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武功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周边与兴平、周至、杨凌、扶风、乾县接壤,总面积近400平方千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国语·晋语》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天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后稷在今武功镇郑家坡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故武功别名为“邰城”。成为周民族的先祖。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西周,以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其建立诸侯国,并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禅让之恩,随将秦岭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今称鳌山,古称垂山)命名为“武功山”,将斜水(今称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p><p class="ql-block"> 现武功下辖1个街道、7个镇,常住总人口40多万人。</p><p class="ql-block"> 在职期间,因工作关系经常陪客人从乾陵到法门寺,每次路过这里都会告诉客人这里是武功镇,是老武功县所在地,60年代初为靠近交通要道陇海线,武功县城迁到普集镇,武功降格为镇。这个镇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所幸在公路上就能看到教稼台院落,也会指给客人看。我对老武功的认知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眼看到了春终夏始之际,女儿提出带我们老俩口去武功看菜花,于是就有了走进武功之行(以下武功均指老武功县)。在当地朋友的安排下,除了菜花之外,我们还游览了教稼台、城隍庙、报本寺和苏武纪念馆,受益颇多。</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万亩菜花景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许多陕西乡党可能和我一样,一说到看菜花首先想到的是汉中。远一点的是江西婺源,晚一点的是青海的门源。曾经看过长安县的菜花,感觉平平。武功有菜花节还是第一次听说,退休多年有点孤陋寡闻了吧。</p> <p class="ql-block"> 到了武功看到牌坊上的横幅才知道今年是武功第六届菜花节了,今天又是第六届菜花节的最后一天。</p> <p class="ql-block"> 武功地形是东西两塬夹一河,漆水河由北向南穿过,川道比较宽,武功镇横跨漆水河两岸。菜花集中在东塬上,换乘景区游览车上到塬顶,万亩菜花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菜花节接近尾声,金黄中已透出绿色,菜籽夹已经挂上枝头。走近田边,发现油菜植株高度竟达一米八。在永寿下乡插队的时候,县里一位农家女就是因种的油菜高产而评为省劳模,我们还参观过她们村的油菜地,植株高度也就五、六十公分。以至于我70年4月去四川看到田野油菜长得一米多高,颇为羡慕四川的沃土肥田和充沛的降水。没想到如今关中旱塬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油菜,这应该是得益于数十年来良种的培育和灌溉条件的改善吧!</p> <p class="ql-block"> 金色的是希望,绿色的是收获。满载希望和收获的田野!</p> <p class="ql-block"> 尽管是油菜花节最后一天,游人还是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这一片油菜结夹较多。</p> <p class="ql-block"> 这一块油菜成熟期晚,仍是一片金黄。</p> <p class="ql-block"> 田间点缀些旅游小品。</p> <p class="ql-block"> 为便于游客赏花,县上投资修了田间栈道。</p> <p class="ql-block"> 花香蜂自来。</p> <p class="ql-block"> 塬下的武功镇和西塬远眺!</p> <p class="ql-block"> 一回首,突然发现老伴的新装和菜花十分协调。🤭🤭🤭</p> <p class="ql-block"> 从塬上下来,我们来到了教稼台。归陕六十年,遥指数十次,今天终于登门拜访。</p><p class="ql-block"> 教稼台在武功老城东门外漆水河畔,传说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后稷教百姓种庄稼的地方。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古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教稼台门头匾额是屈武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教稼台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9年春重建完工的,仍立于原址,形体依旧,教稼台为覆斗形,同古代粮食量具极为相似,台高9米,边长12米,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辟四门洞,互相联通,寓意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台体四周护栏桩数恰好为24个,隐含24节气,前台阶分别为五级和六级,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教稼台保护范围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建起砖围墙,院内</span>一像、一台、十多个雕塑,十数块碑石而已!