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文告慰大连陆军学院参战学员王伟烈士及在老山战场为国捐躯的所有英烈们。</p> <p class="ql-block">老山战场——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p> <p class="ql-block">数十万大连社会各界群众自觉涌上街头欢迎大连陆军学院和大连军医学校赴老山战场参战学员凯旋</p> <p class="ql-block">老山,地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天宝镇中越边境12号至13号界桩之间最高点。主峰海拔1422.2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1979年春,越军第133师122团抢占了老山主峰附近有利地形,建立了4个军事据点群。频繁袭扰我云南边境。至1984年3 月,侵占老山地区的越军向我麻栗坡县境内不断炮袭,打死打伤我无数边民。</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28日,我军收复老山战斗打响,30日收复者阴山。此后我军前后有10 个集团军在两山轮战。这是世界上两个最擅长游击战国家的对决。其作战之惨烈与艰辛,远超两国战场最高指挥员们的预期。</p><p class="ql-block">1987年9 初,我接到一项任务:中下旬与训练部的石铭增副部长、马列教研室韩秋风教授、政治工作教研室吕海燕教员一起飞往昆明,参加“全国军事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会后代表学院赴老山前线,慰问带队干部和参战学员,我的任务是——摄影。</p><p class="ql-block">9月21日上午,我带上当时顶级佳能a_1相机全套设备和充足胶卷、电池,在石副部长带领下,4人一起在大连周水子机场登机。透过舷窗向下望去,城市的高楼大厦如儿童积木般错落有致,辽阔的海面,星星点点的远洋货轮渐渐远去。飞机进入万米高空后,极目远眺,宛如仙境般的白云翻卷涌动,蔚为壮观。经北京中转和几小时飞行,下午顺利到达昆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石铭增副部长(右)在昆明会议期间合影</p> <p class="ql-block">9月22日至26日,为期五天的“全国军事心理学学术讨论会”圆满结束。我们在石铭增副部长带领下,由昆明乘车驶离柏油路,沿着崎岖陡峭、泥泞颠簸的山路,艰难的向老山方向行进。一路上,但见车轮滚滚、红土地上尘土飞扬。拖着各种口径火炮的车队,遮盖着伪装网在颠簸的路上一辆辆向前急速开进。</p> <p class="ql-block">参加全国军事心理学学术讨论会的军内外学者与驻军部队首长留念</p> <p class="ql-block">军事科学院1987年第12期《军事学术》刊发的会议报道</p> <p class="ql-block">日落前,我们终于抵达麻栗坡老山前线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曼棍洞。曼棍洞是一个天然溶洞。洞口狭小,每次只能容一人通过。洞内可容纳上千人。洞口正上方刻着草书与魏碑体混合,被油漆描红了的“曼棍洞”三个大字。紧贴下方,一块与三字同宽、红底金字的牌匾悬挂洞口之上。上书“京师风采”四个大字。上方提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一五一部队”。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的卫兵,24小时严格把守。刚至洞口,师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人员,面带微笑亲切的迎上前来同我们一一握手。或许置身战场,尽管不曾相识,但彼此都格外亲切激动,双方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深情的望着对方,用力摆动着手臂,许久许久不愿放开。