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中山陵

李明鹏

<p class="ql-block">4月10日下午,风和日丽,春光融融,我们一行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情,拜谒了位于南京紫金山(钟山)南麓的中山陵。中山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就安寝在这里。他对中国革命和民主进程有两大贡献:一是首举反帝反封建旗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二是倡导三民主义,创立《五权宪法》,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具有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依中轴线展开,庄严简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山陵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附属纪念设施如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犹如众星捧月,环绕在陵墓周围,且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我们由博爱坊进入,登石阶拾级而上,经陵门、碑亭进入祭堂瞻仰了孙中山坐像。墓室就在大理石坐像后面。</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是中山陵南端的入口,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 两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陵门,建筑在陵园中轴线的正中。陵门宽24米,深8.8米,高16.5米,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两边稍小,在正门的上方,镶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陵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供集会和纪念活动使用)。平台两侧是绿绒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有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p> <p class="ql-block">碑亭,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近正方形结构,长12.2米,高17米。亭内安放高9米的花岗石墓碑。墓碑正面自右至左竖刻由谭延闿手书的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关于墓碑碑文,还有这么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在陵墓工程开始兴工时,葬事筹备委员会曾讨论决定,由汪精卫写碑文,胡汉民作墓志铭,吴稚晖写传文,张静江撰记文。可是,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碑文内容都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就只好写这么几个字了。</p> <p class="ql-block">祭堂,为中山陵的主体建筑, 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外部全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祭堂的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由张静江书写的“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鎏金篆字,中门上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坐像高4.6米,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这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的作品,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成。</p> <p class="ql-block">祭堂四周有反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p> <p class="ql-block">墓室里是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下面是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我们谒陵不是双休日,因而墓室是锁着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照片来源于百度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从祭堂出来,站在顶层的十级平台上,俯视整个陵园,只见谒陵的人们从石阶上爬上走下,两旁都是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树木,墓道四周,鲜花簇拥,有红的,粉的,黄的,橙的,颜色各异,千姿百态,美丽,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的正南面是孝经鼎,纯青铜铸造,高4.5米,重5吨,那是中山陵建成后,国立中山大学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而捐建的,1933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站在孝经鼎与博爱坊之间,仰望整个中山陵,确实气势宏伟、壮观,不愧为20世纪中国第一陵墓工程。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达到炉火纯青的效果,乃建筑名家之作,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但中山陵的修建,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也确实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刚就碑亭中的石碑而言,高9米,重45吨,采自福建,当时没有起重设施,我不知道是如何开采又是如何运到船上的,只知道运到南京后,从长江河滩运至钟山半腰不足3公里,是由30名劳工花了整整40天用园木滚动运到的。整个工程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见一斑。据说其工程造价与清王朝慈禧太后修建的北京颐和园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对于中山陵工程本身,其实在当时国民党内部就有很强烈的反对声音,如国民党高级将领冯玉祥将军,就有一首《过中山墓口占》诗云:</p><p class="ql-block">北有颐和园,南建中山墓。</p><p class="ql-block">气象何崇阂,縻款亦无数。</p><p class="ql-block">中山本伟大,徒惹世俗诟。</p><p class="ql-block">可怜国民血,嗟嗟院会部!</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建成后,鉴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受到中国各族同胞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八十多年来,每年全国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士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拜谒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但是,孙中山先生病故后,其继任者蒋中正先生将孙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篡改为拒俄剿共压榨农工,推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个领袖”,实行独裁统治,特务政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孙先生坚持的“三民主义”荡然无存。在蒋先生治下,民族尊严全无,上海外滩公然竖起“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外国军警在中华大地横行霸道,外国军舰在中国海域和内河如入无人之境;民主民权变成了一句废话。人们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出现了几次哭陵事件:</p> <p class="ql-block">一次是1930年11月19日,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师吴其昌,为反对饥饿,率领其学生和家人,一同赴南京向蒋介石请愿,并到中山陵哭陵绝食四天,全国为之震惊。</p><p class="ql-block">二次是1936年3月,河北高中学生救国社领袖郭清同学被捕入狱,并被酷刑拷打致死。南京各学校的师生以谒陵为名聚集到中山陵痛哭呐喊。</p><p class="ql-block">三次是1947年5月5日,在南京发生了震动全国的国军400多名高级将领集体中山陵哭陵事件。</p> <p class="ql-block">逝者往矣。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补录:</p><p class="ql-block">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平,有两件事补记如下:</p> <p class="ql-block">一,为什么选葬南京紫金山</p><p class="ql-block">安寝南京紫金山是根据孙中山先生本人的愿望选定的。有两个历史事实:一是孙中山卸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赋闲在家,1912年4月,邀约一批国民党元老在钟山打猎,休息时对胡汉民等人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二是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p> <p class="ql-block">二,孙中山先生遗嘱</p><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临终前,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即《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在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p> <p class="ql-block">(一)《国事遗嘱》全文:</p><p class="ql-block">“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p><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p> <p class="ql-block">(二)《家事遗嘱》全文:</p><p class="ql-block">“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p> <p class="ql-block">(三)《致苏联遗书》译文:</p><p class="ql-block">“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p><p class="ql-block">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p><p class="ql-block">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p><p class="ql-block">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孙逸仙(签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