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霎那间处读论语(之六零零)

爱睦

<p class="ql-block">【于霎那间处读论语之六零零,继续读里仁第四第五章臆补"总600。210422,成都银杏庄】 </p><p class="ql-block">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到六百篇,需用力用心不竭,不忘反求诸己,改善自我之境。 “时有否泰”, 这一章孔夫子更想说的是:做人一定要知道,还有比功名利禄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去追求,甚至在仁义道德面前,功名利禄其实根本不值一提,不是个什么必要条件。孔子已预计到了权力、富贵的极端腐蚀性,会有很多人为此失去大端,不顾一切。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两种世界的处理,的确是人生大课题,即使是圣贤,也要面对。孔子一生,名声一直盛大,但他到老年不得不离开鲁国选择漂荡,意味着对官爵和社会地位的彻底放弃,真君子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如果追求功名而放弃仁义,盖“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一刻也不行。现在说特朗普似乎不厚道了,但凡他学过一点东方儒家智慧,也不会这么因仁义尽失而被世界和美国无情地抛弃,下场亦造次,心情亦颠沛。特氏正处于朱熹所感叹的:“终食者,一饭之顷。”礼义廉耻,还是个做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钱穆亦曰:“常人,富贵则处,贫贱则去;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君子无时无刻违离仁,哪怕是人生不得志甚至是困顿危难时都不违离仁,可见君子居仁之坚定。做君子会失去很多,甚至于性命。“盖名之非实,君子之所耻;没世不称,君子之所疾。此所以处仁而不去也。成名则君子之事,无所成名则是小人之事。”黄式三《论语后案》曰:“终食时暂,造次时遽,颠沛时危,君子无违仁,观其暂而久可知也,观其变而常可知也,言为仁无间断之时也。”仁要贯穿于一切差异场境,道要穿越一切不同境遇。是动态的生活,是永远在别处的移动。</p><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总结道:“《论语》最重言仁。然仁者人心,得自天赋,自然有之。故人非求仁之难,择仁、安仁而不去之为难。慕富贵,厌贫贱;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此章仍是里仁为美之意。”作为人要看到,有比富与贵更高价值的东西;有比财富和权力更不能舍弃的东西,唯有道义,唯有仁爱,是绝对的,是永恒的。安居于道,心中有仁,一刻不偏离,不能找借口,何其难也。说实在的,富贵往往是,只要你放弃坚守,放弃初心,就可以唾手可得。</p><p class="ql-block"> 录一则文字,《后汉书·卢植传》论曰:“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夫蜂虿(chài)起怀,雷霆骇耳,虽贲育荆诸之伦未有不冘(yóu)豫夺常者也。当植抽白刃严合之下,追帝河津之间,排戈刃,赴戕折,岂先计哉?君子之于忠义,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