</p> <p class="ql-block">曼棍洞师作战指挥部洞口前荷枪实弹的士兵严格把守</p> <p class="ql-block">在潮湿阴凉、宽阔整洁的接待室,四壁挂满了集团军、中央军委和地方政府授予的一面面锦旗:“奋勇杀敌、为国立功”、“中华精英、边陲卫士、“戎守南疆、杀敌立功”等目不暇接的金黄大字,令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师首长简要介绍了敌情动态和学院带队干部及参战学员们的战地表现后,商定了我们为期三天的日程安排。</p><p class="ql-block">晚饭后,我趁与石副部长等人在宽阔、潮湿的洞内散步之际,郑重请示说:“石部长,我多年来一直盼望能来老山摄影,明天休整正好有时间,我想去前沿阵地拍照,请您批准。”他突然停止了脚步,吃惊的望着我好久,然后调整了一下情绪严肃的说:“考虑到后果了吗?你没有这项任务。”我理解部长的想法。不让我去,完全是为了我的安全,是对我和我的家人负责。况且临行前,学院首长确实没有交给这项任务。一旦发生意外无法向学院首长交代。但我清楚:如果失去这次机会,不把学员们参战的真实照片拍摄下来我就是失职!就是贪生怕死!将会成为我终生的罪过和最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赓大将长子(右二)时任云南省驻军某师师长向石副部长及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领导介绍师史</p> <p class="ql-block">在老部队——侦察训练大队时,我曾拍摄过好几批赴滇参战学员野外模拟训练照片,当时一直盼望着能有机会亲自到老山战地摄影。今天难得真的与战场近在咫尺,说什么都不能痛失良机,一定争取成功!不知是我提前考虑的成熟、理由准备的充分、还是态度极其坚定,一番紧张对话过后,他停止了问话,低头思索片刻,然后看着我耐心的说:“你的想法我理解。敢于到战场拍照也是值得表扬的,但问题是没有计划。这是在战场,我得与师首长沟通得到允许。咱们要尊重人家,不能破坏战场纪律,更不能给人家出难题。”说完向作战指挥部走去,望着石副部长渐远的身影,我焦急不安的等待着,心想:正在作战室军事地图前研究作战方案的师首长们能否因为我不是《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的专业摄影记者而不同意?</p> <p class="ql-block">老部队侦察训练大队学员战前野外模拟训练</p> <p class="ql-block">等待的时间感觉格外漫长。不知道过了多久,只见石副部长向我走来。我急切的紧紧盯住部长的脸,试图提前发现答案。然而部长表情平静,居然察觉不到一丝信息。我疾步迎上前去焦急的问:“部长,同意了吗?”他依然平静的看着我说:“今晚把相机备好,明早6点在洞口等候,师里派一名向导,也是你的警卫和陪同,出洞口后一切要听他的安排。”</p><p class="ql-block">此时他放慢加重了语气,严肃郑重的说:“一定要确保安全,天黑之前务必赶回来!”“请部长放心,保证做到!”我心中大喜,响亮回答后迅速敬了一个规范的军礼,尽管此时心情格外激动,恨不得马上跑回招待所立即做准备,但我还是庄重的依然敬着军礼,严肃认真的直视着前方,耐心平静的等待着他还礼后我才将一直敬礼的右臂迅速放下,双手五指并拢,垂于裤线,注视着他转身离去才立即转身满心欢喜、轻松愉快的飞速跑回住所,动作迅速认真的准备好摄影器材后便躺在床上思考起明天拍摄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构思着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p> <p class="ql-block">乌云紧锁浓雾缭绕的老山</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五点多,为确保抓拍效果良好无误,我赶紧起床,认真设置好数据,带上摄影包提前十多分钟达到洞口。不一会,一位体格健壮、反映机敏的高个子战士,脚穿高腰水靴、头戴钢盔、端着冲锋枪,右屁股后斜挎两枚手榴弹、腰间深绿色陈旧的子弹带里,有两个压满子弹的备用冲锋枪弹夹。左手还拎着一个钢盔。我俩相互对话确认身份后,他把手里的钢盔递给我,操着四川口音对我说:“首长,咱们先去炊事班吃点东西,然后出发好吗?”“好,一切由你安排。”</p><p class="ql-block">帐篷搭建的战地炊事班饭堂,简陋而洁净。