教稼台不仅是陕西八大名台之首,也是中国八大名台之首。</p><p class="ql-block"> 附:中国八大名台,武功教稼台 、汉阳古琴台、 武灵丛台、青岛琅琊台 、徐州戏马台、临漳铜雀台 、汉中拜将台、登封观星台</p><p class="ql-block"> 陕西八大名台为:武功教稼台、西安造字台、汉中拜将台、临潼烽火台、周至楼观台、榆林镇北台、长安南五台、咸阳凤凰台(萧史、弄玉吹箫引凤之地)。</p> <p class="ql-block"> 后稷,姬姓,名弃,为帝喾元妃姜嫄所生。他所在的周族为黄帝姬姓一支,世居关中,执农不弃,成为著名的农业部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说后稷教稼时,聆听者众,为了后面的人能听到讲解,看到演示,常常站在倒扣的斗上授课,后来建的教稼台则为覆斗形。</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后稷雕像和教稼台之间的地面上铺着石刻篆书二十四节气。可见二十四节气和农耕关系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 教稼台坐东向西,西门洞上屈武题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东门洞上屈武题的匾额。</span></p> <p class="ql-block"> 于右任先生《武功城外》诗二首手迹。</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是屈武的岳父,“屈武三题字,于老两赋诗”,翁婿对教稼台情有独钟啊!</p> <p class="ql-block"> 马文瑞、谢怀德题辞。</p><p class="ql-block"> 马文瑞,陕西米脂人,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谢怀德,陕西子长人,曾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p> <p class="ql-block"> 何正璜先生题字。</p><p class="ql-block"> 何正璜(1914—1994),别号玉子,湖北汉川人,中国文物专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省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 周尧先生题字。</p><p class="ql-block"> 周尧(1912~2008),昆虫分类学家,1939年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陕西省昆虫学会名誉会长、第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组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他创办了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p> <p class="ql-block"> 除前述碑刻之外,还有古今名人钱范宇、刘暲昆、王任重、赵宏章等诗词、联语、手迹,刻写的碑、碣镶嵌其中。</p> <p class="ql-block">保留在门洞墙壁上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农耕情景雕塑。</p> <p class="ql-block"> 农耕情景雕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农耕情景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 武功城隍庙(又称都城隍府)坐落在武功镇东街中段。西辅稷山,东临漆水。2013年5月武功城隍庙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城隍作为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始建于北周,以后唐宋各代均有修葺。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重修。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集历史、人物、文化、风水、传说完整的古建筑群体。</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坐北朝南,附阴抱阳。有灰瓦顶献殿、浮雕琉璃歇山顶正殿和歇山顶寝殿。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原有建筑颇多,经修缮,仅恢复门前大殿和东西厢房以及钟、鼓二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武功城隍庙所在的东街又被称为“碾盘街”,据说宋代苏轼赴凤翔任职时,路过武功出告示云:本官需碾盘,望乡绅百姓襄助。他也没有说要多少,各乡送来碾盘甚多,就把碾盘铺在东街上,解决了雨后泥泞之苦。后因大雨冲刷塬上泥土竟把东街全覆盖了,碾盘街也就成了一个传说。直到近年重修城隍庙时,挖开地面,碾盘重见天日。因此在城隍庙牌楼前保留了一块碾盘街遗迹。</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牌楼坐北朝南,通高12米、宽15米,为关中地区第一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武功城隍庙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西靠稷山,东临漆水,有着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唐朝初年扩建,以后历代有修葺。