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去,袁运甫先生在我们身边,在人群里。这反而使我们看不清他。现在他走了,进入到他的前辈、师长群体里,作为光华之路的第三代艺术传人,关键人物,反而使我们更看清他。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随着他的去世,对他做评价才真正的开始。(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大均)袁运甫先生是一位幸运的艺术家。1949年16岁便进入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两年后又转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两所院校里群星荟萃,大师云集;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倪贻德、关良、黄宾虹、庞薰琹、雷圭元、张仃、张光宇、吴作人、董希文、李可染等前辈诸师艺术风范的熏陶与影响,使得袁运甫如鱼得水。他所接受的艺术资源丰富多彩,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方至东方、从宫廷至民间,可谓精彩纷呈。这是袁运甫先生一生的精神财富,从此奠定了他有容乃大的思想基础,每每提及当年学习,袁先生总是感慨地说:“此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1978年袁运甫”色彩写生“教学</h3></br><h3>1956年新中国成立了第一所现代艺术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3岁的袁运甫即此任教。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教师。此时的中央工艺美院陆续迎来了庞薰琹、雷圭元、张仃、张光宇、郑可、祝大年、梅健鹰、卫天霖、高庄、吴冠中等一大批海内外志同道合、思想前卫的艺术大家。他们的到来,使得中央工艺美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最大的集中营。<strong>袁运甫在这样的环境里与这些诸师们长期共事,亲近一生。可以说,因天时、地利、人和俱全,袁运甫先生能够在中国这三所最顶尖的艺术殿堂进行学习与工作,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是上天赐予了袁先生的恩泽与机缘。这对于后来袁运甫先生的宏观视野、学术高度以及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trong></h3></br> <h3>袁运甫、钱月华与张仃、理召</h3></br><h3>袁运甫先生是一位天才且又勤奋的艺术家。26岁编著了中国第一本《怎样画水粉画》并出版;28岁时水粉写生作品《北京厂甸庙会写生》至今也堪称经典之作。</h3></br> 《怎样画水粉画》书籍1963年出版<h3>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1961年<h3>袁运甫涉足水彩、水粉、油画、国画、插画、书籍装帧、宣传画、壁画、金属工艺、陶瓷、雕塑、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纤维艺术、……从纯艺术至设计艺术等等几乎覆盖了造型艺术的全部内容,他每及一科且都得心应手,即成佳作,必有建树。<strong>如果说一个艺术家精专某一画种,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实属不易;但袁运甫先生以全面的素养,超凡的能力驾驭一切,这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strong></h3></br> <h3> 袁运甫与壁画绘制人员</h3></br><h3><strong>单霁翔:</strong>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袁运甫先生创作的宏篇巨制《长江万里图》,毛主席纪念堂《祖国大地》,首都机场《巴山蜀水》等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标志。近年来,又为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国家形象艺术工程创作,以及众多城市的公园、广场、地铁、大学等文化地标性艺术工程创作,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国家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不衰的创作激情。<strong>他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大美术”的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公共艺术创作上,提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对推动全社会文明和审美进步,发挥了主要作用。</strong></h3></br> 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金柱<strong></strong><br></br><h3><strong>袁运甫先生所倡导的“大美术”观,是出于一种自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艺术家的肺腑之声。在艺术教育层面,他强调通才教育,打破绘画、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理论研究及美术教育之间的壁垒与专业之间的隔离。袁先生说:“大美术不仅是宽容,更是一种学习的精神与态度。只有在艺术之间相互渗透过程中才得以寻获更理想的选择以至创造。”在艺术创作层面,他认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孤芳自赏,自我把玩的形式,应从自娱性转向社会共享,从“小我”转向“大我”,艺术应融入社会与环境,以公共艺术影响提升全民“美育”的功能。