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设计说课展示、录课观摩研讨”-----音乐工作坊第七次活动

2020音乐新教师工作坊

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音乐新教师工作坊的培训活动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建欣苑校区如期举行。此次培训活动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进行:一、两位新教师首次录视频课观摩研讨;二、现场教学设计说课展示;三、教师现场教学互动课展示。 模块一部分由王毓麟、张琼两位新教师录视频课观摩研讨。音乐教师王毓麟为我们展示的是三年级欣赏课《卢沟谣》。王老师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有亲和力,问题抛出有指向性,能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期间用举例的方式引出学生正确答案,而后将学生带回歌词中。教研员杨俐嘉老师也称赞王老师整堂课呈现的相对完整,作为新教师敢于将自己的课堂呈现给各位老师,非常有勇气。<div> 舞蹈教师张琼带来的是针对初二年级女生设计的一门实践课程“模仿与编创”——初探傣族舞韵课程。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从傣族文化了解到基本傣族舞蹈形态的学习,强调学生感受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美。最后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傣族单人造型的环节,加深学生对于傣族舞韵的感知。课堂教学流程完整,环节丰富,教师的个人示范专业性强,体现了傣族舞的美感。<div><br></div> 杨老师为我们新教师指出音乐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br>一是 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常规、聆听习惯、歌唱习惯等。<br>二是 准确性:歌唱的音高与节奏的准确、概念解读的准确、音乐术语与文化拓展的准确等。<br>三是 审美性:演唱、演奏、说话、肢体表现等有控制的美。<br>四是 实践性:教学活动设计的多样性与适切性等。</div> 接下来进行的是模块二,刘晓凡老师和王文昕老师为新教师展示优秀录像课+单元教学设计说课。刘晓凡老师说课内容是《中国地方民歌与表现》。通过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南民歌《编花篮》,将两首歌曲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指出其地域、风格、旋律、方言、调式五个方面的不同。<div> 王文昕老师说课内容是《鉴“器”赏“乐”—竹笛赏鉴与名曲赏析》。讲解梆笛和曲笛的不同,并运用到单元课程的歌曲中,以笛辨曲。两位老师的说课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每一个细节都能很好的捕捉,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课例。</div> 最后进行的是模块三,教师现场教学互动课展示。给我们带来互动展示的是新教师王淼老师。因学校原因她是入职以来第一次讲音乐课,带来的是初中教材中的《丑末寅初》,试讲片段为京韵大鼓的“老七点”。她带领老师们了解了京韵大鼓“老七点”的一板三眼:板、头眼、中眼、末眼。并将“鼓、上、梆、合”设计声势动作,老师们玩的不亦乐乎,“课堂”氛围愉悦至极! 此次培训是我们音乐工作坊的最后一次活动。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所提升,期待新教师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发光发热!

教师

老师

傣族

说课

展示

教学

学生

工作坊

设计

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