宋元年间曾重建。</p> <p class="ql-block"> 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头戴王冠,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整个布局为高台建筑,轴线对称,居中为尊,重重院落,庄重神秘,堪称关中一绝,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艺术。</p><p class="ql-block"> 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五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五彩闪耀,富丽堂皇。仅从建筑学方面讲,它体现了古人的美学理念,对采光通风的追求,对地震的防御对梁柱负载的计算,以及对保温、消暑、防潮、排水等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其本身就是一座建筑学上的实验室。凡到此游览的客人,无不赞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佩王冠”的美誉名传天下。为什么这里的城隍端冕垂旒,以王自居呢?这还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有二:</p><p class="ql-block"> 一是说贞观二年,陕西大旱。李世民巡察完岐州等地救灾粮款发放和修渠引渭工程后,回到武功县城,看到城隍庙里众位乡亲面带愁容,鸣炮焚表,烧香磕头,求神祈雨的情景,不由得伤感万分。便来到城隍像前顶礼膜拜,默声许愿。“城隍有灵,如能及时普降甘霖,解救天下众生性命,也算您为辅助朕推行新政立了头功,朕定封您一品辅德王”。不知是李世民的真情打动了城隍,还是久旱有久雨的原故。当天下午,天空乌云笼罩,晚上雨就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这场久旱的甘霖接连不断地下了五天,使庄稼当年获得了大丰收。李世民为了兑现诺言下旨召告天下,武功县城隍庙改为都城隍府,城隍连升三级,为一品辅德王。</p><p class="ql-block"> 贞观四年,天下大治初见成效。李世民拨库银百多两扩修都城隍府,为城隍赏王冠,赐朝服,塑金身,扬美德。能工巧匠们在施工的过程中用彩绘、雕刻、烧制等技艺,巧妙地将数以千计的飞龙、游龙、卧龙、走龙、盘龙刻画在殿堂牌楼的屋面、房脊、墙体、梁坊和台柱之上;又把亭楼殿堂的全部外檐与所有房脊、滴水、瓦当换成琉璃龙吻和脊兽,以显示这座御封的都城隍府的尊严与富贵。</p><p class="ql-block"> 贞观六年,都城隍府修葺竣工,李世民带领文武百官回到武功,参加竣工庆典,看到富丽华贵的庙宇,心里十分高兴。他参加完朝拜城隍的仪式后,在院内备薄酒,宴请故人,在气氛和谐的宴会上,他向在坐的各级官吏写下了“日食三餐常想农夫辛苦,身穿一缕当思线女勤劳”的名言。要求各级官吏忧怜百姓,躬行节俭。随后,又颁旨免武功县两年赋税,赦武功死罪以下囚徒。</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唐太宗李世民梦游地狱,面对滔滔血水河,恶鬼索命,惊恐难涉,正犯愁时,来了一名体魄俊伟的男子,将他背驮过了河,未及道谢,那人已离去。太宗梦醒之后,出了一身冷汗,心中十分感激救他之人。次日早朝,李世民向群臣们讲述了梦境,并让吴道子依其所说的衣着外貌画成图像,在全国寻找,准备酬谢,经多方寻访没有音讯。后来,李世民有一次回到武功,见到城隍像,和梦中之人一模一样,蓦然明白,正是这位乡党帮了自己,“其他人如何能到阴曹地府,又能生怜悯之心救我!”于是便加封武功城隍为辅德王,连升三级,端冕垂旒,以王者自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武功归来,我特意去了西安都城隍庙,正殿里的城隍果然戴的是丞相帽。省府都市城隍戴丞相冠,而武功县城隍赫然戴着皇冠,看来是有些来历的。</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西安城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是唐玄宗把唐初开国名将三原人李靖封为三原</span>县的城隍。</p> <p class="ql-block"> 李靖后来神化为托塔李天王。在城隍的神座上李天王戴的是皇冠。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李靖在唐朝的立国战争中开拓了南方疆域,功劳仅次于开拓北方疆域的李世民;之后,他又灭东突厥、破吐谷浑居功至伟。他去世后不仅获得了赐谥“景武”、陪葬昭陵的待遇,而且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开始,李靖正式列入国家祀典,成为“德行无暇、始终全节”的国家级祭祀对象。此后从唐以降,到宋元明清,一直保持着李靖国家级祭祀对象的地位,就很有点神化了。</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有宋一代,国家军力赢弱,使得前朝能攻善守的名将李靖常常被人怀念。而且李靖毕生忠心耿耿,这就更得宋朝皇家的青睐了。因此,李靖在宋朝官方祭祀中,不断被累加封号。</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时始,他被封“惠武侯”,宋孝宗时封为“忠惠景武公”,不久又被封王——“忠烈王”“辅世忠烈王”,宋宁宗时再加尊号为“辅世灵佑忠烈王”,宋理宗时的尊号就更长了,“辅世灵佑忠烈威显王”。</p><p class="ql-block"> 三原县城隍庙建于明代,李靖已被前朝封王,戴王冠也就不奇怪了!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城隍被封王,戴王冠各位不妨留心一下,说不定能发掘出不少故事呢!