验的、非实验的、现象学、历史研究、民族志等方法;第三层次介绍了资料收集的手段。在个案研究设计中,着重讲解了研究伦理、研究问题、抽样及工具化和研究矩阵四方面。</p> <p class="ql-block"> 针对科研选题的报告,张庆杰老师也在会议总结时向在座的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否距离我们太远了;二是课题选取基于哪点更容易落地;三是经过一天的高度学习后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消化了。</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晚,一天的会议慢慢接近尾声,参会的老师们却意犹未尽,在为今天收获满满知识开心的同时,也对第二天的会议内容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 细雨湿衣,天有点凉,但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依旧高涨。第二天的会议学习就在老师们的期待中拉开……</p><p class="ql-block"> 上午的会议分为公开课展示和专家点评、学员分享两部分。首先是来自潍坊广文中学的李艳丽老师带来的七年级下册《“我”和“我们”》这堂课。课堂开始播放了由七年级九班的同学们入学半年多来的校园生活记忆剪影为主题的视频,让同学们认识到由“我”到“我们”身份的转变。课堂依次通过“感受集体的温暖”“感悟集体的力量”“集体生活成就我”三个环节层层推进,同学们在活动讨论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荣誉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学会主动承担集体中的责任,去创建更美好的集体,在集体中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场是来自潍坊文昌中学的王海荣老师带来的八年级下册《国家机构》这堂课。从观看《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的开幕式》到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决议“十四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材料的运用、选取都密切联系时政,同学们全程角色扮演人大代表参与其中,去感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其中课堂最后现场采访环节,更是让学生们下台采访参会的教师们,让参会教师们来帮助自己释疑。活动大胆开放,学生们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提高。此时,风声雨声师生们的讨论声,恰是人间四月的一道好风景!</p> <p class="ql-block"> 在专家点评、学员分享环节,随机抽签确定的2位听课教师和2位领军人才人选以及主动点评的刘芝茵老师对两节公开课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奎文区的丁君老师认为七年级课堂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恰当及时、情感在环节的推进中依次升华,但是学习目标的撰写可更加准确,把了解、感受、明白等词语换成说出、列举会更可评、可测;八年级老师的课堂设计细致、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到位,但可以适当精简课堂导入、问题设置。</p><p class="ql-block"> 诸城的郭强老师认为两堂课都能整体性构建知识、基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构建情境和选择鲜活生动的时政素材,便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如何进行评价?对于未积极参与并回应课堂活动的学生如何进行评价?</p><p class="ql-block"> 寿光的丁爱玉老师认为七年级的课堂接地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教师能在互动中积极关注学生并及时点评、及时引导,是一堂有温度的课;八年级的课堂侧重于知识的学习,教师循循善诱、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是一堂有深度的课。</p><p class="ql-block"> 滨海的李山峰老师认为七年级的课堂材料运用精彩,情感教育呈现完美,在时间分配上有待优化;八年级的课堂设计精彩,指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但评价不够具体,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所不足。</p><p class="ql-block"> 青州的刘芝茵老师从细节入手,提出两堂课要进行目标解读、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指出课本易错点、多给学生动笔机会等建议,让一堂公开课不仅高大上,也要奢华有内涵。</p> <p class="ql-block"> 李秀芝老师对前五位老师的点评稍作总结,她指出课堂的遗憾与不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五位老师的点评没有只谈赞美,而是直面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见解。今天的点评环节更是我们课堂智慧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不仅是出课教师会有所收获,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会有所启发与借鉴。</p> <p class="ql-block"> 在专家点评环节,叶教授就如何进行评价进行了详细点评。她认为全国道德与法治课堂都是相同的,因为大家在呈现知识选取的素材大同小异;但又是不同的,因为大家的活动安排不同。在进行评价时,叶教授给大家讲授了一个测试小工具,可以利用课前、课后的对比来对学生进行评价。</p><p class="ql-block"> 最后,潍坊市教科院的姜正伟老师也对两节公开课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要把课堂打造成浸入式课堂,真正让别人明白。在七年级的课堂上,活动设计可稍作变化,比如把女足视频变成图片,让同学来说出这张图片的来源背景,教师再借助学生回答追问、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在八年级的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许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中擦出课堂的精彩火花。</p><p class="ql-block"> 姜正伟老师也对昨天的中小学思政科研课题报告稍作总结,提醒在座的领军人物教师们要把平时开会的所感所想及时记录、学会反思,争取在课堂申报领域有所突破。</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为期两天的领军人才人选培训进行到了下午最后一场汇报,叶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科思维能力与微认证为主题的头脑风暴。</p><p class="ql-block"> 学科思维能力与微认证主要从教学设计、学科思维、策略与评价四部分进行汇报,着重对教学设计、学科思维与评价三点进行了讲解。在教学设计方面,推荐加涅的ADDIE模式,对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进行了详细讲解。学习结果分析分为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这五方面,其中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关注态度方面,态度即知、情、行。叶教授还在此补充了布鲁姆的认知领域—两纬目标分类,在学什么的基础上对于学到什么程度有了详细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在学科思维方面,重点讲解了学科思维怎么做,这便需要微认证实践。微认证实践需要概念定义和系统化思考两步,概念定义的步骤更为繁琐,分为界定微能力、向教师提供相关研究、实践的文献与资料、教师提交实践材料和思政学科思维培育微能力评分指南这四个环节。</p> <p class="ql-block"> 会议最后,姜正伟老师用“站位”“感谢”“春雨”“衣服”“斧子”“规划”这六个关键词对两天的培训进行了总结。每个词语有每个词语想要表达的意思,但都传达了对领军人才人选未来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道德与法治课未来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姜正伟老师最后用牛不扬鞭自奋蹄、俯首甘为孺子牛、勇于创新拓荒牛、任劳任怨老黄牛、让咱学科更加牛这五句简短有力的话语,点燃了老师们心中的激情,坚定了前行的步伐,向未来奔赴而去。</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时间很快,共分为四场报告;两天的时间很慢,在老师的成长之路中影响深远。漫漫教学路,唯有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思考、不断重新出发。人间四月芳菲已至,领军人才人选再起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