</strong></h3></br><h3>吴冠中先生曾评价袁运甫“寰宇无限量”,这是对袁运甫先生艺术广度和思想深度的概括。</h3></br><h3> 宣传画 1978年<h3><strong>张晓凌:</strong>如何整体性地描绘袁运甫的形象呢?这确是一个难题。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家,又是在特定领域一季绝尘的探索者;他是前辈事业的传承者,又是新领域的开创者;他是中西艺术传统的学生与守护神,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名下桃李芬芳。不错,他是一位哲思者,一位知识分子,更是一位大匠——他那些堂皇之作,既出于哲思,又出于手艺与劳作。</h3></br> 《纽约大桥》1981年<br></br><h3><strong>刘巨德:</strong>袁运甫先生一生在中国美术界,以崇高的艺术理想,倡导“大美术”,为新时代、新中国公共艺术创作出大量颂扬中华文化标志性的杰作,用生命昂奋地书写了美术史上崭新的一页。</h3></br> 《秋色秋香》1994年<h3> 《渔民之家》1990年<h3><strong>范迪安:</strong>袁运甫先生是美的创造者,亦是中华民族完美人格的体现。</h3></br><h3><strong>杜大恺:</strong>接续古今,融通中西,才艺展八方,名远天下,授传智道,德行馨涧,生众聚百业,声重中华。</h3></br><h3><strong>刘巨德:</strong>他是一位以设计艺术和纯艺术两只翅膀飞行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积极倡导艺术与科学互动与互补的艺术家。</h3></br><h3><strong>王明旨:</strong>袁运甫教授以他一生的智慧、知识和审美观,不断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他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和美术教育进程中一直是在时代的前沿。</h3></br><h3><strong>王鲁湘:</strong>美术界讨论新中国美术教育和创作的“中工现象”或“光华学派”,这一学派的灵魂人物是张仃先生,而袁运甫先生则是贯穿学派成长史中的核心人物,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也是一位折冲樽俎的智者。所以他才可能成为当今中国公共艺术当仁不让的领军者。</h3></br><h3><strong>田卫平:</strong>张光宇代表着中国现代装饰艺术的启蒙时期,张仃代表着中兴时期,袁运甫则是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装饰艺术家、理论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组织者。</h3></br><h3><strong>结语</strong><br></br></h3></br><h3><strong>如果说张光宇、张仃播下了“大美术”思想的种子,那么可以说袁运甫先生则是“大美术”之树,最为辛勤的耕耘者,精心的培育者,勇敢的拓展者,丰硕的收获者;如果说张光宇、张仃是“大美术“的旗帜,那么袁运甫先生无疑是这杆大旗当之无愧的伟大旗手。</strong></h3></br><h3><strong> 艺术作品精选</strong></h3></br><h3>ART PRTFOLIO</h3></br><h3><strong>线描作品</strong> </h3></br>《巴山蜀水》(壁画稿局部)<br></br><h3> 《水仙花》(局部)1996年<br></br><h3> 《大渔岛画虾》<br></br><h3> 《烟台船队速写》1978年<br></br> 《香山松白描之二》 《香山松白描之三》<h3><strong>水粉作品</strong> </h3></br> <h3>《青岛》1978年</h3></br><h3> <h3>《胶东落凤渔村》1977年</h3></br><h3> <h3>《井》1972年</h3></br><h3> <h3>《红果》1983年</h3></br> 《猪市》1972年 《喜事》1973年<h3><strong>水墨作品</strong> </h3></br> <h3>《窗前盆花》2000年</h3></br> <h3>《尼泊尔写生一》1990年</h3></br><h3> <h3>《汉柏之二——奇》1993年</h3></br><h3> <h3>《汉柏之四——怪》1993年</h3></br><h3> <h3>《老家》1992年</h3></br><h3><strong>彩墨作品</strong> </h3></br> <h3>《玉兰花开》1981年</h3></br><h3> <h3>《朱荷》1994年</h3></br> <h3>《夏荫溢翠》1994年</h3></br> 《淡水桶》1994年<h3> 《石塘人家》1994年</h3></br><h3> 《渔港小巷》1994年</h3></br> 《盆花》1998年<h3> 《遥祭外婆家》2005年</h3></br><h3> 《江南水乡》1985年</h3></br><h3><strong>纤维艺术</strong> </h3></br><h3> <h3>《窗》1986年</h3></br><h3> 《旗》1986年</h3></br><h3> <h3>《影波》1986年<br></br></h3></br><h3> <h3>《乡情》1986年</h3></br><h3> <h3>《东方文明》1986年<br></br></h3></br><h3><strong>设计作品(公共艺术)</strong> </h3></br><h3> <h3>《巴山蜀水》(局部)1979年</h3></br><h3> <h3>《继往开来——历史足迹与走向未来》壁画设计稿(局部)</h3></br><h3> <h3>《江山胜揽》2009年</h3></br><h3> 《文明的飞越》1987年</h3></br><h3> <h3>《华夏之光》文化广场石雕壁画</h3></br><h3> <h3>中华和钟(局部) 1999年</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