</p><p class="ql-block"><br></p> 导游介绍说正殿门楣上依稀可辨的陈旧的图案是在维修时特意保留下来的明代绘画。 <p class="ql-block"> 中殿歇山(三角形区域内)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这也是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 报本寺位于今武功镇武塔村,寺内有塔。据《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据发现塔下地宫所藏文物考证,报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报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渊故宅改建而来,由释家住持、掌管。唐太宗李世民就出生于此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寺名“报本”,故寺内浮屠取名“报本寺塔”。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面阔4.7米,地基面积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层高十余米,往上各层的面积与高度逐级递减。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沿木梯可登临远眺。塔势雄伟,高耸云空。每逢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视为奇观,人称“胡燕朝塔”,是为武功八景之一。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大地震波及本县,报本寺塔被震裂缝宽一尺有余、长数尺,后复原如初,人皆愕然,不知其由。198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中国佛塔横截面除圆形外,均为偶数正多边形,如四、六、八边形;层数为奇数,一、三、五、七甚至十三层。这是因古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取其吉祥之意,奇数是个阳数有阳刚伟岸之气。</p><p class="ql-block"> 一层的塔比较少见,著名的为山东四门塔,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千米处。塔身通体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单层,正方形,四面各开辟一个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成,已有1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报本寺塔稍有倾斜,后因连年阴雨,塔顶偏离塔心2.78米。1987年5月24日,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有地宫。地宫全用砖砌,直壁穹隆顶,平面呈长方形,距地面6.8米。地宫内共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雕彩绘须弥莲花座、金棺、银椁、盝顶银函、金双鸾五辨银碗、汉白玉彩绘石椁、豹斑玉筒、白瓷净水瓶、葫芦形琉璃瓶、竹节瓷瓶、八棱形瓶、舍利子(41枚共重26.7克),银方盒(重394.5克),一对银镯(64克),六块水晶石、十一面铜镜和数十枚铜钱等。地宫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玉、铜、石、丝绸六大类、其中金棺、银椁、豹斑玉筒、舍利子等,在国内出土文物中比较罕见,文物存于咸阳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从报本寺出来,我们又拜谒了苏武纪念馆 。</p><p class="ql-block"> 苏武纪念馆位于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 ,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东临漆水,西依凤岗。苏武墓穴东向,背负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苏武节碑龙门传”为“武功八景”之一。 </p><p class="ql-block"> 苏武纪念馆仿汉阙门,是苏武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p> 苏武,字子卿,陕西武功人,为平陵候苏建次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后因受到副吏张胜事发牵连,滞留匈奴十九载,仗节牧羊,忠贞不屈,爱国正气浩然长存。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回到汉长安,被汉昭帝封为典属国,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病故,葬于故里武功,终年八十余岁。<br> 苏武作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历朝历代都把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史书、诗歌、戏曲均载有他的故事。<div> 苏武牧羊铜像。</div> 苏武纪念馆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庑廊、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br> 苏武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规划建设占地15亩,由苏武廉政文化广场和苏武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内设两个廉政历史文化长廊、两个廉政历史文化展室、“苏姓各支系家规、家教、家训”展栏和传承苏武高贵品质展示馆。