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乡小记 幼师-上司-后泉

赵建英

<p class="ql-block">  回老家走榆黄路,路过幼师,全称晋东南幼师。这是我从1986年到2006年生活了20年的地方,多少幼教人的青春曾经在这里绽放,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就留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学校师生去年10月份整体搬进了幼专,留下了这个空荡荡的校园。清静而美丽的校园,樱花依旧盛放,偶尔有几声鸟鸣伴着风声飘进耳畔。</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校园,朗朗读书声、各种乐器声、歌唱声、舞蹈伴奏声、欢笑打闹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正回忆着,仿佛就有一阵嘻嘻哈哈、银铃般的声音传来,那美少女们婀娜的身姿,如花的笑脸隐隐约约出现在眼前。 </p> <p class="ql-block">  一路回忆幼师的过往,不知不觉就回到了老家,妈妈已经做好了饭在等我们。 </p><p class="ql-block"> 爸妈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城市里这个年龄的老人己退休十几年,在公园里散散步、跳跳广场舞啥的悠哉悠哉,农村的老人一般都闲不住,不肯让田地荒着。爸妈就是这样勤劳的人,忍着身体的病痛也要努力经营那几亩薄田。爸爸经常说:那谁谁比我年龄还大呢,种的地比我还多呢!每次回家,我爸不是在地里,就是收拾房前屋后,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我弟常想带爸妈出去玩,我爸总是说:哪有时间啊,等我把什么什么做完后再去。可是爸爸的事儿总也做不完。偶尔带他们出趟门,爸爸也总是急着回家。我家虽然简单,但屋里屋外常被妈妈收拾得干净利落,还养了各种各样的花。妈妈养的花特别好,这棵长寿花估计开了有几百枝,君子兰也是每年都开花,让我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爸爸手巧,干活还特别仔细,凡事追求完美,年轻的时候经常被村里人请去抹火安炕、抹地抹墙。我家的窑洞就是爸爸自己一手盖的,窑洞里还挖了一个小小的洗澡间,灶台用水泥抹得油光可鉴,灶台下设计的放锅放盆的格儿也非常合理,地板是用垒墙的红砖铺的,打磨刷漆后不仅防水还防滑,古朴而美观。爸爸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自己的劳动成果,经常扫扫这里,修修补补那里,我们谁要是把泥巴踩在地上,或掉地上脏东西,爸爸总能及时发现,及时清理,还不忘唠叨几句。</p><p class="ql-block"> 爸爸多才多艺,很有文艺天赋,唱歌画画写字样样了得。小时候爸爸教我们唱的歌《打靶归来》婉转动听,很抒情,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画的画是一只大公鸡,单腿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引颈长鸣,那姿态惟妙惟肖,远处是远山和大片的农田,田地里还立着架线塔,爸爸并没有学过构图,但他画的农田却近大远小符合透视原理;爸爸的字结构扁扁的,起笔收笔顿挫分明,行笔轻快又流畅,我练了这么多年字,我承认自己的字并不比爸爸的好看。</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爸也有不会的事:不会用手机。不仅不会智能手机,连老人机也是被我妈逼着刚学会接电话,他说,天天忙的哪有工夫看手机呀。我大爷比我爸整整大十岁,还经常给我发微信呢。</p><p class="ql-block"> 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心灵手巧的美女,会裁缝,记得经常有大娘婶婶让我妈帮忙做小孩衣服。妈妈做鞋垫,从来不用先画图,直接用缝纫机“嚓嚓嚓嚓”,鞋垫在她手下转来转去,不用多长时间就做好了,图案各种各样,像莲花、像牡丹、像银杏叶……到现在,我柜子里还珍藏着一双我妈做的鞋垫,黄底红线银杏叶图案,像艺术品一样,我实在舍不得用。我妈还会剪各种各样漂亮的窗花,那时候,村里人家结婚用的大红双喜多数都是我妈剪的。</p><p class="ql-block"> 受我妈影响,我结婚后也买了缝纫机,曾经也给女儿做过小衣服小鞋子,还做过不同式样的窗帘。但真正教会我用缝纫机的是我爸,估计那时候我妈懒得教我。</p><p class="ql-block"> 我妈说她小时候上学可笨了,啥也不会,老师常常揍她,所以只上了小学二年级。这一点估计我和女儿都遗传我妈了,小时候特笨,开窍迟。但她的为人处事大方得体,还非常有爱心。我坐月子时,妈妈和婆婆一起来照顾我,她们俩关系就特别好。记得妈妈还给婆婆做了一件对襟的衣服(我妈妈和我婆婆年龄差距比较大,那时我妈42岁,我婆婆69岁,我婆婆穿那时候老年人穿的对襟衣服),后来我听说我婆婆回村里和邻居们说:儿媳妇的妈妈可好了。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孝敬婆婆,多回去看看她,要常给她买点衣服鞋子吃的,她一个人带大三个孩子不容易。还说:牙孩凤舞多好呀,你可得对牙孩好点。教育我两个弟弟:牙孩们(指我的两个弟媳)大老远的跟着你们来到咱这个穷山沟,图啥呢,你们有啥呢,可得对牙孩们好啊。