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居然一直不知道“碛口”这个地方,甚至连“碛”这个字也不认识。这次是在相当偶然的情况下,才看到了这个“碛口国家风景名胜区”。说来这个“国家风景名胜区”也实在来得太晚,是2012年10月30日第八批才被授予的。全国前七批已经批准了208个,碛口排名要在200开外。在此之前,碛口甚至未能入围总数达1800多个的国家5A、4A级景区(3A及以下几乎不可胜数,未予考虑)。这样一个好地方好景区而遭如此不公,不由让人想到未能入围两院院士的屠呦呦或者饶斌。</h1> <h1> 问题不出在碛口本身,而出在吕梁,吕梁山或者吕梁地区。黄河晋陕大峡谷,我北边去过老牛湾、万家寨;南边去过壶口、风陵渡;唯独当中一大段是个空白。查一下地图就知道,老牛湾、万家寨在忻州境内,壶口、风陵渡属临汾和运城,当中这最长的一段是在,在吕梁境内。</h1> <h1> 照理说,吕梁在山西并非无名之辈。“<font color="#167efb">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font>吕梁与太行并列,抗战时期,太行固然有著名歌曲《在太行山上》,吕梁却也有著名小说《吕梁英雄传》。然而说归说,唱归唱,实际上吕梁只是个名声,太行才真正为人所熟,为人所去。大家都知道吕梁的交城出了个“华政委”,吕梁的文水出了个刘胡兰,可有多少人真正去过交城和文水呢?<font color="#167efb">“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文水。交城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烤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见过那好车马。”</font>郭兰英是晋中平遥香乐乡人,<font color="#167efb">“金祁县,玉平遥”</font>,生在香乐之乡,唱出却是吕梁原先的贫穷凄惨。</h1> <h5><font color="#167efb">我们下榻的村店,连同旁边的小超市,由母女俩经营。他们告诉我,整幢房子花了200万</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湫水河以这种平凡的方式注入黄河</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九曲黄河第一镇”</font></h5> <h1> 同样是黄河上的关口,碛口完全不能与壶口相比;同样是黄河上的河湾,去过石楼黄河奇湾的人远不如去过偏关乾坤湾的多;同样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人们都知道涉县赤岸村的一二九师,却很少有人知道兴县蔡家崖的一二零师;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著名的汾酒杏花村其实是在吕梁的汾阳。之所以如此,并非吕梁刻意“低调”,实在因为这里长期以来不仅贫困,而且闭塞。原先吕梁地区13个区县中,10个都是贫困县。从北京到大同,从石家庄到太原,从河南到长治,从陕西到临汾,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很难“绕”到吕梁去。比如我,之前去过山西不下8次,总共10个地级市去过9个,唯一没去过的就是吕梁。<br> 这种情况,到2011年太(原)中(卫)银(川)这条横贯山西的铁路通车后才逐渐改变。随着整个吕梁地区的开放与发展,碛口才得以“弯道超车”,一下子由无名之地直接跻身最高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且号称<font color="#ed2308">“中国碛口”</font>,当中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三级都免谈了,中国只有极少数地方敢于如此。<br></h1> <h5><font color="#167efb">醋坊</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钱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烟草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镖局</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张从龙纪念馆。张从龙(1797—1870),临县玉坪乡玉坪村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福建总督邓廷桢麾下英勇抗击进犯厦门的英军,以血战功升台州副将。先后奋战海防30余年,晚年致仕,逝于家乡</font><br></h5> <h5><font color="#167efb">圐圀[kū lüè],蒙古语音译词,又译为“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又指土围墙,引申为“圆圈”、“范围”,还可以做动词</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当铺</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商会</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万益成”是李家山李氏家族的祖宅,李氏从清代中叶即插足碛口商界,开有十余家店铺,成为碛口的巨商大贾。直到民国四年,还由李氏经营在此经营货栈</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四十眼窑院:为晋西首富陈晋之的祖产。民国五年,陈晋之三兄弟在此开办“裕后泉”,专门营粮食。古云“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菜”,陈氏反其道而行之,凭着黄河水道,将绥宁蒙陕特产的小米、黄米、莜麦、豆类等杂粮源源不断地运来碛口,并将酿成“裕后泉”白酒运往西北,遂成巨富。裕后泉前后院共有40眼窑洞,人称“四十眼窑院”</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福顺德骆驼店,现为福顺德客栈,是碛口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家骆驼店。原来院子一半命铺了石板,另一半则是黄土地,是专为骆驼休息而为。福顺德还保存着专供骆驼吃食的一长排石槽。院内十分宽阔,房间众多,当年生意十分繁忙</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伟人路,当年毛泽东自马家塔下船后,曾路经此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进这家窑洞客栈瞧瞧</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这是大炕,可睡全家</font></h5> <h1> 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碛口原先“养在深闺无人识”,而今“一朝选在君王侧”。