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切实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正确“理解教育价值,理解素养实质,理解教学本质,理解学习要义”的水平,进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021年4月22日-24日举办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p>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1日,土默特左旗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及一线教师在旗教育局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来到“龙城”常州,参加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培训学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开幕式:</b></p><ol class="ql-block"><li>嘉宾介绍 </li><li>领导致辞</li><li>日程解读</li></ol><p class="ql-block"><br></p> 培训篇——高瞻远瞩,拓宽眼界 <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u>专题:《自觉教育思想精要解读》</u></li><li><u>专家:潘建明教授</u></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潘建明</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硕导,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名师工作室“引领示范奖”,全国名师工作室“优秀主持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名师发展共同体领衔人,全国自觉教育发起人。在《人民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潘建明与自觉数学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等专著八部,主持全国、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六个,在全国送培送教500余次,先后参加中美、中加、中澳、中俄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的课堂教学学术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讲座中,潘教授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自觉教育思想。让我们知道学生在用任何方式进行学习时都要以独立又深入思考为前提。学习不是要学会解题技巧,而是要学会思考、提升思维品质。自觉教育要让学生在静止中看到变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我们知道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拼搏中学会学习,从丰富的学习成就中享受快乐。同时要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真善美,也要学会辨别假恶丑,还要提升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p> <ul class="ql-block"><li><u>专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u></li><li><u>专家:周满生教授</u></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周满生</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比较教育学科组副组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富布莱特新世纪学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创新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比较教育研究,参与国家许多宏观政策与法规的起草与制定。</span></p> <p class="ql-block"> 周教授从国内外一些案例谈起,分析了中国教育当前不均衡的现象,同时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需求,并且梳理了发展国际化教育及国内均衡教育之间的关系,清除了参会学员心中的疑惑。同时,他还提出我们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指出要培养的是具备全球素养既全球化能力的人。我们培养的青少年应当能够分析当地和全球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通过北大附中,北京35中国际部等学校成功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有六种核心素养和能力的人,同时提出具体措施,如课堂教学的改革,训练思维的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ul class="ql-block"><li><u>专题:《理性教育:教师何为》</u></li><li><u>专家:严华银教授</u></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严华银:</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教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首席专家,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农工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 严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感想颇多,教育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因为观念是行为的向导,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以前,我们只是注重双基教学,即知识与技能方面,却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学生的重要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并能运用于其他的问题情境中,从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的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精彩的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表达、敢于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要创设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尊重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他们当作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来看,而不能当作知识的容器,从而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p> <ul class="ql-block"><li><u>专题:《创造引人入胜的课堂》</u></li><li><u>教师:杨九俊教授</u></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杨九俊:</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研究员,特级教师,2002年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2013年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2019年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分册主编。研究成果曾先后获教育部一等奖,省政府特等奖。社会兼职先后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组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span></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的讲座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与美相遇,则会魅力倍增。如何有效有趣地展开与美相遇的课堂教学呢? 引人入胜 就是四字真言。其内涵的审美阐释,有助于教师深化对美的课堂教学的认识,并进一步富有成效地去追求与美相遇的课堂教学,促使教学进入艺术的境界。</p> <ul class="ql-block"><li><u>专题:《深度自主:促进智慧数学教与学真实发生》</u></li><li><u>教师:张伟俊</u></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5px;">张伟俊</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共党员,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副校长。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曾获得江苏省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教学成果被评为江苏省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课型范式与教学策略研究》、江苏省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建设自主学习型课堂的研究》,多次应邀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名师送培”活动中上示范课和作讲座,近五年在《人民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中学教研》、《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等杂志上有十多篇论文发表。