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为什么写小照配小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胡世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年初一,给我在沈阳第二师范学校中文六班读书时的班主任刘文忠老师拜年。刘老师问我,是什么原因想起写“小照配小诗”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说,我远在海南,在这里读书,写作,一般是要完成长点的作品,如传记,如长散文,如评论之类。而我是一个诗人,是从当兵写诗开始我的文学之旅的,我担心自己忘记了写诗,担心写诗的手生了,就想到了这样一个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方式主要是因为海南有太多的寓意深深,或诗意浓浓的风光,我在这风光里,在这寓意和诗意里,如果不把它拍照下来,不把它写出来,觉得很愧对如此美好的人生境遇。就这样我开启了我的小照配小诗的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拍照配诗后发到朋友圈和微博上,与亲友们分享,请大家批评。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既让亲友们看到了我所遇的环境,也让他们体会到我的心情和想法,如果有可能,到一定时候,可以出一本诗配照片的小书,至少可以制作一本诗配画的周历送给亲友留念。每周一张的话,需要52张照片,52首小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特别是我看到海泉开始了他的“睡前三行诗”的写作,也是配照片写的诗。只有三行,照片是他在国内外看到的能引发诗兴的照片。我们爷俩不约而同做了同一件事。海英说,你们爷俩是不是搞赛诗会呢?还真没有,只是巧合。也有朋友建议与海泉的照片配诗合成一本诗配画挺好的。我想这是顺其自然的事,不是勉强凑合的事。看情况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写这个小照配小诗,是想把要说的话,看到的画面上的图景与内涵的意蕴,在极短的也就是一律四行的诗里表现出来,要精短,要有趣儿,既是心里的话,但也不是大白话,要透出画面蕴藏的诗趣和哲理意味,这或许是我最近的一种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尽量每天有一幅照片和一首小诗,但也不一定,有时写作较忙或有朋友来访,或与亲友聚会,也不一定每天都要写出诗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2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4月25日,胡世宗先生在微信分两期发布了我的感言《小诗见风格 小照映品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他发布前的开头语:见春雨先生对我“海南小照配小诗”评文,感谢春雨先生对我的关注和爱护,现转发与好友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诗见风格 小照映品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胡世宗小诗配小照 感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春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胡世宗的海南小照配小诗,从他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我就跟踪关注,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读了胡世宗的老师、刘文忠教授对他小诗配小照的总体点评,刘教授将其特点概括为“五创新”,即:整体性创新,融合性创新,深刻性创新,传承性创新,明快性创新。他老同学、老战友安德胜,把他的诗作精心制作成相框,镶起来发到他们师生朋友圈。这让我感受到一种“链条式”美的享受:小诗配小造,创作者写的优美,相框镶文图,制作者作的秀美,点评诗配照,评论者评的精美。与此同时,感到他们的师生情弥足珍贵,战友情难能可贵,文学情高雅华贵!</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谈点与小诗配小照有关联的感想。纵观胡世宗的小诗配小照,联想他几十年的创作风格,我认为,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善于发现。他以诗人和作家的视角,洞察社会风云,观察万千事物,体察多彩生活。把文学创作融入时代大背景,社会大环境,思考的大课题,体验的大感受。这些在他创作的以歌颂伟大祖国,伟大的党和人民军队以及长征为主体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这88首小诗配小照,接地气,近生活,尤其是在习以为常中窥见不同寻常,在司空见惯中发掘振聋发聩,在不以为然中延伸深刻含义。这是诗人的发现,这是诗人的眼界,这是诗人的胸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是勤于积累。任何诗人和作家,都离不开创作素材和生活阅历的积累。相比之下,胡世宗积累的意识更强烈,行动更自觉,精力更投入,坚持更恒久,效果更显著。他坚持半个多世纪每天写日记,风雨不误,雷打不动,写下972万字日记,出版17卷《胡世宗日记》,可见他勤于积累的勤奋程度,一以贯之的认真尺度,志向远大的思想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他写的一些短文,散记和随笔中,以其时间的清晰,记事的翔实,经历的真切,明显可以感受到,许多篇借助于当年的日记,得益于往日的积累,升华于储存的火花。比如,他近期发表的《出行咏叹调》,读《柳青画集》,《陈广生执着写雷锋》,《我和陈广生去西沙》,《陈广生的条幅》,等等,可见他勤于积累储备的创作财富,积淀的文化内涵,产生的远期效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细心留存与文化名人、文学大家和良师益友思想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传递的书信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可从有关材料中获悉,他保留李瑛给他的信函就有131封。