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

星辰

<p class="ql-block"><b>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本次集中开放的革命活动旧址包括北京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陶然亭慈悲庵、“亢慕义斋”旧址、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赵家楼遗址、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以及李大钊烈士陵园、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马骏烈士墓等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以及重要纪念设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五四广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京大学红楼</b></p> <p class="ql-block"><b>北京大学红楼,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北京大学红楼遗存有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等。北京大学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大二院旧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京师大学堂</b></p> <p class="ql-block"><b>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原京师大学堂院内。该楼建于1904 年,砖木结构,高两层。这里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改称北京大学第二院数学系楼,李大钊、陈独秀曾在此讲学。1919年3月,青年毛泽东在该楼第16教室聆听李大钊授课。1920年5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曾在此举办庆祝五一劳动节等革命活动,这里也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早期组织的重要活动地。内设“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亢暮义斋旧址</b></p> <p class="ql-block"><b>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9号,原为北京大学第二院西斋两间宿舍。</b></p> <p class="ql-block"><b>1920年,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校长蔡元培拨出西斋两间房屋给研究会作活动场所,一为办公室,一为图书室。图书室取名“亢慕义斋”,“亢慕义”即英文“Communism(共产主义)”的音译。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定期在此举行讨论会、演讲会,组织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亢慕义斋”曾收集了汉、英、德等各种文字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及报刊杂志几百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新青年》编辑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b>《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租住在此,《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随迁此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等人曾任《新青年》编辑。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b></p><p class="ql-block"><b>《新青年》杂志诸同人,从左上至右下依次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高一涵、陶孟等人。</b></p> <p class="ql-block"><b>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历史上的《新青年》专题展”和“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法大学旧址</b></p> <p class="ql-block"><b>位于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层楼房、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中法大学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此处,改称中法大学福尔德学院。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1922年,建立了以肖明为书记的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了以肖明为书记的中共中法大学支部。同年,陈毅进入中法大学学习,并由团员转为党员。1924-1925年,陈毅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b></p> <p class="ql-block"><b>1984年,中法大学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山公园来今雨轩</b></p> <p class="ql-block"><b>“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是著名的茶楼和饭馆,也是近代一些社会名流聚会之所。“来今雨轩”与众多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包括鲁迅、林徽因、张恨水、李苦禅、萧乾、林语堂、吴宓、罗素等。鲁迅先生就曾多次到来今雨轩,在这里就餐、饮茗、翻译小说,《鲁迅日记》1924年4月13日就记载着:“星期休息,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鲁迅先生翻译的小说《小约翰》也是在这里完成的。</b></p> <p class="ql-block"><b>来今雨轩位于东城区中山公园内,建于1915年,建筑面积549.4㎡。</b></p><p class="ql-block"><b>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后,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的聚会、座谈会,阐明政治主张。1920 年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李大钊多次来到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b></p> <p class="ql-block"><b>1988年,中山公园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少年中国学会专题展”“文学研究会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大一院操场旧址</b></p> <p class="ql-block"><b>北大一院操场旧址原为北京大学红楼北侧的大操场,位于东城区北河沿大街甲83号。五四运动爆发当天,北京大学游行队伍从这里出发。之后此地便成为爱国青年学生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三一八运动、一二九运动等学生爱国运动中,北大游行队伍都从这里出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杨昌济故居</b></p> <p class="ql-block"><b>杨昌济故居位于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5号(原9号)。1918年6月,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从湖南迁居此地。该故居为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后院有北房四间,占地面积约360㎡。</b></p> <p class="ql-block"><b>同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应老师杨昌济邀请从湖南首次来京并居住此地,与蔡和森暂住南房靠近大门房间。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开展活动,转住吉安所左巷8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居住地</b></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第一次来京居住地旧址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左巷8号,该院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房两间,占地面积约100㎡。</b></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从1918年8月19日到京,至1919年3月12日因母亲病重离京回湖南,在北京住了近八个月的时间。初到北京,毛泽东借住在杨昌济家中,不久,为便于联系其他来京新民学会会员,经杨昌济帮助,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陈绍休、陈焜甫、罗章龙、罗学瓒、欧阳玉山租住吉安东夹道7号(今吉安所左巷8号),在这个小院的3间北房中住了六七个月。期间,毛泽东主要从事三项活动:一是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二是探索救国道路,三是联系革命力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赵家楼遗址</b></p> <p class="ql-block"><b>赵家楼遗址位于东城区前赵家楼胡同1号。五四时期,为曹汝霖住宅。1919年5月4日下午,为反对签订巴黎和约,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大学等3000多名学生,高呼“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聚集天安门前,集会演讲。演讲后,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惩办亲日派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和驻日公使章宗祥,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受阻后,游行请愿至此,义愤之下放火焚烧曹汝霖住宅,史称“火烧赵家楼”。