估计这是指挥部机关饭堂。可能是昨晚接到通知,我俩的饭菜已提前备好。向导吃饭速度极快,几分钟便吃完坐到一边等我。我只好狼吞虎咽,一个馒头,几口南方小菜,一碗稀饭完毕,迅速起身拿起相机,带上摄影包,两人迎着晨雾笼罩、尚未露脸的朝阳,向老山方向出发。</p> <p class="ql-block">老山战场“猫猫跳”哨卡</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前几天下了大雨,路旁的盘龙江水奔流飞泄,高山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轰鸣作响,冲刷着陡峭山壁上的岩石,水花四溅。一颗酷似北方松柏的大树魏然挺立在瀑布旁的山坡上,恰似守卫老山威严挺立的战士。眼前美景向导似乎毫不在意,飞快的走在前面。半小时后,我们的前面一座钢桥横跨在五米多宽的盘龙江上。对面桥头几名头戴钢盔的战士持枪威严把守在临时搭建的咽喉哨位上。咆哮的江水在桥下飞泄如箭,发出巨大的声响。走过桥面近前看清:两名持枪战士分立在用水泥袋垒砌与肩同高的哨所掩体里。外面一名战士手握红绿两色方旗,站在红白色圆形交通指挥台上指挥着过往军车。哨位正面白底红字木牌上书写着对联。左联是:盘龙江钢桥飞架。右联是:猫猫跳雄关巍峨。横批:南疆锁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山瀑布飞流直下轰鸣作响</p> <p class="ql-block">沿途,经过好几座临时搭建的部队野战营区。每座营区大门都高高耸立着醒目的大字对联:“固长城何惜血水汗水、保四化甘愿戎守边关、精忠报国”、“热血换人民安宁、艰苦为中华腾飞、老山精神万岁”——铿锵有力的对联、坚定豪迈的誓言,抒发表达出前线参战官兵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经过营区,我俩继续行进在野草茂密、碎石红土、坑洼不平的高山和低谷之间,吃力的向山上走去。</p> <p class="ql-block">老山战区临时野战营房</p> <p class="ql-block">九月的秋风穿过山口呼呼作响。一望无际的野草被劲风吹得如同波浪时起时伏。在老部队拍摄侦察兵学员赴老山参战模拟训练时,常听说越南特工就经常隐藏在这样的地形伏击,向我方零散人员打冷枪。行进间,山路右转的左前方,盘龙江畔一块刻有“老山前哨”的路标,一根四米多长的拦路横木杠出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我突然发现:走在前面的向导一手提着枪,一手擦着汗水回头小声对我说:“首长,转过这座山右转就是他们的地盘了,再往前走要小心了。咱俩正对着他们,咱们在明处看不见,他们可能拿着枪在瞄着咱俩呢。”我不觉心头猛然一紧。但脚步依然紧随向导其后,边走边摘下钢盔擦着汗,调整着钢盔松紧带低声问:“咱们为什么不提前出发早些到达阵地?”向导轻声说:“越军特工活动规律是日落至拂晓前,师首长确定的这个往返时段是最把握、最安全的。”</p> <p class="ql-block">江水汹涌奔流的盘龙江岸旁,老山前哨界碑格外耀眼,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我俩继续向泥泞、崎岖陡峭的山上攀爬。迎着耳畔苍凉呼啸的秋风,望着山路两侧茂密无际、剧烈起伏、沙沙作响的荒草和天际间浓密翻滚的云雾,我突然想起古代《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心头不觉有些悲壮之感。挺起胸膛,将沉重的摄影包向右胯推了一把,双手紧握相机跟着向导加快了脚步。</p><p class="ql-block">行至一条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路旁荒芜的野草一人多高遮挡住前行的视线。荒草下一块宽厚古老的石碑吸引了我的视线。定睛细看,上面英、汉两种字迹虽已模糊难辨,却仍能看出右方刻着:大中华民国云南;左方刻着:大汪国越南;中间刻着:第78号。</p><p class="ql-block">我断定这是一块中越界碑,于是急忙俯身跪下,两手抱住界碑,将脸紧紧贴在粗糙冰凉的界碑上,仿佛拥抱亲吻伟大祖国母亲,激动的泪流两行。钢盔碰在界碑上发出声响,相机和摄影包也一同倾斜滑落到界碑上。我眼含热泪低声对界碑说:“界碑啊,我亲爱的祖国母亲。