这些成就了他撰写《我与刘白羽》,《我与臧克家》、《我与浩然》文化名人丛书。由于有着长期的史料和感情积累,仅从3月28日李瑛先生逝世到4月3日和其遗体告别,胡世宗就在朋友圈中发了十余篇悼念短文,可见勤于积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有潜能,特殊作用和特别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胡世宗写小诗配小照,也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刚开始写第1首作尝试,到现在养成习惯、构成体系、形成风格的88首,这是积累的成果,这是毅力的体现,这是勤奋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是乐于写作。作为专业军旅作家,著名诗人,胡世宗名符其实,忠于职守,初心不改。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著作等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胡世宗乐于写作,有两篇文章和评论,足以证明他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责任担当。2018年9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军旅作家杜守林的文章《“战士诗人”胡世宗的文学长征》。他在文章中写到:“15年军旅专业作家的我也许孤陋寡闻,断不敢言在军界胡世宗的作品最好,但敢说他面世的作品最多: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报告文学集……32部,1200万字,文学著作比他1米74的海拔还要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范咏戈先生评论胡世宗三本新书的文章发表在2018年11月28日《文艺报》。题目为《文学长征 纪传典库》,其中写到:“《文化名人系列》是世宗的一次‘文学长征’。这套书的文字体量之大、图文并茂的珍贵,似乎不应由他一人完成,但又非他莫属。”“《我与刘白羽》《我与臧克家》《我与浩然》等陆续问世的‘文化名人系列’大书出版,正在或即将动笔的尚有他与李瑛、袁鹰、魏巍、张光年、张志民、贺敬之、柯岩、刘征、雷抒雁以及辽宁的作家高玉宝、晓凡、刘镇、李松涛、阿红、刘文玉、张云晓等,有的是单人一本,有的是多人一册。这实在是我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文学界60年不辍笔的作家不多,世宗先生算得上一位,他太有回忆的资格了。几十年与文学前辈大咖的交往,尤其他的崇师重友和 坚持记日记的习惯使他成为唯一能够写下这部当代文学‘辅史’ 的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胡世宗写小诗配小照,充分体现他乐于写作。他早已功成名就,几乎各种文体的著作均有出版,获得诗坛诸多奖项,赢得军内外好评如潮。可为什么激情不减,为什么毅力不衰,为什么笔耕不辍。归结到一点,他热爱文学,他热爱生活。他将生活与写作融为一体,他把写作作为生活的乐趣,视为生命中的崇高使命。我们赞美他的著作诗篇,更赞誉他的人生态度。我们感谢他为社会奉献优质的精神财富,更要向他这种文化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4月24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4月24日,胡世宗先生在微信中发布了《刘老师评小诗》一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特别感谢刘文忠老师对我一以贯之的关注、关心、鼓励和鞭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海南小照配小诗是我的诗歌创作的一个新尝试、新探索,我希望给人图文并茂、短小精悍、诗意鲜明、诗句朴实的印象。没有预料得到很多亲友的称赞和支持,特别是今天看到我在学生时代就读沈阳第二师范学校中文六班时的班主任兼教授文学概论的刘文忠老师也给予了如此的注目和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我感谢刘文忠老师的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愿把我师的评论转发到这里,与更多的朋友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老师在文中说的安德胜,是我的同班同学兼同团同营的战友,我每发一个“海南小照配小诗”,他都为之镶框,转到我们的师生朋友圈里。在此,我也向德胜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略谈《南海小照配小诗》的创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刘文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世宗的《南海小照配小诗》至今已问世88首了,创作的轨迹(规律)已经很分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创新的范围和程度远超从前,非我能力之所及,只略谈粗浅的看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诗人的创新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整体性创新。从内容、形式到装璜都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以完美的产品出现在新时代的诗坛。世宗和德胜以向人民奉献精品的标尺来创作的,这不能不是新时代的另一新作为。同时表现了他们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 融合性创新。为画配诗、为照配诗,相互配合的作品不乏惯例。但诗的辅助地位是注定的,诗的烘托和强调作用是明显的。而今,诗的地位反辅为主。端正地摆在上首,且占有半壁江山。这就強调了诗的创作与摄影艺木的融合问题。世宗的摄影艺术水平,在我看来,也是很高的,与诗作达到巧妙的融合。德胜的排板与装饰恰到好处,每一首都令人很舒服,赏心悦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深刻性创新。没有深度的作品,髙原尚且止步,何谈高峰?