旧宅已全部拆除,在遗址上重建为赵家楼饭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李大钊被捕地遗址</b></p> <p class="ql-block"><b>李大钊被捕地遗址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29、31号,北洋时期,此处原为俄国兵营,后苏联大使馆将此处改为民房出租,该院占地面积近30000㎡,房屋200余间,原建筑已拆除。</b></p> <p class="ql-block"><b>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率中共北方区委机关、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暂避此处。1927年4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命令军警在北京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及其他革命者。4月6日,李大钊在此处不幸被捕,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演讲地遗址</b></p> <p class="ql-block"><b>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演讲地遗址位于东城区东便门内、护城河南河沿,原为蟠桃宫,正名“护国太平蟠桃宫”,始建于明代,是北京著名道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919年3月23日,北大学生邓中夏、黄日葵、许德珩等人发起创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并在蟠桃宫设固定讲演点,通过现场讲演启发民智,宣传民主科学和教育救国理念。1987年因修筑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被拆除。原蟠桃宫王母殿前的“护国太平宫碑”被作为文物移至立交桥南侧绿地中建亭保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向导》周报办公地旧址</b></p> <p class="ql-block"><b>《向导》周报办公地旧址位于东城区中老胡同(原中老胡同1号)。</b></p> <p class="ql-block"><b>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该报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1922年10月,该报随中共中央进京迁至此地办公,1923年3月上旬迁离北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京李大钊故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北京李大钊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文物建筑占地面积约550㎡。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及家人在石驸马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20世纪初叶中国革命的“播火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b></p> <p class="ql-block"><b>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位于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32号,文物建筑面积近820㎡。《京报》由邵飘萍于1918年10月创办,京报馆最初位于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迁到琉璃厂小沙土园胡同,1920年9 月迁至现址。</b></p> <p class="ql-block"><b>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注重新闻报道和时政评述,反帝反军阀旗帜鲜明,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配合党的北方革命活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1925 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84年,京报馆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京报与京报馆专题展”“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陶然亭慈悲庵</b></p> <p class="ql-block"><b>古刹慈悲庵,坐落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的高台上,建自元代,又称观音庵。在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而成为北京的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展厅</b></p> <p class="ql-block"><b>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邓中夏、罗章龙、萧三及“铺社”在京成员集会于陶然亭,共同商讨进行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问题,会后曾在慈悲庵山门外古槐下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展厅</b></p> <p class="ql-block"><b>1920年8月12日上午,周恩来参与并组织领导的天津觉悟社,李大钊同志发动并领导的北京少年中国学会,以及曙光社、人道社、青年互助团五进步团体代表20余人,为促进五四运动后涌现的各革命小团体之间的联合,在陶然亭北厅举行茶话会。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参加了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b></p> <p class="ql-block"><b>第三展厅</b></p> <p class="ql-block"><b>第四展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高君宇烈士墓</b></p> <p class="ql-block"><b>高君宇烈士墓位于西城区陶然亭公园内,占地面积 1600㎡。</b></p> <p class="ql-block"><b>高君宇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成员之一,参与组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首任书记,曾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为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建者。1925年因病逝世,葬于陶然亭湖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遗址</b></p> <p class="ql-block"><b>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处清末民国初的仿西方风格学校,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成。其中教学楼面积43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是一组由四座楼组成的校舍。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并积极筹建女高师,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曾于1923-1926年在此执教。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45 号,1909年建成,原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9年改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舍由四座楼组成,文物建筑面积6702㎡。</b></p> <p class="ql-block"><b>1920年至1926年,李大钊受聘于该校,讲授课程的同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引领和影响下,一批关心民族命运的青年学子走上革命道路,如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北方妇女运动领导人夏之栩、三一八惨案烈士刘和珍和杨德群等。党的一大后,中共西城支部成立,缪伯英任书记。在中共北京地委领导下,该校进步学生参与一系列反帝反军阀爱国活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国立蒙藏学校旧址</b></p> <p class="ql-block"><b>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最早为明朝初年的常州会馆,清朝末年该地被称为“毓公府”。1913年,中华民国蒙藏院在此开办国立蒙藏学校,占地面积11880㎡,其中古建筑面积3200㎡。</b></p> <p class="ql-block"><b>1923年秋,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工作,吸收部分学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藏学校中的蒙古族革命青年乌兰夫等人陆续转为中共党员,并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支部——中共蒙藏学校支部。国立蒙藏学校成为蒙古族第一代共产党人的诞生地,被称为内蒙古革命的摇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地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b></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地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位于西城区北长街20号福佑寺内。福佑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乾隆年间改为现用名,占地面积15000㎡,建筑面积5894㎡。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领的湖南驱除军阀张敬尧代表团抵达北京,暂居福佑寺,直至1920 年4月离京。</b></p> <p class="ql-block"><b>毛泽东在此创办平民通讯社,开展驱张斗争。该通讯社每日向京、津、沪、汉等地报馆发新闻稿,报道驱张情况。当时北京《益世报》、天津《京津泰晤士报》、上海《申报》、武汉《大陆报》等几十家报刊均刊用它的新闻,并发表社论时评予以支持,迅速形成强有力的倒张舆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李大钊牺牲地旧址(京师看守所旧址)</b></p> <p class="ql-block"><b>李大钊牺牲地旧址(京师看守所旧址)位于西城区人大会堂西路2号。明清时期此处为刑部监狱,北洋时期此处为京师看守所。</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4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命令军警在北京逮捕大批共产党员及其他革命者。