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碗蕈油面——朴素素食茶餐厅 作者:江礼旸

江礼明

春夏交替之际,常熟的一碗蕈油面始终牵动我的食神经。蕈即菌,国语读“xùn(训)”,沪语读“zin”。幼时,母亲称香菇为“香蕈”。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将近一百年前,宋家三姐妹在游虞山兴福寺时,吃到蕈面,非常赞赏,美食得以传播。据本家老弟江礼斌说,此蕈是虞山上松树根旁生长的野生松蕈,春夏之际雨后大量出现,和尚或乡人采来制成蕈油下面。 前几个月几位“小朋友”教我开通微信。有位网名“冰魄素心”的朋友同我联系,手机呈现是“钱胜贤”,是徐正才大师高足呀!联系之下,得知他帮朋友在皖南泾县做一个生态农庄。吃了他快递来的鲜笋,而一箱扁尖已在路上时,得知他的师弟王勇伟正在常熟兴福寺前的“朴素素食茶餐厅”掌勺,马上想到了蕈面,遂和阿倪、林振、大侠共4人驱车前往。周二的上午车路畅通,将近90分钟便找到朴素素食茶餐厅,王大厨已收到师兄电话,为我们点好了菜。虞山景色特美,满目皆是绿色,我这“一目了然”朋友特别受用。坐在餐桌旁等菜时,用手比划一个镜头,随手都成好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板王勇伟</h3><div>冷菜有:一品豆瓣酥、三丝虫草花、香椿豆腐、沙律寿司团、樱桃鹅肝、朴素手卷。蚕豆正是眼下时令菜豆瓣酥以雪菜传味,增鲜是题中应有之义。三丝虫草花是虫草花、金针菇、荷兰豆(丝)、黑木耳烹成,咸鲜香辣。香椿豆腐是绢豆腐用模子刻成大指环,中间填的就是香椿丁,咸鲜清香。朴素寿司卷,将蓬蒿、豆干切成丁,煨过味以后用烤紫菜卷起来,有点日料味。朴素手卷,将球生菜、黄瓜、玉米粒、海苔以色拉酱调味后,紫菜卷成手卷,也是日料味。 <br></div> 阿倪直叫“老鲜格”,不觉热菜也陆续上桌。首先就是今天重中之重——虞山野生蕈油面。这是久违的味道!小时候,妈妈手下一碗香菇面(香菇是老家婺源寄来的野生厚花菇),但比起蕈油面还稍逊一筹。然后是石锅香芋烙扁豆,感觉比较“粉”。又来了1只茶壶和4个茶盅。等到茶汤下盅,香气骤起,原来这是“莲蓬鸡汁松茸汤”。还有脆皮小塘菜,豆腐衣包了小塘菜、香菇、大豆纤维炸成,再切成块,齿感、舌感俱佳。鸡头米炒菱角,鸡头米虽非新鲜,也是特别好吃。醋香藕夹,素鸡斩成茸夹在藕片中制成,并烹醋,很爽口。金汤菌菇面疙瘩,其中的菌菇是猴头菇。我自己也烧过猴头菇,绝对没师傅做的好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蕈油面</h3> 吃得很饱,但一点不涨。步出店门,抬头望望蓝天,再平视山上一片绿,上车驶往山上,没到峰顶,绕山一周,返回上海。大厨王勇伟答应为我们制作一点蕈油,待我们下次去时,带回上海。回家路上,林振一声不响低头玩手机。等回家有了网,手机响个不停,点开一看,众友对林振上传的照片现出一片馋不可耐的“吃相”,礼斌老弟还发了一大篇关于蕈油的资料。看来,不趁虞山上还有野蕈,和众饕友再来一次是讲不过去的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煸双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