诗人情感的落点非常讲究,一草一木、一云一风,都选在时空要点、生活深处,与情感的重心、时代的脉搏相结合。篇幅精简,笔触皆为碎片化的内容,但连接起来,完好地反映了海南的时代风貌,反映了诗人澎湃的创作激情;无不为正导向、树新风开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第四,传承性创新。诗作以四行押韵为规则进行创作,这不由得想起近体诗的绝句。且多数的作品,四句的章法又紧扣“起、承、转、合”,这样传统的底色和韵味就很浓重了。然而诗人又不受字数齐整的限制,注意发挥新诗的特长,句的字数可长可短,以表达需要而定。这样继承和创新做到了完美的结合,极大地开辟了创新的道路。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五,明快性创新。当前时代步伐加速,流行文艺无不以直白见长。世宗的新作注意明快地表达,然而不采取直白的语言手段,而是通过照片的导引,捕捉意象,进入意境。使读者受到了启迪思想、陶治情操的同时得到了多方面的审美教育。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之,这是一个全新的诗作符号,它以完美、和谐、深刻、传承而明快的特点书写新的时代,深植新时代,将不断开拓艺木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小照配小诗》是许多亲友熟知的,支持的,关心的。不久前,小书已印出来,在我的感觉中,那是相当的漂亮!在此我乐于和各位亲友共同分享我的开心、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有时间也有兴趣,就请您在此读一下我为这本书写的“自序”吧,就当我向您作的汇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自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约一年前,不知从哪天开始,我每天几乎都要发一个“小照配小诗”,这是我在海南博鳌休闲住处读书写作之余的一项即兴的创作活动。完全是我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没有编辑约稿,也没有旁人督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我觉得,“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个诗人不能长时间不写诗呀,尽管这段时间是在完成其他体裁的写作任务,可是你长时间不写诗了,还叫“诗人”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我觉得我是用我的心灵、我的眼睛,选择我认为有意义的景象拍照,或请我老伴王惠娟为我拍照,这一个个应该都算是小美图,拍照时本身就有诗意蕴含其间,那么即兴地把印象和感觉俏皮地写出来,那不是很顺里成章的事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就是不能忘记我的老本行是写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就是要抓取生活中有诗意的影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就是要让自己的激情不轻易退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就是要把美的感受传递给好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这个“小照配小诗”,真正是我在这个年龄段生活、心情、诗思的真实写照,这是我的生活轨迹、诗潮起伏的真实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原写的是“海南·小照配小诗”,只是后来有些离开了海南,我就标注上:非海南,海南以外的都是“非海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这样,我坚持在每天时间的夹缝儿里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架不住天长日久、积少成多,逐渐成了好朋友间给我传为美谈的一个小品牌。啊,胡世宗的那个“小照配小诗”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亲友们或许不会知道,我是多么重视这个写作,每一首看似信手拈来,却都是沤心沥血、精雕细刻之作,有的天然偶成,有的则反复推敲,为一句、一词、一字不断琢磨,甚至全部推倒重来,我不想轻易拿出来,我特别看重这些每首仅有四句的诗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小照配小诗”发表后,分别很久的亲戚和朋友,他们或许从不在我微信朋友圈里留言的,但见面一张口就说:“你的‘小照配小诗’挺好看啊!”“哪个、哪个‘小照配小诗’写得太有意思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英宗弟对我说:“二哥,看你这些‘小照配小诗’,我仿佛学会写诗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读师范中专时的班主任刘文忠老师还为“小照配小诗”写了评论文章,我同校同班的同学、同团同营的战友安德胜还为之“镶框”及时转发给我的学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有多少亲友转发了这些小照小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把亲友们的部分评论摘发出来,印到书上。肯定是挂一漏万,敬请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受到赞美和支持的怂恿,就下定决心编印了这样一本小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远方朋友聂晶在技术上的全力帮助,得到姿兰制版公司王妍、李辉和沈阳市博雅润来印刷有限公司杨克玲经理的真诚支持,在我和李辉设计封面的过程中。得到了马寄萍、冯少玲、王纬、王妍等几位老友的指导,我在此一并道一声: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胡世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8月15日于沈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