4月6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幸被捕。4月 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在这里从容走上绞刑台,英勇就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马骏烈士墓</b></p> <p class="ql-block"><b>马骏烈士墓位于朝阳区日坛公园内,占地面积90㎡,墓侧建有纪念馆,占地面积200㎡。</b></p> <p class="ql-block"><b>马骏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曾与周恩来等共同发起成立觉悟社。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创办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负责恢复重建中共北京市委,同年1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b></p> <p class="ql-block"><b>1928年2月,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英勇就义。1951年北京市政府隆重公祭并重修其墓。1987年再次重修,墓碑由邓颖超题写。1997年,在墓旁建成马骏烈士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纪念馆内设“革命先驱民族英烈——马骏生平事迹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李大钊烈士陵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海淀区万安公墓内,占地面积 2200㎡。</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灵柩暂放宣武门外长椿寺,5 月1日移至妙光阁浙寺。1933年4月23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及革命团体在万安公墓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1983年10月陵园落成后,李大钊夫妇灵柩移葬于此。园中保存有1933年李大钊烈士公葬地址原貌及当时一同埋入墓穴的李大钊烈士墓碑,是纪念和缅怀李大钊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b></p> <p class="ql-block"><b>1984年,李大钊烈士陵园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设“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专题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长辛店二七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位于丰台区长辛店花园南里甲15 号,1983年,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铁道部和北京市共同投资兴建长辛店二七纪念馆,1986年建成,占地面积6600㎡,建筑面积230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长辛店3000多名铁路工人参加了这一伟大斗争,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主要策源地和发生地之一。内设“北方的红星——长辛店与中国工人运动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b></p> <p class="ql-block"><b>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德善里18号,原为京汉铁路局火车房总管住宅,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占地面积400㎡,建筑面积265㎡。</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918年,蔡元培等人在此创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北京大学附设高等法文专修馆长辛店分馆工业科,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处在工厂勤工俭学的预备班。毛泽东曾于1918年11月、1919年3月两次来到长辛店,看望勤工俭学的湖南籍学生。2013年,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为其中之一。内设“光辉印记——长辛店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b></p> <p class="ql-block"><b>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中段路东祠堂口胡同1号,建筑面积17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920年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为开展工人运动,邓中夏等人在此筹办成立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劳动补习学校于1921年1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1月11日正式开学。学校教员主要由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派驻。学校从提高工人文化程度着手,进而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培养工人骨干,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阵地。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影响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创办以工人为主的夜校。1921年5月1日,京汉路长辛店铁路工人会成立后,此处成为办公地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长辛店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b></p> <p class="ql-block"><b>长辛店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135号,原为明代道教娘娘宫,建筑面积13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五四运动爆发后,长辛店铁路工人曾在此组织救国十人团、各界联合会,声援爱国学生。1920年初,工人运动骨干史文彬、陶善琮等人创办的夜班通俗学校由北墙缝胡同迁至该处。1921年5月1日,长辛店铁路工人在此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成立京汉路长辛店铁路工人会。1922年8月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和1923年2月长辛店工人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都曾在此召开大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警察局驻地旧址)</b></p> <p class="ql-block"><b>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警察局驻地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196号,原为火神庙,建于明代,建筑面积 135㎡。</b></p> <p class="ql-block"><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期,此处是宛平县长辛店警察局驻地。1923年2月4日,长辛店铁路工人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2月6日夜,工会领导人史文彬等人被反动军警拘押在此。2月7日上午,反动军警在此枪杀工人纠察队副队长葛树贵等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b></p> <p class="ql-block"><b>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位于丰台区杨公庄1号(二七机车厂内),现存法式建筑风格别墅6栋、比利时建筑风格别墅1栋、厂房1处,总建筑面积6300㎡。</b></p> <p class="ql-block"><b>1901年,卢汉铁路长辛店机厂在长辛店三合庄成立。1918年至1919年,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生在此实习。毛泽东曾两次来到长辛店,深入工厂车间,了解产业工人状况。1921年5月5日,长辛店铁路工人会成立,为开展北方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1922年8月,中共长辛店支部成立,成为京汉铁路最早的基层组织。同月,爆发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成为北方铁路工人罢工的起点。1923年2月4日,长辛店工人在此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长辛店二七烈士墓</b></p> <p class="ql-block"><b>长辛店二七烈士墓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公园,占地面积 65㎡。</b></p> <p class="ql-block"><b>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为反抗军阀暴行,2月4日,京汉铁路全线工人举行同盟罢工。2月7日,京汉全路罢工工人遭到北洋军阀武装镇压。长辛店工人葛树贵、吴祯等壮烈牺牲。1966年7月,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工厂为纪念二七惨案中牺牲的葛树贵、吴祯两位烈士而修墓立碑。2013年,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辛店二七烈士墓为其中之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174 号,建筑面积205㎡,该旧址民国时期为刘家铁铺。</b></p> <p class="ql-block"><b>1921年10月,长辛店铁路工人会改组为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迁至此处。1922年4月在此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一次筹备会。1922年8月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和1923年2月长辛店工人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罢工斗争的指挥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