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转载仇作人老师的文章 <br><br> 淘书记<br> <br> 闲暇时,因无他爱好,就爱看点书,或遇到生词僻字查查词典。偶尔翻到一些旧书时,扉页上当年写下的购书小记赫然入目:“1980年3月5日,购于废品收购站,价:0.37元。”“1982年立夏,购此套书,共四册,于废品收购站,论斤称,价:2.59元。”“今翻找2小时余,喜得此书。1991年岁末,作人,草记。”<br> 每每读到这些书前小记,一下子就被带回到了三、四十年前自己在废品收购站购书淘书时的情景中去。<br> 人嘛,总有个爱好。为爱好付出时间和金钱,人们往往是心甘情愿,在所不惜的。但,又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曰量体裁衣,而有所收约。譬如,买书吧,我就很吝啬,不像有的人那么慷慨,那么洒脱,钱从衣袋里一掏,想买就买。我不行。一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我,工资微薄,囊中羞涩;二是也怕家人说:“你又不是藏书家,也不是作家,耗些钱,买些书,不划算,无此必要。”(尽管家人从未这样说过)这是我需要直面的客观。主观上,我也有我的购书原则:不是名著不买,不是有定评的书不买,不是有历经50年筛选的书不买,广告强力推荐的书不买,精装豪华版的书不买,太贵的书不买。有了这许多主客观上的原因,其欲购之书,则不多也,也不泛也。<br> 但凡爱好,人皆有上瘾的时候。如遇到一本想买也可不买的书时,我还是克制以缓。如遇需用需必备的工具书,则是购之从速,购之不疑。如,1986年版的《汉语大词典》(共8册),200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双解《新华字典》,一上市,就将它迎了回家。其他的,虽爱好,但不急于读的书,就放缓心绪,放慢脚步,容自己有机会时在废品收购站去一本一本地慢慢淘吧。因此,有些知道我有这种毛病和潜规则的朋友同事,私底下称我为“购书经济学家”——也不知道是讥讽我,还是认同我,我也只好默而认之。<br> 常言道:“强盗不走空路。”为了淘书有收获,我大体还是有个程序的。先是粗看。废品收购站的书,有打好梱的,有散着的。先看散的。散着的,易找,易发现,一目了然,一看到,有点价值的,可读的书,就拣出来置之一旁,归堆。完后,再看打捆的书。看书脊上的书名,一捆一捆地看,一侧一侧地看,巴着巴着地看,一堆一堆地挪。发现有需要的,先用纸条做记号,以待挑时抽出。<br> 再是解梱。解梱,以挑出自己要的书来。有一个麻烦的事就是:要重新打捆。一捆一般8至10公斤。解散的梱,我会完完整整地重新打好梱,做到不松不散,重量相符,堆垛整齐,以信得人,以图来日方长。<br> 最后是细查。这是最费时,最考验耐心的一道工序。有些成套的书,站里工作人员打包,是散打,按重量打的,它哪管系列不系列,丛书不丛书,套装不套装呢,只要方便,只要就手,梱成一梱,一过磅,够斤两了,就完事。可是,一套四册的书,我只找到两册,还有两册没有,下落不明,心有多不甘,多犯焦啊!说什么,我也不能让它们“兄弟失散”呐。于是,我又走回头路——寻搜复检已经看过翻过归整了的书堆。书堆没有,在杂志堆里找;杂志堆里没有,在报纸堆里找;报纸堆里没有,在硬纸盒堆里找;硬纸盒堆里没有,在杂纸堆里找。在侥幸中发现有幸,在无望中寻找有望。<br> 有次,我在一捆书中发现了五册中华书局1972年版的《史记》。全套为10册。在书堆里上下翻遍了,翻得人汗流,没找着,几乎不存任何念想,信心殆失。临出门时,还是不死心,就又去报纸堆里翻。翻了个把小时,哎呀!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6至10册的那5本《史记》恰恰就睡在报纸的底下,终于使这“10位兄弟”重新团聚。等我过秤时,废品站的工作人员说:“你老兄真是下神呐,寻寻觅觅一上午,交2块钱吧,不称了,你拿回家算了。”(原价为10.10元)<br> 从此,这位精神文化历史益友就在敝处安家落户,与我相伴相随四十年。<br> 淘到一本心仪的书,就像爱麻将的人和了个大和,像垂钓者朝暮之盼起钩有获,像临风沐雨中迎来久违的至亲好友重逢相拥。