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教育】曲水叮咚 | 诗歌里的节气(三十五)《寒食》

曲江第十四小学

春雨惊春清谷天<br> 夏满芒夏暑相连<br> 秋处露秋寒霜降<br> 冬雪雪冬小大寒<br> 品读农耕节气<br> 聆听春去秋来<br> 感悟四时之景<br> 传承经典文化<br>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本期的主讲人:田荣老师。很高兴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品读古诗。<br> 第一天 知诗人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br>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br> 本周我们即将学习的这首《寒食》正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正值寒食节在长安漫游时所作的一首诗。<br> 寒食<br> 【唐】韩翃<div>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br>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br>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我们明天再见!<br></div> 第二天 明诗意 这天,韩翃在长安大街小巷漫步,他为迷人的暮春风光所陶醉。在他眼前,处处杂树飞花,杨柳舞絮,万紫千红,落英缤纷。来到皇城外,又见皇宫庭园中,青青柳枝探出御墙,在东风中斜斜飘荡,婀娜多姿。面对这充满无限春意的美景,韩翃情不自禁地赞叹说:“皇都今日成了春城啦!”他流连忘返,一直闲逛到日暮时分。此刻他看到皇宫中显现出一团团烛光,时明时亮起来。他知道,这是太监在走马传烛。 一会儿,烛光中夹杂着烛蕊燃烧后冒出的缕缕轻烟,穿过一座座雕梁画栋的宫殿,然后越出了皇城,飞向附近显贵高官的楼堂。于是,这些朝廷贵臣的家里,也即刻烛光通明,一片亮堂堂的了。可是,城里的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家里却仍然漆黑一团,埋在越来越深的暮色中。韩翃知道,皇宫和显贵宠臣在寒食节仍能点燃烛,这是皇帝的恩准,普通人家是根本没有这种特权的。<br> 长期屈居在幕僚下位、多年失意不得志的他,不觉深深叹气,很有感触。联想到自从肃宗、代宗皇帝以来,太监专权并日盛一日,当今德宗皇帝更让太监统率禁兵,这种情况,多么像汉代末年的情景啊!回到住处,韩翃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br> 韩翃借前代的事来写眼前实景,这是历来做诗惯例。不过,末句的“五候”,虽然有人认为是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个人,有人认为是指东汉末年桓帝在同一天里所封的单超等五个专权的太监,但不论怎样,东汉桓、灵时期是实实在在的乱世,而专权的外戚和太监又向来为人们同声谴责,那么,韩翃此诗的本意也就相当明显。这首诗很快传进了皇宫,德宗读了后非常喜爱。 当时,知制诰(代皇帝写诏令的官)正好缺员,宰相奏请皇帝提名韩翃担当此职,德宗立即批道:“与韩翃。”可当时除了写此诗的韩翃外,还有一个同姓同名的江淮刺史,皇帝究竟要任命哪一个呢?宰相奏请再批,德宗又写下“春城无处不飞花”这首诗,然后批道:“与此韩翃。”这样,诗人便当上了驾部郎中知制诰,成为皇帝的近臣了。当然,不管德宗是怎么想的,后人读了韩翃此诗,不但认为诗写得美,而且感觉到了后两句的讽刺意味。<br> 我们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明天再见!<br> 第三天 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br>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这里诗人对中唐时期腐败政治现象所做出的委婉讽刺便可见一斑。<br> 第四天 品诗韵 前面几期,我们通过品读诗歌,欣赏了唐代诗人韩翃笔下寒食时节的春城美景,诗人运用敏捷灵巧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寒食时节春城飞花的美好景象。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有读者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br>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唐诗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徐增《而庵说唐诗》对此有细微的评述:"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由此可见诗人用词之精巧和缜密,也让我们读者在诵读中有所体会。<br> 同学们,在一首描写春城美好景象的《寒食》中,我们一起度过了四天的美好时光,愿我们也能和诗人一样,拥有着超脱世俗并善于发现美好的能力!这一期的古诗分享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