您的儿子来看望您了。”我擦了一把泪继续低声说:“请您放心,您英雄的儿女们誓死永远都不会让您再离开我们。”</p> <p class="ql-block">荷枪实弹的战区卫兵昼夜警惕的守卫在哨位上</p> <p class="ql-block">离开界碑,山路越来越陡。在经过一段用石条铺成的下坡路段时,我忽然听到身后有吃力的呼吸喘息和急促脚步声越来越近,我立即回头警觉望去,只见一名头戴钢盔的战士背着两箱沉重的弹药箱,满脸汗水,快速的向我俩走来。</p><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突然遇到运输单兵,我瞬间被感动。让路的同时迅速举起相机对着他的正面迅速按下了快门。他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俩的存在,也可能早就发现了我俩、亦或许已经判定我们都是自己人,顺着石阶紧挨我俩贴身而过,继续快步赶路。我立即举起相机紧随其后,调整好拍摄角度,此时超过我俩的战士正好上坡,他那高大威武的背影清晰完整:一条细绳将沉重的两箱弹药与背具捆绑、吃力躬身前行的体态、一双沾满泥泞的解放胶鞋,前后错落有致的踏在顺阶而上的石条上,更令人震撼的是:他的右手紧紧的攥着一颗手榴弹!——这是准备随时拉响,与突然偷袭的敌人同归于尽的防身武器啊!我的双眼瞬间湿润。泪水模糊了视线顾不得擦拭迅速按动了快门。严肃、敬重的望着他奋力前行,直至高大的身影消失在野草茂密和狭窄蜿蜒的山路之中。</p> <p class="ql-block">满身汗水的运输战士们肩扛沉重物资,忍受饥渴和闷热,艰难行进在战区山间小路。</p> <p class="ql-block">在野草丛生、起伏寂静的山间小路上,偶尔遇到三四人一组、肩扛身背编织袋,手拎钢盔的运输小组战士。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从容乐观、淡定无畏,另我感动。眼前的一切,都被我瞬间摄入镜头。寂静的大山中,任何一点声响都听得特别清晰,引人警觉。听到咔嚓咔嚓的相机快门声,顺脸流汗、弯腰前行的战士们都不约而同的停下脚步,直起身向我投来羡慕、欣慰和满足的目光。那一张张坚毅乐观、英勇顽强、不畏生死、流淌着汗水的脸庞,是那么的生动、纯洁、威武和高尚,深深的镌刻在我的心房,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峦叠嶂 烟雾缭绕的老山战场</p> <p class="ql-block">不知翻越了多少崇山峻岭,汗水早已湿透军装。忘记何时我竟然也脱去了上衣背着摄影包,两手一直紧握相机紧随向导后面随时准备抓拍突发情况。经过大约六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大约中午12点多,向导指着山上左前方不远处轻声对我说:“首长,马上到了。你抓紧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一小时就要往回赶。我必须完成好师首长交给的任务,保证你的安全。”行至山地顶峰,只见对面山峦叠嶂、浓云密雾,一片寂静。来到近前透过浓雾我悄然将镜头对准一个武器库,尽管钢梁支架上用水泥袋和伪装网覆盖着,仍清晰可见里面摆放着火焰喷射器、八二迫击炮等轻型武器和弹药。库房右侧高坎上一个绿色大袋子里不知包裹着什么,上面有三个红色草写的“神炮班”。我边按动快门边问向导:“咱们是否通知一下他们领导?”紧握冲锋枪、两眼高度警惕巡视四周的向导低声说:“不用,师里通知过。 ”</p> <p class="ql-block">运输小组战士们不畏艰险负重前行</p> <p class="ql-block">早已按捺不住的我急切意识到宝贵的战地拍摄时间已经开始。于是全身充满力量,兴奋机敏的环视一下四周,找好合适角度,对准高地四周重要军事目标连拍多张。随后飞速地向右侧的一个低矮掩体奔去,只见门口悬挂着一部军用电话,里面两名战士光着头,各穿红黑色背心、绿色大裤头正在交谈着什么。经验告诉我,他俩正欲出门,遂调好焦距、光圈,待二人弯腰跨步的瞬间,咔嚓一声将画面定格,永存历史记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石副部长(左二)与大连陆军学院首长在大连站台迎候参战学员们凯旋</p> <p class="ql-block">令我吃惊的是里面还有两名头戴钢盔的战士握着枪,一条长毛巾围住屁股和私密处正目视着前方,或许是战场长期阴雨连绵、潮湿燥热的环境使他们不能正常穿衣服,对这种适合战场需要的裸身守点习以为常。