</p><p class="ql-block"> 受我妈影响,我和婆婆的关系也特别好,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我婆婆好。婆婆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妇女队长,不仅干农活是一把好手,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也喜欢聚在她家拉家常。我那时候结婚早,不懂事儿,回婆婆家过年,嫌家里不干净,常常啥也不干,和女儿坐在炕上玩,老公在地下忙来忙去,干这干哪,要知道那时候老公在我们自己家那可是啥家务也不干的主。我婆婆从来不和我计较这些,也从没给过我脸色,让我感觉回婆婆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轻松自在。晚饭后我还经常缠着婆婆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许多故事连我老公都没有听过。有一年我婆婆胯骨骨折,出院后就住在我幼师那个家,正好是暑假,我精心侍候了她两个月,婆婆特别高兴,家里一来人我婆婆就和人家夸我是个好儿媳。记得有一次她和别人夸我,我说:妈,不是我好,是你好。我发现婆婆眼里噙满了泪水,估计她是为我越来越懂事了高兴吧。</p><p class="ql-block"> 妈妈和她的婆婆、姐妹、妯娌、嫂子、儿媳、邻居、表亲们关系也都非常好。记得我小时候,妈妈和奶奶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融洽,经常是因为我奶奶不会说话,光挑别人不爱听的说,我奶奶曾经偷偷对我说你妈怎样怎样了。那个时候我感觉我妈对我奶奶的态度是不理不踩,但每次家里吃好饭总要让我给奶奶送一碗,她自己不去送,也不会说讨我奶奶欢心的话。后来妈妈好像不计较奶奶说她什么了,特别是奶奶80多岁老糊涂了时,爸妈侍候奶奶更精心了,奶奶吃的白白胖胖的,天天在炕上坐着,偶尔下下地,她的身上、床上永远干干净净的。我奶奶活了92岁,村里人都羡慕我奶奶有福气。小时候我家有个邻居是孤寡老人,我妈经常照顾他,在他生病的时候送饭送水。我老姨(爸爸的姨)的儿子们不在身边,我妈也曾接来家里侍候。我妈快七十岁的时候还去省城医院侍候她的小姨一个多月,身体实在吃不消了才回来……妈妈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责任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妈用缝纫机扎的鞋垫</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特漂亮</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三张今年春节摄</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四张去年冬天拍的</p> <p class="ql-block">  爸爸在院子里种了苹果树、杏树、桃树、枣树,苹果树正开着花,在红墙和蓝天的映衬下分外美丽。</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乡是黄梨之乡,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今天天气又特别好,天空特别蓝,放下碗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拍梨花。</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老梨树,从我记事起就是这个样子,像饱经风霜的老者,但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开花结果。看,这一朵朵花像不像一张张笑脸在对着人笑?花瓣边缘这一圏粉色,像不像美人化的淡妆?</p><p class="ql-block">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村也和大多数村庄一样,年轻人大多迁往城市,老人们留居在村里,我的父母和乡亲们就像这一棵棵梨树,七老八十了还在春种秋收、田地里劳作,我不知道该为他们高兴还是悲伤。</p> <p class="ql-block">  大中午拍了梨树梨花,由于光线太强,效果都不太理想。因为有事,从我家又匆匆赶到了老公家。老公家村里的富硒矿泉水闻名遐迩,河水恒温,清澈见底,常年不结冰,过去大冬天都有人在河边洗菜洗衣服。河水里、河水边常年生长着鲜嫩的水草和苔藓,这些水草和苔藓又是河虾等微小生物的天地,可以说小河湾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地势高,小时候去河边洗衣服要从高圪梁走好远好远才能下到沟里的小河边,但老公家村里的小河就在门口边。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对老公家村里的小河情有独钟,每次回来基本上都要去河边玩玩,还经常把水草和苔藓带回家,放在鱼缸里,放在办公桌上。这次回来时间太短没赶上去,把上次清明节拍的照片放几张吧。</p><p class="ql-block"> 从老公家返长治途中路过县城的西湖,太阳刚落,余晖洒在湖面上好美。</p> <p class="ql-block">邻居家可爱的小孙女。</p> <p class="ql-block">这个视频是今年清明节拍的</p> <p class="ql-block">小河里的水草住进了鱼缸</p> <p class="ql-block">苔藓长在办公桌上</p>

婆婆

爸爸

妈妈

奶奶

我妈

幼师

老公

经常

小时候

村里