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雨翩然至,凤城又日新。4月21日、22日,在凤城高密举行的潍坊市初中语文领军人才集训会上,一场春雨悄然而至,洗涤着环境,更净化了心灵。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叶丽新教授的讲座,观摩了五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例,学习了三位教师的经验分享。这些都让我这“井底之蛙”又一次接受了知识的洗礼,感慨语文教学之路的丰盈和充足,遍地芳华,俯拾皆是。</p> <p class="ql-block"> 最引发我思考的是叶教授的专题讲座。在题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的讲座中,叶教授从语文试卷层面的变化、日常评价任务设计取向和基于标准的评价任务设计三方面进行讲解。</p> <p class="ql-block"> 试卷的变化,得益于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从单一文本的考察到多文本都要考察,从写作的规定文体到多文体自由选择甚至是出现新文体,选择题的指向性、综合性、整体性也加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而是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与高中衔接。</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设计恰当的评价任务,通过持续性评价、明确性标准指导学生的学习。对现在热度很高的表现性评价,叶教授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她希望通过“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从而让学生完成活动、制作作品,或者进行创造性思考,让原本单一的文本通过组织线索打通彼此的壁垒与界限,让大单元概念深植教师内心。</p> <p class="ql-block"> 听到这里,我感觉大脑中的某个神经中枢忽然被点亮,那种“恍然大悟”之感随之而至。我们何尝不能进行“任务群”的大单元阅读呢?通过主题、文体、作家、作品等组织线索,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个作家、深入挖掘某种主题,深入探究某种文本,让原来的浅表学习自然转化为深度学习,何乐而不为?激动过后,问题又来“骚扰”我: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他们通读,读懂读透几篇文章后,才能打通文本的“任督二脉”,不至于老师讲了什么他们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果然,语文教学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道路是任重道远的,但我愿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水成渊,开出芳华。</p> <p class="ql-block">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明晰了四个素养要求;重视微观阅读过程、重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各种“关联”,学习了命题的一些方向;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持续开展评价、运用多元评价、了解了日常评价设计取向。我想,足足两天的学习我的收获还不止于此,这些新理念如源头活水汩汩注入我的脑中,我会慢慢咀嚼,细细思辨,探索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语文教学路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