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偷阅《青春之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郭平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少时正置“文革"后期,可读的书籍不多,尤其能见到名著名篇就更少了,于是我千方百计借别人的来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后经同学介绍认识了一位高年级的刘姓同学,他的书颇多,时不时带来学校阅读,比如《少年英雄刘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和《智取威虎山》,总觉有些不过瘾,期盼到他家看看。有一天他主动邀约去他家,县粮食局宿舍,那是一幢青砖板楼,共上下两层,有多户人家,他家住楼上,爬木梯上楼,便是他家,果然外间居室书架上藏书不少,我有些激动,书籍虽多是文化艺术类的,诸如素描、铅笔画之类,固然不少了一些文学作品,不用说他父辈一定是个文化人了。我借阅了一本画刋和浩然写的《西沙儿女》,拿回去拜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后来又到他家,被一部名为《青春之歌》的小说深深吸引住了,便想借阅,他似有难言之隐,当时这类书籍被看成是宣扬封资修的作品,不便借于我。在我软说硬磨下终于同意了,叫我悄悄浏览不得外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小心翼翼怀揣这本书,一溜烟地跑回了家,然后避开家人如饥似渴地偷阅起来。“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这是小说的开篇,故事由此慢慢展开,随着不断翻篇,身穿白洋布短旗袍的女学生林道静,文人余永泽、爱国学生卢嘉川等人物的陆续出现,越往下看越生动,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竟然爱不释手,连大人喊吃饭也不在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那时我家还是电灯和煤油灯并用,待夜深人静时,在自住的小房间偷偷点上油灯,尽管只有星火光影,满屋煤气味,也未能阻挡我抓紧时间续读,生怕被人发现,再也见不到这本书似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余永泽用小眼瞪着道静,楞楞的半响无言……",书中描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存亡时期,全面抗战前夜,北平一些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志在中华,从苦闷、彷徨、觉醒,到奋斗的风雨历程。女主人公林道静,不惜背叛大户家庭,离家出走,巧遇了大学生余永泽,爱国大学生卢嘉川等人,在感情纠葛中,投身学生救亡运动,参加了"南下请愿团"。卢献身后,在共产党人江华的组织下,林道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不畏艰险,并肩斗争,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英勇战士。作品长达四十多万字,经过连续几天的通读,好在一口气把他读完了,文中精彩片段还重复过了一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物经历曲折,坚强不屈,感人至深,给了读者强烈爱国激情启示。从小说封面上也知晓了一位名叫杨沫的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青春之歌》插图林道静人物形象</p> <p>连环画《青春之歌》画面场景</p> <p>小说《青春之歌》内页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