当二人回头发现我俩时居然表情平静毫无不妥之感。我知道:久处低矮潮湿的猫耳洞掩体里的战士们,很多人出现了“烂裆”,且因缺医少药相当普遍。于是我未加干预,果断地拍下了这看似有违军容、令人动容的战场真实感人镜头。</p><p class="ql-block">正要转身离开,此时一位体型健壮、操着山东口音的战士向我走来,憨厚地对我说:“首长,能给俺自己照一张相吗?俺想给俺娘看看。”“娘”!我顿时眼睛一热,两行热泪瞬间在眼眶里打转。“娘”——,多么亲切的称呼啊?我们姐弟六人称谓母亲也叫娘。1975年春,我娘临终时竟然没能见到她老人家日盼夜想、我这个已经当兵四年的儿子……。我极力控制着自己激动的情绪,有些哽咽的说:“没问题,照吧!照吧!”说实话:在战场,我每按动一次快门、使用一张胶片都如同击发出一颗子弹。本来主要想多拍摄能对外报道的照片,这种单人照感觉没有报道价值不值得浪费胶片。但望着他面带微笑、真诚期待的样子,我不忍心拒绝。怕他发现我两眼红润,我先是侧着脸不与他直视,随后快速举起相机挡住了双眼。</p> <p class="ql-block">男人的世界无需遮掩 裸身驱敌守国门</p> <p class="ql-block">当我定睛取景时,猛然发现他紧握钢枪的左手无名指上竟然戴着一枚闪光的戒指。我不确定也可能是一个不值钱的饰品。我瞬间犹豫——战场上,军人戴着戒指合适吗?但钢盔下那张自信、憨厚的笑脸,使我不忍心破坏他的情绪,宝贵的时间也不容我多加思索,遂将210毫米长焦推进,将画面中那威武的钢盔、自信的笑脸、宽阔的脊梁、乌黑的枪口、有力的大手、闪亮的戒指一起进入取景框,手指按下、快门闭合。这一令人震撼的画面,永远恒定在老山战场战地摄影历史记忆的长河中。遗憾的是:慌忙中我俩竟然都忘记用纸记下通讯地址,时至今日,这位山东籍战友的老娘,仍然没有看到这张儿子在老山战场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少先队员为凯旋归来的老山参战英雄学员们佩戴红领巾并敬献鲜花</p> <p class="ql-block">就在我奔跑着寻找下一个目标时向导轻声急促对我说:“左边!左边!”我立即侧目向左观察,发现一个纵深隆起长约两米的土包,上面覆盖着野草、树枝和绿色伪装网。跑至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钢结构半地下猫耳洞。再近前一看,洞口处弹药箱上放着几本书、画报、罐头和钢盔,三名战士正在低矮、潮湿、闷热的洞里打扑克,两侧土墙上散乱摆放着挎包、军用罐头和电话。</p> <p class="ql-block">奔流倾泻的老山激流轰鸣咆哮</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向导经常带人来采访拍照他们认识。见我俩头戴钢盔、手握冲锋枪和相机,三人若无其事的出着牌。我弯着腰抓紧钻进洞内。因光线太暗,我迅速取出闪光灯快速安装在相机上。可能是新闻记者经常光顾拍照,他们已经熟知摄影工作的配合套路。里面的战士将身子向洞里探去,伸手将一块遮挡猫耳洞掩体的绿色厚塑料向两边拉开,洞里光线瞬间得到改善。透过洞口清晰可见对面越军阵地。借助光线我仔细打量这三位战士:离我最近头戴绿布军帽的战士似乎有些压抑;对面两名战士情绪较好。我扫了一眼放在子弹箱上的老旧军用电话,心想:此时假如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战斗命令突然下达,那么,正在打扑克的他们一定会立即戴上钢盔、拎起刚枪迅猛冲出猫耳洞跃入阵地;亦或许一个转身便成为永久的诀别……。想到这,我立即举起相机,根据大逆光角度设定数据连拍了两张,急忙蹲着退出洞口,快步向下一个拍摄点奔去。</p> <p class="ql-block">低矮潮湿闷热的猫耳洞里 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打着扑克牌</p> <p class="ql-block">在向导的带领下,我又拍摄了几个类似的猫耳洞,可惜里面都没有人。见我在思考,向导贴近一步压低声音说:“首长怎么样?这里与前边爬进爬出,离我们不远的小猫耳洞相比,简直就是天堂。前面实在太危险,我保证不了你的安全。首长交代过,绝不能再向前一步。