在明清至民国长达200余年的时间里,碛口凭着黄河水运,一直是北方重镇。它西襟黄河水,东依吕梁山,是中国北部东西横向联结华北、西北的枢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湫水河在这里黄河上造就的大同碛。大同碛河道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过,使碛口成为黄河北干流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和驼帮马队穿越吕梁沟壑的旱路起点。西北陕甘宁绥蒙各省的土产源源不绝地由河运西来,到碛口后,上岸由马帮驼队东运到太原乃至京津一带;回程时,再把来自太原、京津的商品运回,往返不空,双重厚利。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靠泊起落的船只有150艘之多。早年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吕梁离石区下辖镇)”、“青定头(?),南峪口(忻州市繁峙县东山乡下辖村),拴起骡子跑碛口”之说,可见当年多半个山西都被碛口调动了。碛口万商云集,几乎有来自全国所有地方的商户,成了“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据说,当年每当夜幕降临,碛口镇上满街都会响起噼里啪啦的算盘声,那是一天结账的时候,正如当下成都这个时候响彻全城的麻将声。镇上为商人和商业服务的各种店肆设施多达300余处,凡码头、货栈、票号、当铺、商会、镖局、药店、百货店,庙宇、民居,乃至赌场、烟馆、妓院等等,一应俱全,完全是一派大码头气象。<br> 然而,这般繁华兴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黄河水运的衰落和陆路交通的兴起“被雨打风吹去”。黄河水运不通了,碛口就被山高路险的吕梁山隔在了黄河边上,风水轮流,利弊转换,由繁华的码头一变而为偏远的山村,衰落和冷清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如今铁路已经通过吕梁(离石)、交城、文水、柳林一线,也单单甩下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碛口。我这次,就是从陕西绥德方向花了300元打车过来的。回去的时候,坐上开往离石的班车,头半程在坑坑洼洼的吕梁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br></h1> <h5><font color="#167efb">黑龙庙建于明代,主祀龙王,配祀河伯、风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庙内戏台音响效果极佳,声传十里,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誉</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r></font><br></h5> <h5><font color="#167efb">庙前是俯瞰古镇全貌、黄河上下和对岸陕西的好地方</font></h5> <h1>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在外界飞速变化的情况下,碛口被难得地停滞,至少是大大的迟缓了变化。来到这里,我突出地感到,第一,碛口不仅整体格局和街巷设施保留着原来的状态,就是房屋建筑也基本上完好地保持着原样,很少有人为的改造与破坏<font color="#167efb">(尽管大多移作宾馆、客栈、商铺、特色经营和普通民居之用,从而院内显得十分杂乱,正如北京漂亮的四合院成了大杂院)</font>。第二,碛口作为新科“风景名胜区”虽然初有名声,游客却仍然稀少。此刻正是春日踏青时,镇上各个宾馆、客栈都基本空着。我们住的那家“泰仁兴”,装修豪华,两排房间开始只住进我们两个人,房费90元,后来总算来了一行四人的摄影团队,仅此而已。街上各个饭馆、食摊基本无人问津,我很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如何生存。第三,虽然表面看来当地人们的生活还不错,但从他们的举止言谈、生活方式等方面说,还都处于早期市场经济状态,比如,货摊上卖的主要是布老虎、花枕头之类,而食摊上卖的主要是碗坨、凉粉。老伴凭着直觉断言:这里的人真穷。不过,穷地方才是旅游的好地方。</h1> <h5><font color="#167efb">古镇夜景</font></h5> <h1> 与国内其它地方专门装扮起来让人游览的古镇古村不同,碛口古镇大体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淡扫蛾眉朝至尊”。更没有交由什么公司开发,将原有居民迁出。虽然不少房子已经空闲,但大致属于“自然减员”。居民们照旧做着各自的营生,因此是地道的“活着的古镇”。与国内其它地方以乡绅官宦为主的古镇古村也不同,碛口古镇原先完全是一个商业型,而且是规模成熟商业型的埠镇,原先的各种商业功能至今仍可以清楚地看到。<br> 碛口的整体布局与地方通常滨水而建的古镇古村风格完全不同,3条主街环卧虎山而建,13条竖巷依山就势,将几百家商铺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巷巷相通,铺铺相连,楼上有楼,错落有致。站在黄河岸边朝上望去,层层叠叠,青翠满头,如同一簇大盆景,又如同一座小仙山,夜晚看去尤其如此。卧虎山顶是一座雄伟的黑龙庙,黑龙作为古镇的“主保神灵”,注视着,也护佑着山下镇上的芸芸众生。站在庙前,下界整齐而又富于韵律的宅院民居尽收眼底,让我们对全镇可以充分把握。对面的陕西地界近在眼前,提醒人们需要时刻防备和警惕。而黄河在夕阳下闪着银光,一点不夸张地说,代表着“诗和远方”。<br> 整个古镇由三个紧密连接而分工不同的区域组成:紧靠黄河的西市街,西市街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中市街是以服务业为主,只是50年前一场大水将这条街冲走了一半。靠山起屋的东市街以骡马、骆驼运输行业为主,建筑简陋而街面宽阔,便于骡马骆驼大牲口通行,是真正的“马路”。<br></h1> <h5><font color="#167efb">县博物馆建于此镇</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由于条件所限,花朵只在镇外路边装扮着古镇的春天</font></h5> <h1> 2004年以后,碛口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世界百大纪念性建筑守护名单和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还被选为“中国人一生必去的十座小城”之一。以碛口古镇为中心,包括西湾古村、李家山民居、黄河画廊、大同碛等构成碛口国家风景名胜区,名至实归,完全可以与全国许多著名的景区相比,很值得一游。(李家山、西村见另文。)<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