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走进爱国教育基地

石崇荣

<p class="ql-block">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021年4月21日下午15点,乌市第122小党支部21名党员前往“一炮成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迎着明媚的春色,古老的炮塔在等待我们触摸,合上手中的教课书,亲临古迹学习光辉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炮成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乌鲁木齐水磨沟区的水塔山上。</span>正气凛然的左宗棠雕像面朝城区举目远眺,见证着新疆的沧桑巨变、稳步发展;雕像背后古朴肃穆的炮台默默镇守着这座城、守护着曾经那段除恶复国的光荣历史。</p> <p class="ql-block">  1865年,浩罕国统治者勾结新疆的叛乱势力阿古柏,趁清朝动乱之机,先后攻陷英吉莎、库车、阿克苏等地。阿古柏成为英、俄妄图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他的嚣张势力随之扩张至乌鲁木齐,对各族人民厉行宗族歧视、民族压迫和剥削,新疆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生活长达十余年之久。当时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际,朝臣之中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左宗棠主张“塞防”守边疆,李鸿章主张“海防”建国防。面对大多数人支持的“海防”,左宗棠意志如钢:“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直至陕、甘、山西亦无宴眠之日”新疆“此时便置不问,似后患环生,不免日蹙百里之势”《左文襄公全集》。终于,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4月左宗棠怀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带着自己的棺材,出征西北收复边疆。同年八月,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了一座大炮,向迪化城开了一炮,击中城门,剿灭匪军6000余人,成功收复了乌鲁木齐,结束了当时新疆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左宗棠就是当时中国的脊梁,他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的气节,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俄两国入侵我西北边陲的野心。</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后,党员教师们感慨兴叹:作为一名新疆人,我们应珍惜并维护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红色教育的传承,讲好历史故事;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奋勇大义的气节,勇挑肩头为人民服务的使命。随后我们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初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声流响出天山,春风引渡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姹紫嫣红好春色,还看真心继勇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审核:谭 杰</p><p class="ql-block">指导:严 飞</p><p class="ql-block">策划:崔媛媛</p><p class="ql-block">执行:李杰</p><p class="ql-block">部门:党政办公室</p><p class="ql-block">编辑:宋帅 石崇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