差不多就返回吧,安全第一。”此时,激情满满、创意正浓、斗志正旺的我,一听顿时要火,但马上想到昨晚石副部长的指示,只好强压无奈的说:“好吧听你的。”于是我俩来不及稍加休息即刻原路快速返回。</p> <p class="ql-block">向导顾不得擦拭汗水,整理清点装具</p> <p class="ql-block">太阳快要落山时,我俩平安返回曼棍洞。望着順脸和脖子流汗、湿透了背心和裤子正在收拾装具准备回连队的向导,我突然想起自己只顾忙于抓拍,竟然一张都没来得及为向导拍照,心里顿时焦急起来。急忙拿起相机对准正在低头忙碌的向导,满怀感激敬佩之情按下了快门。听到相机咔嚓声,他平静而不解的无声望着我。我自知这张不适合留念,于是赶紧说:“你把钢盔戴好拿着枪”我又看了看他早已被汗水湿透了的绿色长袖上装,不忍心再让他穿在身上。于是依然望着他用征求的语气说:“你看还穿上军上衣吗?”他稍加思索一下说:“首长怎么照相都可以。”然后平静沉着的将拎在手里的钢盔戴在头上,又将湿透的上衣简单叠了一下拿在左手置于腰间。冲锋枪带挎在右肩,右手紧握冲锋枪枪管顶端。由于刚完成任务,我俩都急于回去向首长报到。向导脚上的水靴沾满泥泞,连两腿挽起的裤角也没有来得及放下。我赶紧看了一眼向导身后的背景:山下绿色的梯田与军裤、钢盔色彩和谐。只是感觉后面肩以上战地密如蛛网的军用电话线有些乱,我随即转身却发现四周皆然。瞬间又觉得很有战地特色。考虑到他太累,于是我快步找了个合适角度让向导目视前方,快门启动,胶片曝光,拍摄完毕。向导满意的检查收拾好出发前所携带的战斗装具与我道别后转身向山坡上的连队快步走去。目送向导身影,我忽然有些不舍。为了我的安全,前出时他走在前面,返回时坚决断后。我深知:战场上这两个位置是战斗行进中最危险的战位。越军特工不时会从山路两侧茂密草丛中突然窜出,首先偷袭进攻的这是这两个位置。多么崇高、多么可敬的战士——他把生让给了我,危险留给自己。这就是老山参战官兵气壮山河的感人境界和舍生忘死的无私品格!</p> <p class="ql-block">部队专业文工团夜晚深入战区慰问演出</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在曼棍洞外的露天广场上,师机关、野战医院、后勤以及友邻作战部队数百名官兵,坐在伪装网遮盖的战地“礼堂”里,观看部队文工团的慰问演出——女声独唱、男女生大合唱、快板、三句半、印度舞蹈、唢呐独奏、器乐合奏、取材于战场真实英雄事迹的舞蹈剧等节目精彩纷呈。用石头垒成的简易舞台上,文艺战士真情实感、汗流浃背、载歌载舞,赢得台下阵阵热烈掌声。</p> <p class="ql-block">青春芳华写忠诚 战区文工团报幕员</p> <p class="ql-block">9月28日早饭后,师作战指挥部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列队曼棍洞外,与石副部长一行握手告别,并把我们送上一辆山地越野车。一名老兵驾驶着车辆在蜿蜒曲折、颠簸泥泞的山路上向学院带队干部和参战学员代职锻炼的老山深处驶去。</p> <p class="ql-block">前线官兵助力 军车得以前行</p> <p class="ql-block">大约一小时左右,行至27军79师237团团部门口。团部设在一个隐蔽洞里。洞口两侧用红油漆书写着对联。上联:有勇有谋歼越寇,下联:群威群胆锁南疆。横批:运筹帷幄。洞里正面墙上,一面巨大的第27集团军1987年4月授予的“老山主峰团”五个金字镶嵌在鲜红的锦旗上。稍等片刻,团长和带队干部先后赶来,热情的同我们一一握手。简短的座谈会上,石副部长代表学院首长和广大教职员工赠送了慰问品。</p> <p class="ql-block">石副部长(右三)一行慰问参战部队领导、带队干部和部分学员。</p> <p class="ql-block">石副部长(左一)一行深入前线偏远作战连队看望参战学员</p> <p class="ql-block">在昆明军区70师119团,石副部长一行在带队干部陪同下看望了在这里代职锻炼的几位学员。从墙上悬挂的锦旗上我们了解到:七连曾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防御英雄连”、六连被授予“钢铁六连”、四连被授予“老山穿插英雄连”昆明军区为该团记“集体一等功”。</p><p class="ql-block">时间紧迫,我们一行又匆忙赶赴几个高地走访慰问。