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西王智侯外庐——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中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冯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外庐,平遥县西王智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历史学家,被称为当代四大历史学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外庐出生于1903年,幼年就是著名的“学霸”,他父亲是清朝的老学究,给他起的名字并不叫“外庐”。“外庐”是他后来的自号,出自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外庐”为号,这是要跳出框架,坐在飞机上俯瞰庐山的气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岁那年,侯外庐在河汾中学毕业,考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他后来成为这个学校的校长,只不过那个时候北平大学已经并入“西北大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13年,也就是1924年,侯外庐与李大钊相识,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7年赴法国留学,次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他24岁,他不知道的是,他17岁的弟弟侯俊岩已经先他一步,在太谷铭贤中学,也加入了共产党。侯俊岩后来曾任晋绥边区第7专署专员、第8军分区司令员,解放后任国家教育部中学教育司司长,也是平遥人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0年,侯外庐归国后,一边为党和民族解放事业做事,一边从事学术研究,在大学教书育人,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并创办临汾民族革命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外庐是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中国人,在1936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全译本。主要著作还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史》,《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中国思想史纲》,《宋明理学史》,每一部都是宏篇巨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外庐还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开始以后,侯外庐这样的“反动学术权威”,很快称为红卫兵批斗的靶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侯外庐以性格刚烈著称,在文革种遭到残酷的迫害,终致中风偏瘫。但与他的另一位同行,历史大家翦伯赞相比,还算是幸运的,翦伯赞在文革中受不了迫害,70岁时与夫人一起服用安眠药自杀,可悲可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哲学家冯友兰,与侯外庐学术上一直格格不入,意见相左,文革初期也受到冲击,但之后便“紧跟”时代步伐,投入到文革的大潮中。这是知识分子另外一种悲剧,身为文化的载体,却不得不加入反文化的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都看不惯冯友兰的做派,对其为文革新贵张目甚为不满,只有侯老这样评价冯友兰:”冯友兰做的事情,不是他的品德决定的,是他做的学问决定的。儒学,是所有的当政者都要用的。“表现出一个大学问家通透的见解和宽广的胸襟,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不愿对别人口出怨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者周学文曾在这一时期,对侯外庐老先生做过一次访问,他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学文(以下简称周):“侯伯伯,你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如果要探究你与中国文化源流的近亲关系,我感觉到你也受这条源流的影响,你也在这条源流的续脉上,你同意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侯外庐(以下简称侯):“哇——”,大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哭过以后,周又问:“反观你自己,你好像也在这个源流上,你是不是也是异端?鲁迅是异端,我觉得你也像是异端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侯外庐(以下简称侯):“哇——”,又哭,哭得比前头还要厉害,半天透不过气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指周)想可能,他突然痛苦地意识到,自 己努力把《资本论》介绍到中国,这么推崇马克思主义,在这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主流的国家,自己居然成了异端,他很难平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十年,侯外庐先生太苦,太寂寞了。很大一个家庭热闹全无,儿女们个个都在受审查,真正是门可罗雀。文革中的我,觉得眼前的世界混乱不堪,搞不清楚一些问题该怎么认识。外庐先生的小女儿是我的同学,她告诉我,老人家在一次批斗之后中风,偏瘫了,但是还能说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很同情,就去探望他。当时绝对没有访客,我去了以后,他觉得开心,就跟我聊天,我也就斗起胆子直接问一些作为年轻人实在无法理解的问题。当时没太在意,他是被全国报纸都通稿批判的学者,只是想他是《资本论》的翻译者,对那个时代应该能够看明白一些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之后,侯老不顾病体在身,重拾史笔,笔耕不辍,又完成了《韧的追求》等几部著作。1987年9月14日,侯外庐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八十四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