<br> <p class="ql-block"> 苏武大殿前门匾额为华国锋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 苏武大殿后门匾额“高风亮节”亦为华国锋亲笔题写。据说写了四个小时之久,由其长子亲自送到武功。</p><p class="ql-block"> 华国锋参加革命前姓苏,有此题词也是当然。华主席的题词成为本馆镇馆之宝。</p> 苏武纪念馆现在成立了全球苏氏华人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2005-2007年,苏武纪念馆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世界苏姓祭祖大会。<div> 2008年世界苏姓第七届恳亲大会与苏武文化艺术节在这里隆重举行。<br> 2008年10月17日武功县首届中国苏武文化艺术节开幕,同时举行武功(苏姓宗亲)招商项目推介会。10月18日,首届中国·武功苏武文化艺术节在武功县武功镇苏武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央视《艺苑风景线》栏目现场录制"苏武魂·武功情"专题文艺节目。<br> 2015年4月,乙未年清明恭祭苏武典礼在武功县苏武陵园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苏氏宗亲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执手相聚龙门山下,以燃烛焚香、琼浆素果之仪,虔心拜祭于苏公陵前,深切缅怀苏武的爱国高风,尽情抒发苏裔群贤的故土情怀,共谋武功美好的发展前景。<br></div> 纪念馆内的展版上详细介绍了苏武的生平事迹。逐版拍照附后。 苏武墓冢。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碑石。</p> <p class="ql-block"> 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碑石。</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碑石。</p> <p class="ql-block"> 墓冢围墙最上层的花纹条砖是在附近地区出土的汉代文物,砌在此处可谓物尽其用。</p> 墓冢四周围栏为石版,浮雕,四周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 <p class="ql-block"> 主人安排我们游览了一处游人极少的原生态黄土沟壑,水流潺潺,鸟语花香。以此结束了我们的武功之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武功端午节曲莲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五月单,送圈圈(指曲莲馍),</p><p class="ql-block">送来拥肚笘肚间。</p><p class="ql-block">花花绳戴在手腕腕,</p><p class="ql-block">香包包胸前挂串串。</p><p class="ql-block">雄花药抹在屁股眼,</p><p class="ql-block">汤汤面香得打颤颤。</p><p class="ql-block"> 这首儿歌真实的反映了上一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武功人过端午节的真实情况。武功人过端午节的风俗是很奇特的,就是由外婆给外孙送屈原馍。时间长了,屈原馍慢慢地叫成了曲莲馍。武功及附近的老少都知道这种馍的形状。这种风俗流行至今。</p><p class="ql-block"> 武功人吃,戴屈原馍并不是纪念屈原跳江而亡,而是为了庆祝屈原跳江而亡。为什么呢?因为武功在战国时代是秦国的中心地域,楚国是秦国最大的威胁,而屈原是楚国最主张抗秦的大臣,他的策略对秦国非常不利。所以秦国人一直担心屈原在楚国受到重用,好在楚王昏庸,最后气得屈原跳江了。秦国解除了一大威胁。秦国人当时站在本国立场上把屈原妖魔化了。屈原死了,秦国人当然要庆祝。他们把屈原做成各种形状的馍,戴在手上或脖子上,让孩子们吃掉,也就是把各种不吉利的妖魔鬼怪都统统吃掉。</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舅舅家要给外甥们送曲莲馍呢?据说屈原死的时节正值关中小麦快要成熟的季节,当时秦国人也担心楚国来攻打,那样当年的小麦就难以收割,所以全国人都很担心和害怕。这时,屈原死了,秦国人大喜。据说这一消息传入民间是一位在朝廷当官的舅舅从宫廷传出的。因为这位武功籍的官人的姐姐和外甥一直特别担心楚国来攻打秦国,天天惊恐,时时害怕。所以他一知道屈原死的消息后,立即告诉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连夜做了许多当时秦国民间祭祀时才做的面食,又把外甥夏天衣服拿上,第二天一早就送到女儿家,告诉他们屈原死了,警报解除,可以安心的收麦子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好消息,就都争先恐后地给外甥家送曲莲馍报好消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报平安送吉祥。这种风俗当时就在武功及附近地区传开了。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关中平原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各县都有你我未知的文化遗存,关键需要你去发现!</p><p class="ql-block"> 本篇选用了王虹和黄真的若干照片特此感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