当满头长发、面黑憔悴、两手粗糙干裂的学员们从石副部长手中接过慰问品时,一个个激动得眼含热泪,像久别的孩子见到母亲,激动而亲切的诉说着各自参战以来代职锻炼的情况和部队广大官兵热情帮助照顾他们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副部长一行与带队干部在王伟烈士墓前致哀</p> <p class="ql-block">在肃穆寂静、规整宽阔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石副部长表情凝重的走在前面,我们三人和两名带队干部轮换抬着花圈,心情沉重的来到了我们大连陆军学院赴老山代职锻炼壮烈牺牲的学员:王伟烈士墓前祭奠。</p><p class="ql-block">王伟:黑龙江省阿城县人。1962年出生,1981年考入大连陆军学校。1983年入党。1984年9月18日在作战中不幸触雷壮烈牺牲,年仅23岁。墓前,我们在石副部长指挥下,将花圈轻轻放在墓的右前方。石副部长强忍悲痛、颤抖着双手缓慢的整理着挽联。挽联右侧黑色的墨迹书写着:王伟烈士永垂不朽;左侧书写着:大连陆军学院敬献。随后全体站立一排,在烈士墓前脱帽致哀,追思烈士生前在学院学习训练时难忘的记忆。默哀、三鞠躬礼毕。大家又深情的为烈士扫墓。我怀着对哈尔滨同乡、共同工作学习在大连陆军学院未曾相识的王伟烈士极其悲痛和尊敬的心情眼含泪水,认真的记录下每一幅感人的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战友:一位23岁鲜活的生命,为了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永远长眠在这片红土地上。王伟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站在王伟烈士墓的上方向前望去,茫茫绿色群山脚下,烈士墓正门古朴庄重、汉白玉镶嵌的烈士碑,高耸云天。顶端红色的五角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此时,石副部长和三位干部依然在王伟烈士墓前和花圈旁忙碌着。吕海燕教员是唯一一名女同志,她好像还没有从记忆和悲痛中解脱出来,站在王伟烈士墓旁默默的落泪,用手绢不停地擦拭着泪水。</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英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云南省麻栗坡县烈士陵园里无数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p> <p class="ql-block">“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征、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九歌国殇》中,满怀激情对爱国将士们英勇无畏、慷慨赴死英雄气概的赞颂,用于当代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战场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依然贴切。然而,现代战争的残酷使无数为国捐躯的英烈之死何止是首身间的分离,而是远古诗人屈原无法想象的——粉身碎骨。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一位位年轻的生命、为了共和国领土的完整,为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尊严,义无反顾的献出了他们年轻宝贵的生命——永远静静地长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一等功荣立者、朝鲜族学员金相哲受到肖文全院长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血染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参战学员张晓东高擎锦旗在副院长赵树锋(右一)陪同下走在凯旋队伍前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天地为之挥泪;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山河为之悲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号召全社会要铭记英雄、崇尚、捍卫、感谢和关爱英雄。