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幽梦忽还乡之小吃篇(一)

云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爆米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最喜欢的零食莫过于爆米花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常是在冬日的午后,从院子里大堂屋突然传来一声“打炮米子喽!”三五分钟内,堂屋里就会聚集一大圈人。只见一个黑黑的师傅,已经在堂屋中间烧起了一个火炉,炉边两个支架上架起了一个黑乎乎的如炮弹般的东西——这便是打“炮米子”的机子了。奶奶说:这东西会爆炸,离它远点。旁边地上还放着一个带麻袋的竹篓。不知是谁递上一筒大米,爆米师傅打开“小炮弹”的盖子,用软布擦拭一遍内锅,将大米倒进内锅,放上一勺白糖,盖紧盖子,用一根铁棍再拧紧一下,就架到炉火上烧起来,边添火边转动机子的把手,让其不停翻滚受热。</p> <p class="ql-block">大人围成一圈,边看边聊天,小孩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渐渐地好像有一丝烟冒出来,便有人喊“莫要烧糊了!”那些当母亲的赶快喊着自己的孩子跑远一点:“要爆炸了,快闪开!”胆小的孩子马上捂着耳朵躲到大人身后。爆米花师傅依然不慌不忙地往火中添柴,继续翻滚着“小炮弹”,偶尔看一眼机头上的表盘。终于,他快速转动几下机子,戴上白纱手套,站起身来,围观的人群马上后退几步。师傅将“小炮弹”对着竹篓,拿着一根铁杆往机头上一撬,脚用力一踩,只听“嘭”地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冲天而起,白花花的爆米花喷射而出,进了竹篓。白烟尚未散去,早有胆大的孩子冲上前去,伸手去抢一把新鲜出炉的热乎乎、香喷喷的“炮米子”。</p> <p class="ql-block">主人是绝对不会生气的,乐呵呵地拿着竹篓一提,爆米花便进了麻袋,把麻袋那头的绳结解开,一盆雪白松脆冒着热气的爆米花便呈现在大家面前。第一锅爆米花基本是用来分享的,主人端着箥箕将爆米花送到大家面前,热情地招呼大家吃。大人都讲客气不吃,小孩早就馋得流口水啦!吃了一大把还嫌不过瘾。于是大人们纷纷回家去拿米,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打上一斤“炮米子”。一声又一声“嘭”、“嘭”便不断地响起,胆小的孩子慢慢也不捂耳朵了,也麻着胆子去白烟中抢一把刚出炉的爆米花……直至暮色四起,大人看够了、聊够了,小孩撑得肚子胀鼓鼓的,才陆陆续续心满意足地各自回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村子里穿梭来往的各种小吃担中,爆米花是最受欢迎的。一是观赏性强。男女老少都等着那一声“嘭”的巨响,是预料之中的,但每一次响又都让人紧张、刺激。二是成本低,只要一斤米、一块钱加工费,就能收获一箥箕如小山般的爆米花,再拮据、再节约的父母,也会让小孩敞开肚子吃个够。我小时候总是大把大把地吃,常常吃得消化不良。三是味道香,颗颗晶莹,粒粒饱满,香、酥、脆,比现在新式爆米花好吃得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这种70年代中国司空见惯的老式爆米花机,还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登上了美国探索频道知名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跨国当上了一回“网红”。节目是实验探究制作爆米花的最快方法,节目前经仔细研究,工作人员得出结论“安全第一,美味第二”。于是他们架起防弹玻璃,穿上防爆衣,还翻译了中文版的使用说明书。在加热将近10分钟后,主持人穿着防爆服小心翼翼地引爆了这颗“炮弹”,“一颗颗爆米花像子弹一样发射出来,喷射到演播室顶棚后散落一地。”这个大家伙虽然不是制作爆米花最快的机器,但着实让美国人“见识”了一番、惊吓了一把。不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种老式的爆米花机器早已罕见,那声“嘭”的巨响和冲天而起的白烟,只能存在于60、70年代人的记忆中了,我也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爆米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