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div>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br>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br>是燕在梁间呢喃,<br>——你是爱,是暖,<br>是希望,<br><div>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选自《你是人间四月天》<br></div>2021年4月15日,春末夏初,美好的四月天,由施桂英老师领衔的“1+3+N”名教师工作团队市级活动以及基于“数学建模”视角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研讨活动,在晋江市实验中学顺利举办。本活动由团队骨干成员、晋江第五中学肖东亮老师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数学建模视角下初中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施桂英名师工作团队成员、晋江市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和来自晋江其他学校的老师。<div>本次研讨活动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中对实践探究能力的考察及核心素养下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对教材《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挖掘与创新运用,旨在实现“借问题析球赛出线,建数模探综合本质”的活动目标。<br></div> 第一节课先由实验中学美丽温柔的许碧玉老师,许老师用心的提前收集了球赛规则,结合学校篮球赛引入,经历观察、发现、转化成数学模型。课程引入激学趣、探究引思考、建模促解析、提升拓思路,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建模思想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实验中学的张玉杯老师以大家喜爱的视频引入,借助国际赛事的积分表和学生已经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出积分,容易理解又具有权威性。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切身体会到实践问题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真又愉悦的学生们。 本次的新课题同样引发了听课老师的极大兴趣,专注又认真。 课后,在东亮老师的主持下,听课老师各抒己见,对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深度的热议和思考。 许老师教学思路很清晰,师生互动很明确,数据分析详细;张老师计分规则比较多,分析到位思路清晰,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数,对反应没那么快的学生很有帮助。(实验中学张振典老师) 这两位老师在突破难点方面都做得很好。本节课难点在于:1、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现实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表述,再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2、不等式有等号与没等号的处理3、“分”存在得分和净胜分,学生容易混淆。4、“为确保出线”的情况下判断各队赢的场数。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学生喜爱的球赛问题入手,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初步形成数学建模的思想,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提升题再由学生自主完成。<br>许老师采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提炼题目所给的信息,让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板书,最后教师点评。整个过程学生既有学又有思,让学生有消化吸收,再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达到解决本课难点的目的。<br>张老师是由具体实例引入,师生共同分析,直观感知操作过程,为后面列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建模作铺垫。起先有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语句,即表示不等关系的语句,再列不等式,这样,问题就简化了;除了用积分方法解决问题之外,还补充用胜的场次多也出线的方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数学感觉。(晋江二中缪妹玉老师) 今天听了两个老师的课,感觉学到很多,他们的课都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有较好的突破,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实践中抽象也一些数据,建立数学的模型(不等式),而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也掌握了这种模型的应用,两位老师的素质都很高。许老师的课给最的印象是语气很温柔,有爱有温度,一直都我学习的方向。张老师的课很能体现数学的思维,在整节课里,学生的思维很大,很适合好生的学习。(阳溪中学宋志林老师) 碧玉老师温文尔雅,亮点是利用列表这个桥梁,让学生分析数据更简单易懂。让学生自主上来板演,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师生互动良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br>玉杯老师富有感染力,自带节奏,该班成绩相对比较好,玉杯老师设计了提升与拓展。同一个问题中给出不同的算法,比较胜的场数来评判输赢,更为简单明了,相信有很多学生会很喜欢,因为数学就是化繁为简。(池店中学陈瑶琼老师) 许老师的教案设计精炼,突出关键点,建模过程因材施教,课堂引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人感觉PPT字太小太多,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稍感欠缺;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做,把学生作品投上去,养成很好的书写规范,设置未知数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不能设“至少”“至多”,它不是不等式的结果,是不等式的符号,“至多”、“至少”的问题是在列不等式中体现。(平山中学连智勇老师) 许碧玉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有很强亲和力,通过列表分析突破难点,讲解细致,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好。<br>张玉杯老师:幽默风趣,很有感染力,不愧为资深球迷,课堂引入做得很好,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乐趣中学到规则。难点关键点分析清晰,有很好突破,学生乐学易学,只是学生讨论时间较少。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好。(高登中学官立荣老师) <p class="ql-block">晋江南岳中学的叶灵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两位老师的课程设计都很棒,融合了生活实际情景,以问题为载体,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学习,后续设置了分类讨论的题型拓展学生思维。主线明确、知识点清晰又有深度,很好的挖掘了教材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点和学科之间的综合关联,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据分析、合情推理,把实际问题转换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许老师的课程更侧重探究和建模,结合图表分析数量关系,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张老师则更侧重知识点的应用和学生的解题规范性、完整度,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因势利导,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诊断,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个人几点思考:1.小组活动还可以更大胆一点,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让部分因问题停留的学生有机会及时得到帮助。2.本节课是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问题,可以结合课程,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和爱国主义教育。3.综合实践课容易犯的错误是“重结果轻过程,重运用轻探究”,在实施教学时,我们老师应把重心放在探究过程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寻找知识点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去发现数学学科本质,建立生活实践和数学模型之间的桥梁,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从活动体验中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 最后,由实验中学李丽坤老师作主题讲座《数学建模素养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探究》,讲座着重阐述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感悟数学”及“经历数学”,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讲座同时强调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建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p class="ql-block">执笔:许碧玉</p><p class="ql-block">摄影:蔡明明</p><p class="ql-block">复审:叶灵</p><p class="ql-block">终审:施桂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