英雄在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他说:“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大街小巷到处张挂巨幅,燃放鞭炮欢迎参战学员们凯旋。</p> <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转瞬三十四年过去。然而,当年在老山战地摄影中所遇到的那些无名战友们的英姿,却常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且挥之不去、为之牵挂。</p><p class="ql-block">曾陪伴我去高地拍摄的那位英俊机敏的向导、那笑容憨厚、戴着戒指的山东籍战士以及高地隐蔽工事里的战士们如今是否已孙男绕膝、与老伴一起坐在家乡的大树下喝着茶水,对孩子们诉说着他们当年的老山故事?猫耳洞打扑克的三位战士和那几个洞内空无一人、我没拍摄到面孔的战士们是否全部凯旋?曼棍洞内和观看慰问演出台上台下的千余名男女官兵,现在是否都安宁祥和的享受着天伦之乐?狭窄陡峭、野草过人的山间小路上那位头戴钢盔、拎着手榴弹、身背沉重弹药箱和运输小组的战士们,你们的笑脸今天是否依然灿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p> <p class="ql-block">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朱敦法(左五)与学院和大连市领导出席英模表彰大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志钰:1972年于哈尔滨入伍(1978年提干)。1986年调入大连陆军学院。历任:放映员、电影组长、区队长、参谋、政治教导员、电教中心教员;在大连陆军学院电教中心专职摄影、摄像岗位上扎实肯干、勤奋耕耘、精益求精。百余幅新闻摄影照片被《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生活》、《军事教育》、《战术研究》、《国防大学学报》、《前进报》、《中国文化报》、《黑龙江画报》、《辽宁画报》、《武林》、《精武》、《中华武术》新华社等数十家军地报刊采用;摄制的十几条电视新闻在大连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和《新闻联播》中播出;为总参录制的全军统编电教教材三部获全军一等奖;为总参拍摄的军事图册下发三军;先后承担前来学院参观访问的:43国驻华武官团、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普鲁赫、美国国防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皇家空军、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罗马尼亚、拉脱维亚、叙利亚、奥地利、匈牙利、巴基斯坦、斯洛伐克、朝鲜、越南、韩国、约旦、波兰等数十国军事代表团来访和军委总部首长:刘华清、迟浩田、张震、张万年以及中顾委常委伍修权、国务委员李铁映、沈阳军区首长来学院视察摄影任务;数十次获军内外新闻报道奖、摄影艺术奖;五次立三等功;2002年技术七级部队退休后,仍应邀热心服务于军内外社会各界重大活动;2020年底至2021年初,大连金普新区疫情肆孽,自觉积极参加志愿者,迎风冒雪、毅然逆行。用无言“战友”——照相机,真实记录了“第二故乡”政府与人民奋力同心抗击疫情大量珍贵镜头。在《大连日报》整版刊发抗疫专题新闻照片同时,摄影作品《入园新规》获“大连市军休服务中心第一届书画作品、摄影艺术展”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作者一九八七年九月下旬于老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