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一献给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所初期,研究所的人员配置起点要求高,由部队选了管理人员,从军事院校和部分高校选来了一批成绩优异的技术人员,连车间里的师傅也是从老兵工厂的师傅中选调。我父亲就是1956年底从重庆某兵工厂调入所的。正值风华正茂的他早已是五级技工。在车间从事热处理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在技术设备还不先进的年代,硬是凭借自己长期练就的一双“火眼”目测炉温,凭借“钢花”分析钢材的材质,确保了一次又一次科研项目任务的完成。虽然他和众多的员工一样,长期从事“配角”工作,既没有担任过项目设计师等重任,也没有机会成为工程队队员到基地执行任务,甚至连出差的机会都很少。但他们心系十所、心系军工,早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与十所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每当喜讯传来,他们同样是那么兴奋、那么自豪。因为每项任务的完成都凝聚着十所人的智慧和心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七十年代我所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曾抽调了一批又一批业务骨干到兄弟单位或地方厂工作。我父亲也积极申请,同时做好了搬迁准备。可到了宣布名单时却没有,而是徒弟的名字。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原来是第一任所长邓国军离所时叮嘱班子“一定要留住业务骨干”的一句话,使许多工种的老师傅留了下来。有时与父母闲聊,偶尔提起此事,父母的言语之中总是充满感激之情。也正是这一留,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十所的一员。我敬佩我的父辈,不仅是因为他们是长辈,十所人的前辈,而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岗位,他们都能刻苦钻研,在业务上有绝活。最让我钦佩的是:像我父亲这样只有小学文化的工人都曾撰写过一篇学术文章,在同行刊物上发表。从父亲身上我深深的感受到老一代十所人积极向上,勇攀技术高峰的敬业精神。他们那种爱所如家,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得失、乐于助人的品质;那种对年青一代毫无保留的传授工作经验,以身作则,尽心培养接班人的责任感,一直激励着我。父亲一直为自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工人,能在原兵工厂昼夜奋战为抗美援朝提供兵器出过力;能在十所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发挥过“镙丝钉”的作用感到自豪、感到欣慰。而我更以有这样的父辈而骄傲!父亲只不过是几代十所人的代表,十所之所以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取得硕果累累,是代代十所人艰苦拼搏的结果;是他们为十所的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他们为我们今天夯实了基础,为我们铺出了一条通往光辉灿烂的大道。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十所;把青春的根留在了十所;把对未来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十所,这就是我的父辈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常想:人的能力有大小,分工也不同,能在十所这个平台上为国防效力的时间也有限。但只要是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就无愧于这个时代。虽然,我也跨入了退休员工的队伍,但对父辈们的敬仰之情仍油然而生。由衷感谢那些在平凡的岗位默默耕耘奉献的人们;感谢那些曾创造奇迹,与人民军工一路同行为我们开路的父辈们。</span></p> <p class="ql-block">附:珍藏至今的一张老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