那翻书找书的脏,那挪堆搬堆的烦,那解梱打捆的累,那手那脸那眼鼻间似卖炭翁的灰,可曰全然无念,荡然无存。心里就乐淘淘地念着三个字:今天值。<br> 我还曾用几句诗来描叙概括淘书的心境——去淘书的路上是:“吾将上下而求索”;淘书无望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淘书到手时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空手而归时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淘书返家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妻子、女儿听了后笑我说:“你还蛮会为自己装点的啊。”<br>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今,人虽垂垂老矣,但,翻阅和赏玩昔年孜孜以求,涓滴以得的书时,还是聊感自慰。有些书列出来,好书和爱读书的朋友,也许还有点心羡眼馋的:<br>《三国志》、《新唐书》(20册,中华书局版)、《中国历代战争史》(20册)、《三言二拍》、《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中国历代诗歌选》(四册)、《欧阳修全集》、《古文荟萃》、《当代汉英词典》、《词源》、《韦氏英语词典》、《培根随笔》、《蒙田随笔》、《帕斯卡尔思想录》、《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著)、《沈从文别集》……<br>世间一切浪费,都是时间,人力和资源的浪费。这样的书,如视之为废品,化之为纸浆,岂不太可惜了吗?!它们有幸能得救于我之手,获新生于我之身,又无怨无悔恒恒久久地滋养我的心性情志,不亦是善事一件,好事一桩吗?<br>本此一心,遂草成小文《淘书记》,以记其幸,记其乐也!<br> 仇作人<br> 2021年4月6日下午草于陋室<br> 4月10日晨改讫</h3> <h3>读老师作品后的感想</h3> <h3> 读仇作人老师的《淘书记》<br><br> 仇老师是我上老年大学讲授“现代文学与作品赏析”的老师。在报名之前就听说了仇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是一个饱读诗书,文学造诣非常高之人。但遗憾的是我只听了他几节课,便“拿补差”去了。<br> 值得庆幸的是,我加了老师的微信,老师没有忘记我这个“流水”的学生,时常发些文章让我阅读赏析。<br>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共阅读了仇老师亲撰的六篇文章,最喜欢的就是这篇《淘书记》。<br> 文章讲述了老师这一辈子的爱好,就是——书。但他对购书有自己的原则:不是名著不买,不是有定评的书不买,不是有历经50年筛选的书不买,广告强力推荐的书不买,精装豪华版的书不买,太贵的书不买。他囊中羞涩的经济状况以及个性的消费心理,有了到废品收购站淘书的经历,且淘到了“好书和爱读书的朋友,也许还有点心羡眼馋的”值得收藏的好书。<br> 在老师描写淘书过程中的心境——“吾将上下而求索”;“柳暗花明又一村”;“漫卷诗书喜欲狂”;“我寄愁心与明月”;“春风得意马蹄疾”。仿佛就像电影画面在脑海中闪回,深深的体验到了一个嗜书如命者的心理过程和情绪表达。<b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而把爱好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持之以恒,是需要清晰的目标,强大的动力和内心驱使力的。在这方面,仇老师就像一面镜子。像我这辈爱好不专一,缺乏毅力和恒心之人在镜子面前真的是羞愧难当。<br> 很幸运的是在退休悠闲生活里,遇到了仇老师,遇到“致贤友书吧”志趣相同的群友们,希望我们在仇老师的引导下,能将自我的爱好坚持并发展下去,使它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