</span></p> <p class="ql-block"> 张校长的讲座让我们所有初中数学团队成员从对“深度自主学习”的陌生,到逐步建立“深度自主学习”的学习意识,它应该是学习原本的方式;我们可以围绕张校长谈到的深度自主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设计教学。第一是设计课程标准和内容,要确定适当的重点问题,将丰富的信息纳入课程内容并进行有机整合;第二是预评估,作为教师,需要时刻明确学生应该学生学到什么,并帮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目标;第三是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第四是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第五是获取新知识;第六是深度加工知识;第七是评价学习者的学习。</p> 授课篇——思维碰撞,异彩纷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专家引领示范课</b></p> <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聆听了潘教授的课,真可谓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洗礼 。潘教授的课生动,有趣,充满思维活力 。课堂上孩子们的头脑、眼睛、双手、时间和空间,心灵得到解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学员参与评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数学组郝丽娜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听了潘教授的课,我获得了精神层面和专业方面的感悟。潘教授的课非常精致,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潘教授的工匠精神,匠心独具,精益求精。专业方面,潘教授学术造诣精湛,整体把握教材,活用巧用妙用教材。如教学中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后,先进行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学习,再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逻辑清晰顺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潘教授注重前位知识和后位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类比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形成从学会走向会学的能力。在整个教学当中,潘教授注重学法指导,收放自如,可以说他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每一种行为都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整节课并不是教导学生外在的知识,而是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自己去认知。潘教授的教学正如他的自觉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师的我,我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名师引领示范课</b></p> <ul class="ql-block"><li>展示课:七年级《12.2证明》</li><li>作课教师:关旸(常州市第四中学)</li></ul><p class="ql-block"><br></p> <ul class="ql-block"><li>展示课:九年级专题复习《方案设计》</li><li>作课教师:沈秋萍(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li></ul><p class="ql-block"><br></p> <ul class="ql-block"><li>展示课:八年级《反比例函数章节起始课》</li><li>作课教师:张伟俊(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位老师的课堂,从合作交流到展示汇报、从质疑补充到小组互助、从“小老师”精彩讲解到激烈“课堂辩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老师机智的课堂点拨、巧妙的引导、及时的鼓励等,使教学各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深入,精彩不断,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数学思维能力又得到了提升。</p> 数学组活动 备课篇——集思广益,凝聚智慧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的知识有限,一个人的潜力有限,有一位专家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一样,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一交流就是两个观点,甚至是更多更好的观点。”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一个人走不远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集体备课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大家都有收获,共同成长。</p> <ul class="ql-block"><li>展示课:七年级《生活中的不等式》</li><li>作课教师:张瑞霞(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中心校)</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不等式例子导学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数学与生活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通过学生独学、互学、展学及教师引导的形式完成整节课内容,真正体现了自觉学习的实质内涵。</p> 评课篇——精准到位,提炼升华 <p class="ql-block"> 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对张瑞霞老师的课进行了观课议课,多维度的评课模式让在场所有的老师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这种范式提倡听课者听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听课的任务。听课时,听课者之间要合作,根据自己的听课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课后对记录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意见。这种听评课方式一改过去听课者盲目去听课,课后泛泛而评的现状,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教师在台上讲课是在“炼”,那么课下评课就是“锤”。只有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能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高,才能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p> 收获篇——孜孜不倦,满载而归 <p class="ql-block">卢智娟:(土默特左旗白庙子中心校)</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学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几位名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及不懈的精神,作报告的几位专家大都年入花甲,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各领域的专家,都有一个共性,即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研究、思考,再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以人为镜,能够体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听课、听名师讲座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捷径,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工作还在继续,我的努力不能停止,我将不断反思,带着疑问和期待上路,这一路上我收获了对教育、课堂、教师的更新更深刻的理解,收获的是满满的教育智慧。</p> <p class="ql-block">刘瑞平:(土默特左旗金山学校)</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中各成员认真听课、学习,智慧的火花在这里得到了碰撞。此次活动,既为各成员搭建了成长平台,又为大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通过此次活动,所有成员一定会带着勤奋、带着思考在数学教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坐而言,不如起而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路虽远,行则将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事虽难,做则必成。</b></p> <p class="ql-block">编辑:卢智娟</p><p class="ql-block">审核:王丽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