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肯高迪亚大学和内梅亨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孩子打人”的核心原因,是共情能力差。孩子在攻击他人的时候,不知道别人会有多疼。想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根本上要让他知道“我打了别人,别人会非常痛苦,会经历本来不必经历的负面体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推荐你按顺序做四件事:道歉两次、惩罚孩子、和孩子就打人事件谈一次话、做长期的共情训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道歉的这份“仪式感”是不必可少的。有时可能遇上这样的对方家长,自己孩子被攻击了依然十分通情达理、一个劲儿说“算了算了,都是孩子”,但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也一定要让孩子跟被打的那个人严肃认真、口齿清晰地道歉,并当场向对方承诺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这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有机会自我反省,而且在众人面前承诺,孩子自己也会加深印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注意,道歉必须有两次,第一次道歉,必须由孩子亲口说;第二次道歉,作为孩子的养育者,你也该给被打的人道歉。你从这时就和孩子站在一起,这份姿态就是在告诉他“爸爸/妈妈会帮助你一起改正你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的家长会省去第一步,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直接代替孩子道歉。这是非常错误的。今天你可以做他的围墙,那明天呢?长大之后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道歉后的惩罚环节,不必特别遵循“惩罚内容最好和犯下的错误相关”的原则,孩子打人咬人的特殊情况下,你也打他咬他明显不合适,可以退而求其次,取消孩子喜欢的事情。在我家大儿子某次咬了其他小朋友一口后,我们取消了他未来一个月内所有的动画片,也取消了未来一个月内所有新玩具的购入计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值得一提的是,惩罚本身就够了,没必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尤其不要因此故意冷着脸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你该给他讲故事、带他出去玩、表扬他其他方面的进步成长——这一切都要照旧。这样他才知道,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他了,只是他自己做错了,才在动画片这一件事上受到了惩罚。你也要把话说得很明白:“等到了时间,惩罚结束后,爸爸妈妈带你一起去庆祝,庆祝你说到做到、再也没打人。到时候你该看动画片还是继续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和孩子谈话、让他意识到打人为什么不对的环节,有些家长会警告孩子“不能打其他小朋友”就结束了,如果孩子是因为不开心才发泄在别人身上的话,这样并不够。我们大人不爽了,可以找朋友、可以喝闷酒、可以打投诉电话,但孩子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又没掌握大人的这些解压方式时,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下次你因为什么事情不开心了,你可以当时就找老师说,或者回家来和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帮你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谈话后不能跳过最后一个步骤——共情训练,这一般是在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后,主要问孩子这几个问题,一个一个问: “你知道不知道你打了他,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你知不知道他挨打之后会特别难过?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样做也会让爸爸妈妈感到难过?”每个问题问完要给孩子充足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并且保证他是专心听、认真想的,而不是心不在焉随口应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了不让共情训练显得太过说教,可以夹杂一两句鼓励,比如“因为爸爸妈妈非常在乎你的成长,你对我们很重要,所以你这样做很让爸爸妈妈难过,但我们相信你能改正过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觉得暴力可以解决问题。有研究发现,夫妻之间总是打架或者互相扔东西的话,孩子在社交中对他人采用暴力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从爸妈那里学到了“拳头才是硬道理,打架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丧失对外界的信任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